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朋友圈都熱傳法院題材的電視劇《底線》。
因為時間原因,确實沒有追劇,因為總感覺每天忙忙碌碌,總感覺時間不夠用的。似乎也過了追劇的年齡,畢竟奔五了,想起當年追着看《大法官》《人民的名義》的情景,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
從朋友們發的個别短視頻看,這部劇還是不錯的,據說法律硬傷不多,這是很難得的,畢竟法庭本身不适合表演,法院劇往往是枯燥無味的。
看到這幅圖片,想起了一個老問題:到底是簡稱“最高法”還是“最高院”更合适?
我在法院工作時,我們一般内部人喜歡稱最高法院為最高院,當時還沒有總公司(最高法院)、隔壁公司(法院、檢察院互稱)這個說法。
在系統内的人一般喜歡稱最高院,這也是約定俗成的,因此我這也是看到這幅圖片時還是感到有點奇怪的原因。
當然,社會上确實也有最高法的說法,但似乎這是為了與最高檢相區别。
其實,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最高檢察院在檢察系統一般稱為“高檢院”,這與社會上的最高檢又有區别。
想想中國的文字真有意思,于是簡稱也就有所區别。
在地方工作,往往有關部門專門下發一個關于規範簡稱的通知:法院一般稱為區法院,檢察院簡稱為區檢院。我因為沒有在國家機關工作過,也就無法知道他們是否也像地方一樣印發單位簡稱通知。理論上講應該是上行下效,既然下級有這個做法,應該在最高層面也有。本想問問熟悉的朋友,考慮到現在是重大活動節點,怕人家多想,也怕給朋友增添麻煩,幹脆不問了。
我當然不隻是關心這個簡稱,其實我想說的法檢内部的機構設置。
我們知道,原來法院往往設有民事庭、經濟庭、知識産權庭、涉外審判庭、破産庭。200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決定,取消了經濟審判庭,改“經濟審判庭”為“民事審判庭”,自此開始了法院的“大民事”時代,即民一庭(傳統民事,包括婚姻家庭、房地産),民二庭(原經濟庭的大部分業務,商事,合同糾紛),民三庭(知識産權),民四庭(涉外審判),民五庭(破産業務)等等,一二三四五排列下來。
但問題是各地的設置往往并不一緻,于是你不用說老百姓,就是我們法律專業人士都不知道哪個庭管哪些案件。
更好笑的是,檢察院明明有控申、公訴、民行監督等部門之分,内部挺清晰,老百姓也大多明白是怎麼分工的,不想後來變成了檢察一至十三部,每個部幹什麼,據說各個檢察機關也不對應,就是檢察系統内部的人往往也搞不清楚,就更不用說系統外的人了,老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我一直深信,這樣的設置一定會改的,不過是時間關系,因為不适合老百姓的習慣。這就像原來朝陽小學後來改成35中學一樣,這樣的數字沒有任何标識價值和意義,也不符合人的記憶習慣。
這是看電視劇《底線》的一點想法。
司法當然要有底線,因為這是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但事實上,盡管大家都知道這一點,在這個社會中,要知道保持底線也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和每一個法律人共勉。
2022年9月25日星期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