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可以從哪些角度分類?來源:劉江偉、王國平/光明日報,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唐詩三百首可以從哪些角度分類?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來源:劉江偉、王國平/光明日報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本由清代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讀本,專為兒童學習唐詩而編。《唐詩三百首》刻印後,迅速走紅,其後影響不限于童蒙書,許多成年人也借此了解唐詩。
“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喻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上海市社科院文學所教授孫琴安說。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世紀末,《唐詩三百首》共有上百個版本,除了注疏本外,還有插圖本、字帖本、注音本、朗誦本、英譯本。在2019年全國開始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中,《唐詩三百首》還被列入其配套的36部閱讀名著書系。
然而,中文核心期刊《文藝研究》2021年第1期刊發了一篇署名文章《〈唐詩三百首〉的“軟硬傷”及其成因》,文章作者、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定廣認為:“《唐詩三百首》中各種錯誤加在一起,總共涉及百餘首詩。如果不加修訂,難以擔當唐詩普及之大任。”
三大“軟傷”、五大“硬傷”,《唐詩三百首》看着有點“傷痕累累”
2015年,李定廣擔任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他說:“在節目錄制現場,我發現很多選手背的詩句都是錯的。指出後,選手們卻不以為然:詩句明明都是從書上來的,怎麼會有錯?”
李定廣發現選手們人手一本《唐詩三百首》。李定廣說,之前他研究《唐詩三百首》時,就發現有錯誤。這次他下定決心,要盡可能把錯誤全部找出來。
李定廣認為,《唐詩三百首》存在三大“軟傷”和五大“硬傷”。《唐詩三百首》不選張若虛、李賀、羅隐等名家大家的詩;共選入17首宮怨詩和14首閨怨詩,加在一起超過30首;在唐詩大家推舉上,揚杜抑李、重李商隐輕白居易的傾向明顯。李定廣将之視為三大“軟傷”。
所謂五大“硬傷”,他也一一列舉。首先是作者張冠李戴。李定廣認為,賈島《尋隐者不遇》的作者應為“孫革”,李頻《渡漢江》的作者應為“宋之問”等。詩人的時代歸屬也存在錯誤。《唐詩三百首》分體編排,詩人都按照“初盛中晚”的時代先後排序。書中,中唐詩人賈島的《尋隐者不遇》,排在晚唐詩人李商隐之後。盛唐詩人金昌緒《春怨》,排在晚唐詩人李頻之後。詩體分類也存在不當之處。如王維《洛陽女兒行》,杜甫《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明明都是唐人典型的“七言歌行”體,但蘅塘退士将《洛陽女兒行》《兵車行》《麗人行》列入“七言樂府”,而将《長恨歌》《琵琶行》列入“七言古詩”。
還有“随意縮減原詩題目”的問題。李定廣初步統計,《唐詩三百首》縮減或改動詩題近20處,如裴迪的“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号與别”被縮減為“送崔九”,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被縮減為“送孟浩然之廣陵”,“靜夜思”被縮減為“夜思”。
“編選時還存在文本臆改不當或照抄錯誤版本的情況。”李定廣指出,《唐詩三百首》中臆改情況有近百處,其中有30多處屬于明顯的“硬傷”,如駱賓王《在獄詠蟬》颔聯“那堪玄鬓影,來對白頭吟”中“那”字臆改為“不”,王灣《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的“外”字臆改為“下”。
此前,有一些學者提出《唐詩三百首》有差錯。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解玉峰曾撰文指出:“《唐詩三百首》在體例上存在顯著缺憾,所選近體詩不合律之作甚多,尤不适于初學唐詩者臨摹、仿效。”
“軟硬傷”是拿現代學術規範衡量古時的選本
如何看待李定廣列出的三大“軟傷”、五大“硬傷”?
“有差錯很正常。我們對于古人的選本,應該抱有理解之同情。”《文藝研究》雜志編輯陳斐說,古代選本有其時代局限性,因為那時選源較少,也沒有形成嚴格的編輯規範,達不到現有的編選水平。我們不能苛求幾百年前的選本精确無誤。現在指出選本裡有“硬傷”,實質上是古今兩種學術規範的相遇,是兩種學術體系之間的張力。
陳斐說,古人做選本的目的不是用來普及和鑒賞,而是要标注個人的詩詞理論和主張。個人的審美取向、詩詞品位不同,編出來的選本必定是形态各異,比如宋朝編選的《三體唐詩》就沒有收入李白和杜甫的詩。所以,《唐詩三百首》的“軟傷”不能算傷。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左東嶺也認為,《唐詩三百首》一直以來是普及讀物,始終沒有進入學術視野,很少有專業人士校勘修訂,出現一些錯誤也很正常,古代人沒有現代的學術規範,我們所謂的差錯都是拿現代的學術規範去衡量古時的選本。
《唐詩三百首》适合今天的唐詩普及嗎?陳斐認為“不太合适”。他說,作為當今的詩歌教育,要通過選本讓學生或者詩詞愛好者了解唐詩的發展史、流變史,也就是選本應該是唐詩的一個微縮景觀。作為選本,不應該傾注作者過多的審美傾向,而應該把唐詩發展的脈絡盡可能客觀展現出來。
《詩刊》社副主編霍俊明有不同的觀點。“我們應該尊重不同年代、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每個選本都會有程度不同的差錯,《舊唐書》《全唐詩》也有。《唐詩三百首》能夠流傳至今,說明它能經受時代和曆史的考驗,深受大衆喜愛。我們不能因為有差錯,就把它的經典價值推翻了。”他說。
有必要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增加注解的部分
當聽說《唐詩三百首》有“硬傷”,北京市豐台二中語文教師陳維賢的第一反應是“不會吧”。他平常也選擇《唐詩三百首》中的詩拿給學生鑒賞。“目前來說,《唐詩三百首》是普及唐詩的權威版本。如果它裡面真存在‘硬傷’,出版社應該進行注解和甄别,告訴讀者原詩是什麼樣的。”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詩人樹才與陳維賢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說,詩的首要原則就是美和真,“真”就要求呈現唐詩的原有真實面貌。學者或出版社可以通過注釋,讓讀者了解詩的流變,這樣也有利于提升讀者的鑒賞能力。
“每次出版都應有它出版的價值。”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陳建賓告訴記者,現在圖書出版節奏快,而“公版書”出版的門檻又很低,無須支付稿酬,所以很多出版社拿來以往的本子照着印。這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如果有“硬傷”存在,出版社有必要組織團隊進行校正,在保持原著原貌的基礎上增加注解的部分。
“大到延請整理者、注釋者、譯者,選擇底本,遇到各種問題要與專家溝通,斟酌編輯體例,小到某一個用字甚至一個标點的把握,繁複、瑣細問題的處理過程中,體現的是專業精神,更重要的是對讀者負責,對文化傳承負責。”陳建賓說。
(原題為:如何看待《唐詩三百首》有“硬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