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清代定制,宗室親王之爵位由其子繼承,若是鐵帽子親王,則承襲之爵仍為親王;若是一般親王則降等襲爵,其子承襲郡王。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想必各位都有所了解。那麼,親王的其他兒子又應該封什麼爵位呢?這個問題,恐怕知道的人就不是那麼多了。
宗室爵位中的世子、長子
清代的宗室爵位與明代有很大的區别,明代皇子必封親王,親王諸子必封郡王。但是清代的皇子未必都能封王,親王諸子更是不會人人都是郡王。
自順治以後宗室爵位分為十四等若幹級,這其中就包括了親王世子、郡王長子。世子、長子是很容易讓人産生誤解的。正常情況下,都會認為親王世子、郡王長子是法定的爵位繼承人。然而實際上,世子、長子不過是個空頭的名号,未必就能繼承爵位。
從宗室高等爵位排名上來看,依次是親王、親王世子、郡王、郡王長子、貝勒、貝子。但在爵位繼承制度上,世子不會升為親王,也不會降為郡王;同樣長子也不會升為郡王,也不會降為貝勒。
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世子、長子一般并不列入正式的宗室爵位之中,所以說清代的宗室爵位應該是十二等若幹級。
親王有世襲罔替和降等承襲兩種,但他們的爵位承襲制度是一樣的。按例,親王死後由皇帝欽定某一子承襲爵位,整體來看,嫡長子繼承爵位的情況比較多見,但也不絕對。若是親王死後身後無子,則要從宗室中過繼一人按制繼承爵位,遵循不絕子嗣的大原則。
其他諸子是否授爵需要考試乾隆時由于宗室繁衍,對于爵位的授予趨于嚴格。規定親王以下至輔國将軍,除有一子襲爵外,其餘諸子到了20歲時,必須參加統一的考試,這種制度按官方的說法稱為“考封”。
宗人府每年會向朝廷提交一份需要參加考試的宗室成員名單,經皇帝批準擇日進行考試。考試也是由宗人府全權負責的,具體内容為翻譯、馬射、步射三項。
考試成績分為幾等,三項皆優者授應封之爵,如果皇帝高興,那麼最高可以封為貝勒、貝子,但更多情況則是鎮國公;兩優一平者要降一等,為輔國公;一優兩平、兩優一劣者降二等,為鎮國将軍;三平及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為輔國将軍。
如果是一優兩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不予封爵,而且規定不能參加下屆考試。這些沒有通過考試的親王諸子,搞不好一輩子都沒有爵位,頂多就是封個四品頂戴,如果子孫再不争氣,就會淪為閑散宗室,拿的俸祿與八旗兵丁相同。
親王爵位自乾隆以後,規定降等承襲,這個降等也不是沒有限制的。按規定,降至鎮國公或輔國公後,一般都會世襲罔替。而其他的親王諸子爵位,則是世降一等沒有下限。像乾隆帝幼子慶親王永璘之孫奕劻,因為他不是慶親王爵位的法定繼承人,所以起初的封号僅為輔國将軍。
親王降等襲爵的制度是被嚴格執行的,比如乾隆帝十一子成親王永瑆,他生有七子,除了法定繼承人長子綿勤外,其他諸子的封号并不高,三子綿總為不入八分輔國公;七子綿傧為鎮國将軍。
再如雍正帝皇子和親王弘晝,除第二子永璧承襲爵位外,其餘長大成人的諸子爵位也普遍不高,四子永瑸為鎮國将軍;七子永琨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親王降等襲爵也不絕對按照宗室爵位承襲制度,一般親王去世後,兒子繼承郡王。但也有少數幸運者,繼承的仍是親王。像上面提到的和親王弘晝,他的兒子永璧承襲和親王爵位;成親王永瑆之子綿勤承襲的也是親王爵。
朝廷對此是有規定的,如果親王的法定繼承人,在戰事中立有重大軍功,或是擔任職務時政績卓著,也可酌情給予承襲親王爵位。總體的原則就是,承襲者本人一定要有重大功勳。
此外皇帝的個人感情也會影響爵位的繼承方式。顯然像永璧、綿勤都屬此例,都是因為乾隆、嘉慶的喜愛推恩繼承親王爵。但這種情況僅限于一代,至第三代時,則要嚴格遵循降等承襲的原則。
事實上,所謂的鐵帽子王,其爵位也非鐵打不動。這些鐵帽子王後代中,其爵位變動也很大,繼承者被革除爵位的大有人在。像怡親王一脈就多災多難,第六代怡親王載垣在辛酉政變後,其怡親王爵位曾被停襲三年;庚子之亂時,第八代怡親王溥靜因支持義和團,被聯軍鞭打至死,其爵位也被革去。
不管是鐵帽子王還是降等承襲的親王,說白了都要服從皇權的最高利益,一旦脫離了這個宗旨,其他的都是浮雲。
備注:近來發現有不少平台作者惡意抄襲。禦史在此聲明,所有文章僅發布于頭條、百家兩個平台,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不得侵權發布,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