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兩個礦泉水瓶,制成一件T恤衫”“一個舊電瓶進去,一個新電瓶出來”。在安徽阜陽,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産業鍊已成為全市的支柱産業。依托循環經濟,阜陽走出了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探索科創驅動發展的轉型升級之路,打造出了國内鍊條最長的循環利用産業集群。
【主文】
9月中旬,位于安徽省阜陽市界首光武科技園區内,機聲隆隆,在冠泓塑業流水線上,一個550ml的廢舊礦泉水瓶經自動化分揀、粉碎後,被送進一個漏鬥一樣的機器。而後,一捧比綠豆還小的白色顆粒被機器吐出——這些被稱為再生塑料的顆粒将被用于雨靴、服裝、管道等塑料制品的制作生産。
這隻是阜陽市“循環經濟”生産模式的一角。過去十餘年間,阜陽市已在塑料制品、廢鉛蓄電池、煤矸石、焚燒稭稈等多個産業實現了循環利用,“循環經濟”産業鍊已成為阜陽市的支柱産業。據政府數據,僅在廢鉛蓄電池循環生産上,年可回收利用廢鉛蓄電池160萬噸,年産再生鉛100萬噸,加工蓄電池2800萬千伏安時,分别占全國産能的1/3、1/5。
據悉,2021年,阜陽全市規上工業總産值達到3111億元,是2012年的3倍;其中,節能環保産業産值突破700億元。
從家庭作坊到綠色企業
申乾成是界首龍頭企業冠泓塑業董事長,也是界首市工商聯副會長。他告訴記者,在上世紀80年代初,從他父親那一輩人開始,界首人大量從事廢品回收行業。
申乾成回憶,當時他父親在村口開了個收購點,低價收進鄉鄰們的廢舊塑料——多是各色的塑料鞋底,再将它們裝上闆車運到縣裡,加價賣給來自浙江、廣東的塑料回收商人。
同時被廣泛收購的還有廢舊鉛酸電池。小商販們收來摩托、電動車、汽車上的舊電瓶,倒掉裡面的酸液,取出鉛栅闆,放在大鐵鍋裡冶煉成鉛水,“那會兒也叫‘炒鉛’。”将鉛液稍作過濾,冷卻成鉛錠賣出。
安徽阜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晶體部拉晶車間内的工作場景。受訪者供圖
污染問題逐漸凸顯。彼時的廢品回收、加工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煉鉛的鍋和燒塑料的設備通常都支在自家院子裡,燒起來烏煙瘴氣;工業廢水、廢舊電池中的酸液就直接倒在家門口,氣味刺鼻,“溝塘裡頭都是黑色的。”
界首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曹偉回憶,2001年9月,阜陽市發出《關于立即停止土法煉鉛的緊急通知》,這些家庭作坊開始接受整治,“環保不合格的,取締、關停,然後考慮并轉。”
加強管理也是為了更大的發展。2005年,界首田營循環經濟工業區正式成立,規劃面積6.75平方公裡,旨在吸收鉛酸電池回收加工企業。次年,吸收塑料回收加工企業的光武循環經濟工業區成立,規劃面積5.27平方公裡。為倡導清潔生産,界首市每年設立上億元産業發展引導資金,對環保等項目重點獎扶。
自此,界首持續近二十年的“家庭作坊式”廢品生意終結,規範化的“循環經濟”模式正式開啟。
成立園區實現産業聚集
申乾成回憶,2006年,時任光武工業區管委會主任黃健找到他,動員他将生産企業搬入光武園區内。起初,他并不願意。2005年,他已在老家村裡自有的兩畝地上搭了個小車間産膠鞋,“我覺得在家裡生産得好好的,不必搬來搬去費工夫。”
黃健三次上門,最後承諾以兩萬三千元每畝的價格,賣給他十畝地。“那個地的征收價就有兩萬多一畝,政府這樣賣給我,是虧錢的。”申乾成說,被政府誠意打動,2007年秋天,他在光武園區成立了冠泓塑業有限公司。
政策效果可觀。以田營園區為例,在第一輪并轉中,千餘個回收加工廢舊鉛酸電池的小作坊被合并成了二十餘家企業,其中規模靠前的企業,可為千餘人提供就業機會。産業蓬勃發展起來。
政府牽頭的招商引資也在火熱進行。申乾成回憶,2010年7月,廣東揭陽一位生産膠鞋的企業家被政府的誠意打動,拍闆給他的企業投資三個億。2010年10月,冠泓塑業投資建設的新工廠奠基。申乾成說,2011年全年,冠泓塑業生産塑料雨鞋1000餘萬雙。
阜陽一家動力電池廠家生産線。受訪者供圖
曹偉舉例,2007年至2010年,包括界首市市委書記、市長在内的政府招商團隊,先後四十餘次去往浙江長興,拜訪動力電池生産商、上市公司天能集團。2010年,天能電池集團(安徽)有限公司落戶界首,投資6億元啟動高性能極闆及動力電池項目。
