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時,巴赫金曾引入複調的概念指出陀氏小說區别于“那種基本上屬于獨白型(單旋律)的已經定型的歐洲小說模式”的一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漢時司馬遷就創造了一種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述史法——互見法。這種述史方法對我國古典小說的人物塑造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西遊記》及《紅樓夢》等古典小說都吸收了這一叙事手法。
熱拉爾·熱奈特在分析西方古典小說時曾指出:古典小說(廣義上講,其重心主要在19世紀)的構思特點是叙述的懸念,因此,不适合于作預叙。但這種預叙手法其實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較為常見,而究其源頭則可追溯到《史記》中。下文筆者便從互見法和預叙叙事兩方面入手,分析《史記》對《西遊記》叙事的影響。
熱拉爾·熱奈特
一、《史記》互見法對《西遊記》人物塑造的影響互見法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獨創的一種述史法,即在一個人物的傳記中着重表現他的主要特征,而其它的性格特征放到别人的傳記中加以展現,這樣既不影響傳主的核心形象,又不使得傳主單一化、概念化。最早發現這種述史法在叙事上的功用之人應當是蘇洵,他在分析司馬遷對廉頗、周勃和董仲舒等人功過的書寫時指出:
夫頗、食其、勃、仲舒,皆功十而過一者也。苟列一以疵十,後之庸人必曰:智如廉頗,辯如郦食其,忠如周勃,賢如董仲舒,而十功不能贖一過,則将苦其難而怠矣。是故本傳晦之,而他傳發之。
蘇洵畫像
蘇洵認為司馬遷在《史記》中運用互見法是受古史中“十攻不能贖一過”觀念的影響,所以不在本傳中對傳主進行負面描寫,而是将負面事件放在他傳中。這種手法其實很像影視後期制作中的剪輯,故而蘇洵稱司馬遷“時得仲尼遺意焉”。仲尼遺意指的是春秋筆法,即不是通過議論性文辭表達觀點,而在文章的記叙之中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傾向。
項羽是司馬遷非常欣賞的一位英雄,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主要通過破釜沉舟、鴻門宴和垓下之戰重筆描繪項羽的英雄形象。盡管文末司馬遷批評道: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但在這之前,卻用重瞳傳說神話項羽的出生,并且稱贊其為“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可見,司馬遷的本意乃是塑造一位悲劇英雄形象。對于項羽的一些負面事迹,司馬遷将之放在了《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等他傳之中。
項羽烏江自刎圖
《高祖本紀》中通過劉邦屬下之口叙述了項羽坑殺降兵的殘暴之舉: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劉邦更是細數項羽十罪:始與項羽俱受命懷王,曰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項羽負約,王我于蜀漢,罪一……夫為人臣而弑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其中有劉邦強加上去的,但殘暴嗜殺及剛愎自用卻是屬實。此類叙述若放在《項羽本紀》中,必定會使項羽的英雄形象受損。
《西遊記》在塑造孫悟空形象時,亦創造性地運用了《史記》中的互見法。孫悟空本領高強、忠心耿耿、嫉惡如仇,但吳承恩在塑造孫悟空正面光輝形象的同時,還通過其他角色的行為暗示出了孫悟空的一些缺點。最為典型的當屬孫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後,遭唐僧寫下貶書趕走,豬八戒去花果山請孫悟空出山救師那一回。在第三十一回《豬八戒義激猴王,孫行者智降妖怪》中,豬八戒用“是個什麼孫行者,我可怕他……饒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碎着油烹”之語激得孫悟空出山。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一回,豬八戒已經做了諸多鋪墊。
豬八戒是愚鈍懶惰無能之人,他何以能夠請動孫悟空呢?且看豬八戒在第三十回和第三十二回做了些什麼,他先是通過師傅找徒弟誇孫悟空:師父在馬上正行,叫聲徒弟,我不曾聽見,沙僧又推耳聾。師父就想起你來,說我們不濟,說你還是個聰明伶俐之人,常時聲叫聲應,問一答十。孫悟空聽完這話,便跳下崖來,用手攙住八戒,連喊賢弟。在豬八戒稱花果山為“天下第一名山”之後,孫悟空又故意問道“可過得日子不”?在豬八戒描述了戰鬥場景之後,孫悟空隻問了句“若有妖魔捉住師父,你就說老孫是他大徒弟,怎麼卻不說我”?
