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新型零售便利店模式

新型零售便利店模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2:54:05

新型零售便利店模式?實體零售新業态的萌芽,往往離不開一線行業參與者的洞察,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新型零售便利店模式?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新型零售便利店模式(即時零售催生新型實體便利店)1

新型零售便利店模式

實體零售新業态的萌芽,往往離不開一線行業參與者的洞察。

“我們在2019年就找到美團,問能不能開一家主做外賣的便利店。” 佳美樂購創始人王東表示,“當時被pass了,當時大家對于這個行業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沒有感知。”

疫情催化下,市場需求進一步增加和釋放,一線參與者的敏銳度逐漸成為行業共識。2020年8月28日,王東的第一家重點服務外賣用戶的門店終于在北京五道口落地,這種新型實體便利店,也正式踏入中國實體零售的曆史。

事實證明,王東是敏銳的,市場的反饋比預期中還要熱烈。開店第一個月,門店的銷量就超過了一萬單。2020年年底之前,佳美樂購又在北京新增了四家門店。到現在,佳美樂購在美團上已經有20多家店。

而為了幫助這些新型實體便利店更好地數字化運營,美團也順應行業趨勢,上線了“閃電倉”項目,幫助這些實體零售新業态穩妥起步。

上線外賣,第一家月銷破萬的線下便利店

王東是典型的“零售二代”。2005年,其父母就來到北京,以開傳統的線下便利店為營生,品牌叫華欣,最初店面面積在100平米左右,主要賣日用百貨和酒水飲料。

從2012年開始,19歲的王東便幫着父母做生意,讀書時寒暑假也會來北京,幫着父母打雜。“那個年代,有些商品需要定期去新發地、北沙灘盛宏達大市場這樣的地方進貨,像牛奶、飲料、酒水這樣的品牌商品,則是有經銷商定期送貨。”從小耳濡目染,王東對于線下門店的進貨、陳列、理貨都非常熟悉。

2017年下半年開始,王東便率先做起了便利店的外賣業務。在沒有任何借鑒的情況下,怎麼定價、怎麼賣都靠他一點點摸索。“上線外賣的照片都是随手拍的,”王東坦言,“剛開始,大家對這件事沒有任何概念,也沒有把這個當作生意來做。”

慢慢地,王東發現,雖然當時店裡的外賣訂單不多,但顧客的需求量确實很大,有時候一單交易額能有三五百,類似去超市采購的單子,例如搬家的時候買油鹽醬醋以及打掃衛生的工具。甚至有消費者直接打電話來問,能不能幫忙帶點貨。

當時的線下零售行業,也密集湧現了很多社區生鮮店以及綜合性門店,這些更符合社區需求和定位的門店,無形中也加劇了線下零售賽道的競争。王東感受到了危機,也開始認真去思考自己的小店要怎麼在長期實現突圍。

其實,當時自家店的線下生意還不錯,父母并不支持他的折騰。但王東覺得,人們的時間成本越來越高,為買一個東西滿大街去找已不太可能,消費習慣一定會發生改變。

“問題在于,一開始我們并沒有真正理解外賣這件事,隻是單純地把線下的東西搬到線上,沒有去看消費者真正需要什麼。”找到問題的根源之後,王東開始真正把外賣當作線下零售的助手。

從關注消費者的喜好,到分析社區的人群分布,再根據人群需求去匹配商品和拓展品類,經過緩慢而有效的摸索,王東的便利店外賣生意走上了正軌。

2019年10月,華欣亞運村店單月外賣銷量超過了一萬單。這一萬單,王東整整花了兩年多的時間。

零售實體新形态更叠的一個縮影

如果說上線外賣是年輕時的靈光一現,那麼,做閃電倉,則真正展現了王東在零售生意上的天賦。

2019年,由于便利店的線上生意做的不錯,王東便思考,能不能做一家服務外賣用戶為主的新型便利店?他向美團表達了這樣的想法,但當時,美團的業務還沒有專門設置這一模塊,也沒人知道其具體形态。

直到疫情後,市場的需求越發猛烈,原有的線下零售業态也急需新形态來支持。2020年,美團閃購業務找到了王東,把一年多之前的想法落了地。2020年8月28日,佳美樂購第一家專注服務外賣用戶的便利店成為了閃電倉的試點,在北京五道口開業。

而這一次達成月銷破萬單,王東隻花了35天。主做外賣業務的便利店,早已悄悄走進了消費者的生活。

春江水暖鴨先知,一線參與者的嗅覺,往往是最靈敏的。事實上,在美團正式确立閃電倉項目前,海豚購、哆鲸選的部分門店,以及易樂便利等純線上的便利店形态早已存在。

閃電倉作為實體零售新形态,通過外賣經營、主要服務外賣用戶。傳統的零售門店商品sku一般在1000到2000個,而服務外賣用戶的便利店可以達到四五千,甚至更多。除了品類上更豐富,加入了閃電倉的便利店,另一大特色是24小時在線,消費者可以随時下單。

同時,由于不拘泥于線下商業地産的人流量,閃電倉選址一般不臨街,租金和裝修成本不到線下門店的一半。而依靠外賣的即時配送網絡,覆蓋的人群卻從原本線下的1公裡,拓展到了附近5公裡甚至10公裡。

閃電倉的訂單從哪來?王東表示,實體便利店做外賣,是對線下的補充。“比如夜間訂單增多了,9點之後的訂單能占到25%-30%;另外有一些商品,尤其體積較大的,消費者更喜歡點外賣,直接送到家裡。”

還有一部分需求,則來自傳統電商。“三隻松鼠、良品鋪子,也是我們最早放在外賣上的,發現賣得很好,顧客有需求。這些牌子當時隻在電商平台上賣。”

從門店櫃台、到開架商超,再到各類社區店、線上店、閃電倉,随着消費需求的不斷叠代,實體零售的形态也在不斷演變進化。新的消費需求、新的消費趨勢、新的消費人群,無一不在塑造着整個城市的零售形态和分布,又同時構成了消費本身。

“疫情期間一次性的洗漱用品、在家烘焙類的原材料,出差用的一次性床單被罩,還有冬天泡溫泉時用的泳衣,原本做線下根本不會考慮的商品,上線外賣都賣得很好。有些東西,我們覺得不可能賣出去,有個店上了個拐杖,單拐和雙拐都有,第二天就賣出去了。”做了十年的零售生意,王東仍然能感受到這個行業每天都在迸發的新鮮活力,“大家的需求還是很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