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入詩究竟好不好?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看看前人用以人詩的,是些什麼樣的歇後語。
歇後語是一個籠統的名稱,如果細分起來,它大緻有兩種不盡相同的結構形式。一種歇後語是由譬喻和解釋兩個部分組成的,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譬解語。例如: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上面是譬喻,下面是解釋;通常隻要說出譬喻部分,而将解釋部分隐蔽起來。作為一種修辭手段,譬解語如果運用得當,的确可以增強作品的鳳趣和诙諧之美;不過因為大多數的譬解語都來自民間,雖然在口頭上流傳很廣,但前人用以入詩的畢竟極為少見,這裡姑置不論。
經常用以入詩的歇後語,實際上是截尾語。前人沒有不熟讀經傳的,取經傳中的現成句子,截其尾而留其頭,用來作為某種事物的代稱,這就是截尾語。例如:
《尚書》中有“友于兄弟”之句,因而用“友于”代“兄弟“,如杜甫詩“友于皆挺拔”,“山鳥山花吾友于”。 《尚書》中有“贻厥子孫”之句,因而用“贻厥”代“子孫”,如韓愈詩“誰謂贻厥無基址”。 《詩經》中有“彼蒼者天”之句,因而用“彼蒼”代”天“,如孟浩然詩“千峰劃彼蒼”。 《詩經》中有“日居月諸”之句,因而用。”居諸”代“日月”,借指光陰,如韓愈詩句“為爾惜居諸”。
截尾語實際上是一種無聊的文字遊戲.就這幾個例子來說:“友于兄弟”本是對兄弟友愛的意思。“友”是動詞,”于”是介詞;“贻厥子孫“本是傳給他的子孫的意思,“贻”是動詞,“厥”是代詞;“彼蒼者天”本是那個青色的天的意思,“彼”是代詞,“蒼”是形容詞;而一經截尾,用“友于”作為“兄弟”的代稱,用“贻厥”作為“子孫”的代稱,用“彼蒼”作為“天”的代稱,就把句子割裂了開來,弄得意思殘缺不全,無法索解。還有“日居月諸”的“居“、”諸”兩字,都是表示語氣的助詞;用“居諸”作為“日月”的代稱,更是不成文理之至。
這種文字遊戲式的截尾語。雖然并非唐代詩人所首創,而是自東漢以至魏晉南北朝的曆史記載中所屢見不鮮的,但用以入詩究竟不足為法。因為它不但對于詩的修辭技巧毫無幫助,而且對于漢語的純潔和健康極有損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