戰争就是打保障,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中國古代行軍作戰曆來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又有“皇帝不差餓兵”的說法。意思是,皇帝不會讓士兵餓着肚子上陣的。畢竟,隻有士兵們吃好、睡好,才有足夠的體力穿上沉重的裝備與敵人厮殺。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屬于農耕社會,生産力水平低,無法支撐大規模的職業軍隊,因此一般不會主動向外發起戰争——隋炀帝、漢武帝算是極為特殊的例子了。但是,為什麼生産力水平更低的匈奴,會經常入侵中原?别的姑且不論,他們倒是怎麼解決糧草問題的?
閃電作戰
匈奴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生活在北方的草原和戈壁深處,逐水草而居。豐盛的水草,養育了大量馬匹,即“匈奴草黃馬正肥”。充足的馬匹供應,為大規模的騎兵作戰提供了可能。
事實上,匈奴騎兵以其良好的機動性和強悍的戰鬥力,給秦漢王朝帶來的巨大的困擾。匈奴騎兵的數量并不多,少則數百人,多則上千人。但他們來去無蹤、打一槍就跑,讓中原軍隊防不勝防。以漢朝為例,匈奴曾經三次大規模入侵上郡、雲中,燒殺掠奪;當漢朝軍隊好不容易集結趕到時,匈奴已經從容退去,隻給漢朝軍隊留下一隊令人惆怅的背影……
在閃電作戰的情況下,匈奴騎兵不需要攜帶很多糧草。還是舉一個例子,以前我們出門旅行,乘坐火車,總要三五幾天才能到達目的地,所以行囊裡總少不了一堆方便面。現在出門乘坐高鐵,半天就到了,誰還帶方便面出門?
方便食品
說起方便面,匈奴可能是中國最早使用方便食品的民族。
北方草原除了盛産馬匹外,還盛産牛羊。當中原民衆因為要使用牛作為生産工具、對耕牛倍加呵護時,匈奴卻将牛肉作為日常食品。匈奴騎兵的軍糧,也是風幹牛肉。具體做法是:将一匹牛殺掉,取出數百公斤的牛肉進行風幹,變成十幾公斤、二十幾公斤的牛肉幹,塞進一個牛膀胱裡,由一名士兵随身攜帶。
牛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營養豐富全面,其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一小塊牛肉就可以維持人類的生存需求。一名匈奴騎兵随身攜帶的一包牛肉幹,能吃上幾個月之久,根本就不必要額外配備後勤保障人員。
匈奴騎兵就是依靠這種高熱量、營養全面的牛肉幹,屢屢南下侵犯中原。
以戰養戰
前面說過,匈奴侵入中原後,總是免不了燒殺搶掠。這種做法,用《孫子兵法》來說就是“以戰養戰”了,即“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匈奴人未必研究過《孫子兵法》,但他們對“以戰養戰”這一套玩得很熟溜。
匈奴騎兵在中原燒殺搶掠,一方面極大地削弱了中原的實力,一方面補充了他們的後勤,達到了“取用于國,因糧于敵”的目的,不像中原軍隊那樣嚴重依賴于後勤保障。對于匈奴騎兵這種戰術,中原民衆十分頭疼,卻又無可奈何。
到漢武帝時期,中原軍隊也學到了“以戰養戰”戰術。以西漢名将霍去病為例,霍去病經常率領一支精銳騎兵部隊深入匈奴腹地,對匈奴主力部隊進行大迂回長途奔襲。軍隊的糧草後勤等一律在匈奴本土解決,說白了,就是将物資從匈奴那裡搶回來。
霍去病“以戰養戰”的做法,減輕了朝廷的壓力,給了匈奴沉重的打擊。在霍去病等人的一再打擊下,匈奴被迫北遁、西遷。
【參考資料:《漢書》《孫子兵法》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