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四大名著中疑問

四大名著中疑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4:54:21

【讀書者說】

作者:苗懷明(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俗文學學副會長)

對不少讀者來說,四大名著可能是其最為熟悉的古代文學作品,即便是沒有看過原著,至少也曾通過電視劇、連環畫乃至電子遊戲等形式接觸過,對裡面的主要人物、重要情節并不陌生。熟悉歸熟悉,但如果問起四大名著都寫了什麼,有何特點,有何精彩之處,不少讀者未必能說出個所以然。

四大名著中疑問(導讀四大名著)1

《四大名著導讀》陳洪著商務印書館

很多讀者并不滿足于僅僅熟悉裡面的人物、情節,還想從中獲得人生的感悟、獲得審美的愉悅,這種閱讀可以稱之為深度閱讀,它需要一些較為專業的書籍進行引導和幫助。但要找到一本适合的導讀書籍并不是那麼容易。讀者不是專業研究者,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閱讀欣賞,不需要掌握過于專業的知識,但他們畢竟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對作品有着相當的熟悉度,講得過于淺顯,則起不到導讀的作用。到底應該講哪些知識,講到何種程度,這需要很好地拿捏。

近讀陳洪教授的《四大名著導讀》一書,覺得這是一本很适合大衆閱讀的學術普及讀物。

該書是作者在大學上課的講稿,本來就帶有導讀的性質,深受同學們的歡迎。因面對的是年輕的大學生,因而定位在知識性與學術性之間,做法是“不做知識羅列,也不做過于專精的研讨”。筆者覺得這個定位也适合大衆。

以知識而言,無論是《三國演義》《水浒傳》還是《西遊記》《紅樓夢》,他們的作者、版本、評點等基本問題既是讀者所關心的,也是他們需要知道的,但四大名著的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相當複雜的,而且往往争議很大。如何給他們介紹這類知識,這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作者在這方面處理得很好。

比如《紅樓夢》這一講,第一節就專門介紹脂本和程本的來龍去脈及彼此間的異同,這些在學界是有共識的。至于兩者優劣,作者避免進行無謂的表态,态度客觀又保持靈活性,指出兩種版本各有特色、各有短長,不必采取非此即彼的極端态度,建議采取多元的方式,以寬容的心态看待各個版本。這種引導對讀者來說非常重要,正如作者所說的,脂本和程本的優劣短長本來是一個學術問題,結果變成了一個水火不容的立場之争,過多情感的投入會影響判斷的準确性和科學性。在書中,作者還對《三國演義》的作者、創作動機,《水浒傳》的成書與傳播、金聖歎的評點,《西遊記》的作者與版本等問題深入淺出地進行了介紹。

在學術性方面,無論是《三國演義》《水浒傳》,還是《西遊記》《紅樓夢》,都是顯學,每一部名著都有上百部研究專著。為便于讀者接受,作者采取化繁為簡、提綱挈領的寫法,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先抓住作品最為核心的特點,用一句話概括全書,然後圍繞這一核心觀點進行深入解讀,比如《三國演義》是“民衆眼中的政治軍事史”,《水浒傳》是“正義與野蠻的交響樂”,《西遊記》是“把宗教遊戲化的奇書”,《紅樓夢》是“味在酸鹹之外的精神盛宴”。

這種概括非常準确到位,既符合作品自身的特點,也符合讀者對它們的印象,因而比較容易接受。以《西遊記》為例,這部作品寫到了佛教,西天取經的隊伍就是由唐僧等佛教徒組成的,如來、觀音等也是佛教的代表人物。同時,作品也寫到了道教,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皆是道教代表人物。作品中有佛道争鳴的描寫,對佛教有褒有貶,對道教也是如此。全書的宗教取向到底為何,人們的看法并不一緻。作者認為,《西遊記》不過是一部文學作品,并非宗教著作,小說作者吳承恩也并非虔誠的教徒。因此,吳承恩是用文學筆法将宗教“遊戲化”,借助對佛教、道教的描寫,表達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一些感悟。了解這一點,就可以對《西遊記》中宗教描寫的矛盾之處有較為合理的解釋,這無疑有助于對《西遊記》的理解和欣賞。對其他幾部作品的概括也同樣有着啟發意義。

将作者對四部名著的概括放在一起觀照,可以看到四部名著,較為完整地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的認知,反映了他們的精神世界。

《三國演義》反映的是人們對政治軍事的關注,反映了他們的曆史觀念。《水浒傳》反映的是現實人生的另一面,一個在正常社會之外的綠林世界。《西遊記》反映了中國人的宗教觀以及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幻想。《紅樓夢》則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寫出了一個家族的悲歡離合、世态炎涼。将四部小說合在一起,就能關照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它們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彼此之間有着内在的呼應和關聯。

圍繞着四大名著這些鮮明的特點,作者闡述了自己多年研讀的心得體會。從專業的角度來看,書中提出的不少觀點也是富有新意和深度的,這是全書的精彩之處。

比如對《紅樓夢》中“玉”“石”文化的分析。作者認為,要認識賈寶玉這個藝術形象的文化意義,不妨從“石頭”這個形象入手。《紅樓夢》中的“石頭”,有好幾重身份,彼此相關聯,而關聯處卻又不無矛盾。首先,它是整個故事的講述者。一部《紅樓夢》,是“刻在”石頭上,又被空空道人從“石兄”處抄錄,交給曹雪芹整理出來的。其次,它又是整個故事的在場者。賈寶玉佩戴着它走來走去,就像一台全息攝像機。石頭還參與故事的演進。它幻化成玉,成了賈寶玉的标志,引申出了“金玉良緣”與“木石前盟”的沖突;當賈寶玉不滿于“假”寶玉的身份,不滿于“金玉良緣”的安排時,就會摔它、砸它;當賈寶玉中了魔法時,它又有祛邪鎮宅的功能,等等。最奇怪的是,賈寶玉耽溺于紅塵之時,它的靈性就迷失了;經痕頭和尚“摩弄”一番後,它的靈性又恢複了,賈寶玉的靈性也随之恢複。也就是說,它既是賈寶玉的護身符,又與賈寶玉“通靈”。石頭作為物理存在,既有堅硬不易變化的性質,又是冥頑不靈的物體。在文化構建中,這兩面被賦予了比喻的意義,便有了“堅如磐石”“海枯石爛”“玉石俱焚”之類的詞語。

總的來看,作為一部學術普及讀物,該書在知識性和學術性之間找到了平衡,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打開四大名著的方式。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6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