天能電池集團(安徽)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當初選擇到這裡投資,首要原因就是這裡的産業鍊上遊很完善——天能每天用鉛量大概1000噸,本地企業華鉑、駱駝、天暢等公司剛好能滿足十之八九。它那邊把廢舊鉛酸電池的鉛提煉出來,我這邊立刻能收進去。”
按這位負責人的經驗,鉛的運輸成本普遍在每噸120元左右,按天能每日1000噸鉛的需求計算,每日所需運費即要12萬元。而天能落戶田營園區後,廠房選址與華鉑僅一牆之隔,這距離讓運費低到忽略不計,“每天都能省下12萬元。”
曹偉介紹,天能電池集團(安徽)有限公司去年的産值達116億,稅收達2.9億。“過去十年免的稅,去年一年就收回補齊了。”
據政府數據,截至今年,光武園區已入駐企業140餘家,年收購各類廢舊塑料180萬噸,生産再生塑料顆粒及産品150萬噸、雨鞋4000萬雙、化纖20萬噸、塑膠管道15萬噸。田營園區有動力電池綠色循環利用相關企業30餘家,年可回收利用廢舊蓄電池160萬噸,年産再生鉛100萬噸,加工蓄電池2800萬千伏安時,分别占全國産能的1/3、1/5。
借助“外腦”推動技術升級
2010年後,申乾成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企業與本地政府的合作變得密切起來。也是從那時起,他常常在政府會議上聽到“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說法——招商之外,考慮到技術改進、産業升級等目标,當地政府有了廣納賢才的想法。
曹偉舉例,2017年3月,界首市邀請包括清潔生産專家段甯、環境監測技術專家劉文清等7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其他知名專家莅臨指導,共洽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理念、工業發展轉型升級等話題。有200餘家企業共同參會。
在這次會上,天能電池集團(安徽)有限公司與同濟大學的段甯院士團隊達成了合作。據悉,當年段甯帶來的“工藝上的小小的調整”,現今每日為天能集團節省數千元的能源成本。
颍上縣水面漂浮光伏項目。楊傑 攝
上海大學博士後徐同樂曾多次到訪申乾成的冠泓塑業。徐同樂說,團隊曾研發一套智能分篩以及智能再生系統,正式投産後,冠泓的生産成本下降了每噸一千元。去年,團隊與冠泓聯合申報安徽省中小企業創新大賽,投送的“廢舊塑料的智能再生技術開發及産業化”項目獲得了三等獎。
申乾成則介紹,2018年後,在市政府及各單位的支持下,他的企業還與四川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他收獲的相當滿意的一項技術改進是“廢舊塑料的高質化利用”。他形容,通過這項技術改進,企業生産的塑料,“從隻能做奧拓,變成了可以做奧迪。”
設立專項資金發展循環經濟
在申乾成看來,界首營商環境的改善、循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近年來阜陽市的全面政策支持。2010年,阜陽市設立循環經濟發展引導資金1000萬元,并提出今後每一年,市财政“都拿出一定的資金專項用于循環經濟的發展”。2013年,界首市被确定為國家循環經濟創建地區。2015年,阜陽市成為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市,争取到了财政部等三部委在中央預算内資金安排、重大政策先行先試的支持。
阜陽市發改委産業科有關人士告訴記者,2021年7月,阜陽市确立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新材料、綠色食品等十大特色産業,并在此基礎上引申出十五條相關産業鍊、十五個産業鍊專班。專班由市級領導擔任鍊長與副鍊長,統籌相關産業鍊的招商引資,其間遇到的問題則由市直部門直接協調解決。
據阜陽市發改委提供的一份文件,“鍊長制度”成立運行不到一年,已談定包括“廢舊锂電池再生綜合利用”“年産10萬噸再生塑料制品及年産1億隻電瓶殼”等十餘個項目,投資少則上億,多則十億多元。
企業及項目落地阜陽後,再遇難題,則交給“重點項目要素保障星期六會商”來解決。阜陽市發改委重點項目辦工作人員解釋,這個啟動于今年2月的會商制度,是阜陽市的首創機制,市縣同步,每周開兩次各行業主題的協商會議,在相關市區領導的組織下,協調人才、土地、财政、環保等行業問題。
颍上縣經開區超白壓延光伏玻璃生産線。受訪者供圖
“新制度一下打通了企業和産業解決問題的通道。”阜陽市首太新能源産業園管委會成員張少強說。他的手頭正推進一個總投資15.2億元的循環利用锂電池項目,需申請用地。而産業園所在的太和縣土地指标緊缺,若向縣裡申請調度,“怎麼也要等三四個月才有結果。”9月初,他參加了“重點項目要素保障星期六會商”,在會上即被阜陽市常務副市長胡明文承諾77畝土地指标,不出一周,土地就被批了下來。
