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著名的畫家文同,字與可,四川綿陽人。他的學問非常好,能詩善文,通曉篆書、隸書、行書、草書等各體書法,當時的名士司馬光、文彥博都很贊許他的書畫,他還和大才子蘇東坡是親戚,蘇東坡也很敬重他這個從表哥。文同居住的房前屋後有很多竹子,竹林錯落有緻,景緻非常好。在文同閑暇的時候,經常去竹林裡面觀賞,同時也細心觀察竹子的長勢,琢磨竹枝,竹葉的各種形态,悉心研究體會。當他性緻濃時,就會鋪開紙筆作畫,他畫的竹子形态逼真,非常傳神。文同的經驗是隻有把心中琢磨成熟竹子,就能有好的竹子能畫出來。所以他認為自己畫出來得竹子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一開始時人們一看他畫的竹子都贊不絕口,視為珍寶。文同善于畫竹的名聲傳了開來,四面八方人帶着絹帛禮金登門求畫,他家經常門庭若市讓他不勝其煩。文學家詩人晁補之也是文同的好朋友,文同經常邀他到自家竹林裡面一起品茶閑談,晁補之尤其喜歡看文同當面揮毫畫竹。一位有志于學習文同畫竹的青年人知道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就前往求教,晁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後來這句詩就演變成了成語“胸有成竹”。
在文同的影響下,蘇東坡也喜歡上了竹子,并且向他學習畫竹的技法。他告訴表兄蘇轼說:“畫竹者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鹘落,稍縱則逝矣。”文同畫竹的至理名言,經蘇轼《文與可畫篔筜谷偃竹記》一文的轉述而廣為流傳,後來被衍化為脍炙人口的“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成語。
後來文同在洋州做知州時,雖然當地不富裕,但是竹林很多,文同很喜歡當地的環境。一天文同與妻子在賞竹,燒筍晚食。忽然,衙役送來蘇轼的信,文同拆開一看,原來是蘇轼寫給他的一首詩:“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文同讀後,不覺大笑,噴飯滿案,成為一段文壇佳話,從而又衍化成了“失笑噴飯”成語。
文同不僅書畫詩詞很好,同時也是一個好官,在地方做知州時,沒少為老百姓做好事,減輕百姓負擔,是個人才。
這馬上就要期末了,要有各種考試了,希望孩子們考試的時候都能胸有成竹,将來做個有用的人才。
網圖 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