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清明節有關的繪畫

清明節有關的繪畫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8 20:55:54

清明節有關的繪畫(清明節的民間習俗繪畫)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給清明節繪了一筆傷感的基調。但古代的清明節,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傷,還有萬衆踏青、放風筝、蕩秋千、蹴鞠等種種歡樂。因此,清明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也有歡樂賞春的喜慶氣氛。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然而,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什麼時候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祭祀節日呢?

清明節的來曆

相傳春秋時期,忠臣介子推在晉文公流亡期間,曾割自己的肉為

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後,介子推不願誇功争寵,便攜老母隐居于綿山中。為請介子推出山為官,晉文公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不料介子推和母親都被燒死。晉文公後悔内疚,下令将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逢該節都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故人之意。恰好清明節氣正在寒食節的第二天。宋代後,寒食掃墓的風俗逐漸延至第二日,融入到清明之中。加之踏青等習俗也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漸漸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盡管介子推的故事頗有争議,但清明節也就流傳了下來)

清明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我們搜集了一些清明節有趣的民間習俗繪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欣賞吧!

清明節的民間習俗

一 、 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挂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現在已成為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鏟除雜草,放上貢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有關的繪畫(清明節的民間習俗繪畫)2

王弘力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 · 唐 · 祭掃》

二 、 吃寒食

唐宮内的寒食内宴,可謂最早的冷餐大會。冷餐,即已做成的熟食,古代常見的冷食有青團子、馓子等。

清明節有關的繪畫(清明節的民間習俗繪畫)3

王弘力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 · 唐 · 内宴冷餐》

“禦賜冷食滿宮樓,魚龍彩旗四面稠。

千官盡醉猶教坐,歸來月上金殿頭。”

三 、踏青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探春、尋春等,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

“明時帝裡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萬家車馬雨初晴。”唐朝詩人顧非熊的《長安清明言懷》描寫了清明踏青的習俗。

清明節有關的繪畫(清明節的民間習俗繪畫)4

元代 王振鵬(傳) 《馭馬踏青圖》

清明踏青源于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到了唐朝,已成為一種時尚。孟浩然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的詩句。宋代清明踏青之俗更盛。南宋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生動描寫了清明踏青的情景: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

在古人的踏青旅行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馬。

四、放風筝

風筝又稱風琴、紙鹞、紙鸢。 古時,清明節放風筝很盛行。過去,有的人把風筝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在古人看來,放風筝不僅僅是一種遊藝活動,還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氣,所以很多人在放風筝的時候,會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病症都寫在紙鸢上,等風筝飛高時,就剪斷風筝線,讓紙鸢随風飄走,也就代表着所有的疾病、晦氣遠離自己而去了,故又叫“放斷鹞”。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描寫了一群兒童在清明節放風筝的歡快心情。近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的《春瑦紙鸢圖》描繪了清明時節放風筝的情景。

清明節有關的繪畫(清明節的民間習俗繪畫)5

齊白石《春瑦紙鸢圖 》 遼甯省博物館藏

清明節有關的繪畫(清明節的民間習俗繪畫)6

《春瑦紙鸢圖 》(局部)

《春瑦紙鸢圖》現藏于遼甯省博物館,是齊白石《石門二十四景》之一。畫家以寫意的手法,描繪了峭壁山石一片蔥綠,旁邊一樹冠枝繁葉茂,綠樹翠封峰,生機勃勃。在山石之上,一紅衣少年手中的風筝已飄向高高的空中,另一褐衣老者似在指導少兒放風筝。上有題識:“仰觀萬丈落儒冠,一線欲無雲際寒。不見木鸢天上去,諸君塵世未曾看。”1910年,湘潭名士胡廉石把自己住在石門附近的景色,請王仲言拟定了24個題目,再委托齊白石按題作畫。齊白石精心構思,換了幾次稿,花去3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石門二十四景》這組作品。《白石老人自述》一書中,記錄了創作過程,說:“廉石和仲言,都說我遠遊歸來,畫的境界,比以前擴展得多了。”生活中最平常的風景、最簡單的事物、最普通的生活小事在齊白石的筆下妙趣橫生,

真可謂是匠心獨運,妙筆生花。

五 、插柳

插柳,始于唐代。人們頭戴柳或将柳插門上以避蟲疫,還可預報天氣,古諺雲:“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宋代的“弄柳”習俗達到極緻。

清明節有關的繪畫(清明節的民間習俗繪畫)7

王弘力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 · 清 · 賣柳條》

六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蹴鞠,即用足踢球,現代足球運動的前身。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蹴鞠,最初用來訓練武士。唐宋時期,蹴鞠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杜甫《清明》詩雲:“十年蹴踘将雛遠,萬裡秋千習俗同。”這說明在唐朝時蹴踘就是清明習俗之一。《宋太祖蹴鞠圖》描繪了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與大臣們一起踢足球的情景。

“蹴踘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裡。”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詩就描繪了踢球的技藝。陸遊《春晚感事》雲:“寒食梁州十萬家,秋千蹴鞠尚豪華。”可見在宋代“寒食蹴鞠”民俗活動的廣泛性。

清明節有關的繪畫(清明節的民間習俗繪畫)8

元代 錢選 《宋太祖蹴鞠圖》

《宋太祖蹴鞠圖》原作為北宋蘇漢臣,元代錢選臨摹,現藏上海博物館。該畫設色淡雅,用線古拙。錢選題識:“蹴鞠圖舊藏秘府,今摹圖之。若非天人革命,應莫觀之,言何畫哉。”表現出了對此畫仰慕已久的心情。

七 、 蕩秋千

蕩秋千開始流行于南北朝,最早叫千秋,後為避忌諱,改為秋千。唐宋時期,蕩秋千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内容。據傳,蕩秋千可以驅除百病,把病毒蕩走飛走,而且蕩得越高,象征生活過得越美好。清明打秋千的最初主要是女性。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唐代詩人韋莊的《麟州寒食》描寫了清明蕩秋千的習俗。清代畫家陳枚的《月曼清遊圖冊》之《楊柳蕩千》描繪了這一情景。

清明節有關的繪畫(清明節的民間習俗繪畫)9

清代 陳枚《月曼清遊圖冊》之《楊柳蕩千》

北京故宮博物館

此圖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絹本,設色,縱37厘米,橫31.8厘米。一側配有清代梁詩正的題詩:“東風二月拂人和,高架秋千紅袖多。五色衣裳耀明錦,彩雲相映掠空過。綠楊紅杏媚春晴,才到花朝洲景成。閑闘身輕踏空舞,天風吹度佩瓊聲。”《楊柳蕩千》描繪的是清明景色:楊柳舞于春風,杏花映于春水,芳草萋萋,嫔妃宮女走出閨房,在草地歡嬉,秋千架上,一位妃子的身姿輕盈如燕,一宮女靠近秋千,做護衛狀。此圖表現了主仆之間親近的關系。畫家以工細流暢的線條和亮麗鮮活的色彩将嫔妃們描繪成身材修長、體态輕盈、秀潤飄逸。在技法上,此圖所繪人物造型生動準确,筆緻工細嚴謹。

八 、鬥雞

鬥雞在戰國時已很盛行。寒食鬥雞在魏晉時尤盛。《鬥雞詩》:“二部分曹伍,群雞煥以陳。從朝至日夕,勝負尚未分。”說的就是鬥雞的場景。

鬥雞之風,至唐代仍很盛。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不僅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

清明節有關的繪畫(清明節的民間習俗繪畫)10

王弘力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 · 晉 · 鬥雞》

*以上資料搜集于網絡,若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系更改删除。

供稿:太原美術館(太原畫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