這兩章通過愚笨無能的豬八戒,側面将孫悟空好奉承、愛顯擺和要面子等缺點展現出來,可謂深得《史記》互見法之精髓。
二、《史記》預叙叙事對《西遊記》叙事的影響西方古典小說較少使用預叙手法,這點在開篇時已經提到。但在東方古典小說中,預叙手法卻較為常見,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紅樓夢》第五回及《源氏物語》第二回,此外《三國演義》、《水浒傳》和《西遊記》等都采用了預叙手法。在這些古典小說中,通常是用夢、谶語、奇異的出生及相術、占蔔等方式達到預叙的效果,其源頭可追溯到《史記》。
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用了多種方式預叙劉邦的帝王之業,如相術: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顔,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如異象:常從王媪、武負贳酒,醉卧,武負、王媪見其上常有龍,怪之;如望氣法:秦始皇帝常曰 “東南有天子氣”;如奇異的出生:其先劉媪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産高祖。
在《趙世家》中,司馬遷多通過夢達到預叙的效果,如趙盾夢見叔帶抱着他的腰痛哭,預示着趙氏的衰落;如趙簡子之夢預示着滅中行氏、滅智伯,趙武靈王之夢預示着廢長立幼導緻禍亂。此外,《史記》中還有多處使用了谶語,如《周本紀》中的“檿弧箕服,實亡周國”,《秦始皇本紀》中的“亡秦者胡也”,以及多次出現的“始周與秦國合而别,别五百載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焉”。
司馬遷蠟像
谶語、相術及占蔔等方式具有一定封建迷信色彩,但在司馬遷的巧妙運用下卻達到預叙的效果,不得不說是一種藝術上的巧合。事實上,文學中的預叙即是作者主動暗示故事的結尾,而司馬遷則将作者變成了在古代具有更高可信度的“神”、“上天”。因《西遊記》本身是神魔小說,其中諸多人物已具備預言未來的能力,因此基本未使用夢、谶語、相術及占蔔以預叙。不過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到,《西遊記》繼承了《史記》的奇異出生法以達到預叙的效果,而望氣法則變成了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西遊記》中的奇異出生現象在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身上都有體現,如唐僧為金蟬子轉世預示着西行路上将要遭受到衆多妖王的觊觎,如豬八戒錯投豬胎預示着他好吃懶做好逸惡勞。但筆者認為,孫悟空的奇異出生具有最好的預叙效果。《西遊記》中第一回中這樣描述了孫悟空的出生: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産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鬥府。驚動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阙雲宮靈霄寶殿,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焰焰,即命千裡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
孫悟空出世
花果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後而成”,山上一塊仙石受天真地秀日月精華滋養産生靈通,而石猴出生之時目運金光驚動了玉皇大帝,這無疑預示着孫悟空要對天庭産生威脅。同時還需要注意,孫悟空為石頭所生不僅表明了他的奇異,還為後續大鬧天宮埋下伏筆。他來源于自然,注定不為世俗的條條框框約束,同時他無父無母無牽無挂,完全可以憑借着原始本性去将世界鬧得天翻地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史記》中的望氣預叙法到《西遊記》中變成了一項技能,即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于是《高祖本紀》中的“東南有天子氣”變成了《西遊記》第八十四回中的“雖是國王無道殺生,卻倒是個真天子,城頭上有祥光喜氣”。而孫悟空通過望妖氣辨别對方是否為妖怪,更是衆所周知。
結語:
《西遊記》作為一部神魔小說,其中的諸天神佛都具有一定的預言能力,故此在文本中并未出現太多的預叙叙事。但值得注意的是,《史記》中的預叙叙事時常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于《西遊記》中,除去上文提到的望氣法之外,還有夢。隻是《西遊記》中的夢往往不具備預叙效果,而是成了一種叙事動力。
參考文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