“企業需要的時候立馬出現,企業不需要的時候遠在天邊——支持不指導,幫忙不添亂。”曹偉這樣形容服務企業的理念。
2019年,界首市獲批省級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改革試點,将發改委、城建等八部門的審批權力集中到行政審批局統一行使,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阜陽市營商辦工作人員介紹,行政審批局設立後,項目從立項到開工所需時間,可由原來的120天縮短至45天。
界首市天鴻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胡偉說,企業項目啟動後,土地證、施工許可證、規劃許可證及生産許可證等六證在10至15天就能辦全。
2021年,企業服務中心在界首市挂牌成立,與行政審批局相似,它将包括稅務、經信、科技等十六家涉及企業服務的單位統一入駐、集中辦公。
集齊“四新”走向新動能
企業家們也在“用腳投票”。2020年底,颍上縣政府與安徽燕龍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簽約總投資130億元的燕龍基新能源日産1.2萬噸光伏玻璃項目。項目預計新增日産12000噸光伏玻璃材料生産線,全部達産後年産值不低于300億元。
在2021年的世界制造業大會上,阜陽市成功簽下總投資82.2億元的阜興科技單晶矽片項目,該項目是全國首個大規模生産N 型大尺寸、超高效單晶太陽能矽片項目,為安徽省“雙招雙引”重點工程、阜陽市光伏新能源産業“一号工程”。
阜南縣稭稈收集。現已實現全縣農作物稭稈98.50%的綜合利用率。受訪者供圖
具有代表性的還有阜陽市阜南縣的稭稈回收利用“三全”模式。當地政府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稭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領導小組,與上海林海生态技術公司合作落地農業廢棄物沼氣與生物天然氣開發利用PPP項目。由此,阜南縣已建立起縣鄉村三級全覆蓋的稭稈收集體系,使全縣年産120萬噸的農作物稭稈得到98.50%的綜合利用率,年産值達55億元。
集齊上述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及新模式,阜陽市逐漸打造出了一套極具地方特色的深層次循環生産方式。數據顯示,2021年,阜陽全市規上工業總産值達到3111億元,是2012年的3倍;其中,節能環保産業産值突破700億元。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1%,占全省的比重從2012年的3.8%上升到2021年的6.9%,總量位次從2012年的全省第12位上升到2021年的全省第5位。此外,全市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家、省級專精特新冠軍企業13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24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59家;全市年産值10億元以上企業達到44家。
【同題問答】
佟興雪安徽阜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新京報:為什麼選擇在阜陽落地企業?
佟興雪:首先是因為阜陽是中原經濟區東部門戶城市,又是長三角一體化區域重點城市,在光伏新能源産業承接和下一步産業協同上有優勢。其次,阜陽的交通條件、人力資源、産業基礎綜合條件相對比較有優勢。最主要的是,阜陽營商環境方面做的比較好,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對發展光伏産業理解深、決心大,産業鍊發展有長遠規劃,我們在這裡投資落戶有信心。
新京報:投資過程中,是否得到過地方政府的實際幫助?
佟興雪:阜陽市成立了項目專班,有專門的項目協調和督導系統,快速解決我們項目從招商到建設到投産所遇到的所有問題,使我們創造了本行業項目建設的速度紀錄。同時,政府對各項支持政策都能及時兌現,确保了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新京報記者 馮雨昕
編輯 胡傑 校對 吳興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