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
成都為了紀念
我國發起拯救大熊貓運動10周年
舉行了“國際熊貓節”活動
因此,從那之後每年9月22日
就被定為國際熊貓節
gif圖源:iPanda熊貓頻道
據考古發現,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化石,
距今已有八百萬年曆史。
大熊貓也享有動物界的“活化石”美稱,
從傳說中兇猛的“蚩尤坐騎”,到如今憨态可掬的國寶。
大熊貓究竟經曆了些什麼?
大熊貓身上又有哪些有趣的知識?
真的跟蚩尤一起打過仗麼?說起遠古時代的大熊貓,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起網上流行的段子。
“别看大熊貓現在像個‘鐵憨憨’,當年蚩尤可是騎着它跟黃帝決戰涿鹿呢!”
gif圖源:iPanda熊貓頻道
但遍尋史籍,未見有相應的記載。
唯一把大熊貓和蚩尤扯上關系的史料,隻有《史記·五帝本紀》中的這段話,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教熊罴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
據國内最早研究大熊貓的專家、熊貓科研“教父”胡錦矗教授的說法,“貔貅”通常解釋為大熊貓。而《史記·五帝本紀》提到的“大熊貓”顯然是在黃帝的麾下。
如果以上解釋成立,那大熊貓要是真的跟蚩尤打過仗,也是作為對手,而非坐騎。
圖片來源:四川熊貓保育基地
其實,依照史學界通行的解讀,這句話中的“熊罴貔貅貙虎”,指的是以這些動物為圖騰的部落,而非黃帝真的帶着這些猛獸上戰場。
網上盛傳的“蚩尤騎熊貓”,不過是以訛傳訛罷了。
古人怎麼稱呼“大熊貓”?《山海經·西山經·南山》中曾記載着一種名為“猛豹”的野獸,“猛豹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能食蛇,食銅鐵,出蜀中。”
晉人郭璞是曆史上較早全面、系統注解《山海經》的人,他在《中山經·崃山》批注有:“邛崃山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駁,亦食銅鐵。”
還指出,所謂的“猛”“貊”“貘”其實都是同一個東西,隻是發音不同。
他還在《爾雅·釋獸》中對貘白豹進行了批注:“似熊,頭小,卑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
愛吃竹子、生活在川蜀一帶,身上還是黑白相間,這種描述,就差把那圓滾滾的大熊貓“身份證号”報出來了。
gif圖源:iPanda熊貓頻道
《山海經》之外,其他古籍也記載了熊貓的各種稱謂。
如《神異經》中寫道,“南方有獸,毛黑如漆,食鐵飲水,名齧鐵。”
還有如《書經》中稱貔,《毛詩》稱白罴,《峨眉山志》則稱為貔貅,《獸經》稱貉,《本草綱目》稱貘。
食肉?食鐵?食竹?大熊貓:我全都要!不難看出,在上述古籍中,提到大熊貓的生活習性,離不開一句,愛吃銅鐵。
所以,大熊貓還曾有個響當當的名頭——食鐵獸。
gif圖源:iPanda熊貓頻道
大詩人白居易在《貘屏贊》中更是寫道,大熊貓啥都不吃,就吃銅鐵。(“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
古文獻中所記大熊貓啃食銅鐵之事,并非全是古人臆想,現代以來也時有發生。
1979年,一隻大熊貓突然闖進住宅,啃壞了菜刀、保溫桶。(四川省動物學會學術論文集《大熊貓》)
1980年《光明日報》報道,卧龍自然保護區一隻大熊貓将盛飼料的鐵盆咬成碎塊吞進肚子。
1984年4月,四川一戶農民家裡突然闖進一隻大熊貓。它一頭鑽進廚房,啃鍋蓋,咬鋁鍋。
大熊貓啃食銅鐵的說法,看來并非空穴來風,但也肯定不是白居易所言的“不食他物”。
gif圖源:iPanda熊貓頻道
其實早在八百萬年前,大熊貓是純粹的肉食動物。
但在六百萬年前,大熊貓畫風突變,不吃肉,改吃竹子了。
一方面,是因為在那個時代,生活有披毛犀、劍齒虎、猛犸象等野獸,跟它們競争的話,想吃肉,估計隻能撿它們吃剩的。
另一方面,由于物種進化,大熊貓體内基因突變,手裡的肉不香了,不如竹子香甜。
為了吃竹子,大熊貓還進化出了“第六指”——“桡側籽骨”。它就像一根多出來的“拇指”,讓大熊貓的手掌得以形成對握、抓住竹子。
據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介紹,如今大熊貓是熊科中的特殊成員,已演變成一種專注的植食性動物。
gif圖源:iPanda熊貓頻道
“貓熊”還是“熊貓”?關于大熊貓的名字,網上還有個流行的故事。
1939年重慶北碚平民公園展出了一隻大熊貓。在展出時工作人員從左到右寫了它的拉丁文學名後,為了書寫統一,也從左至右橫書其中文名為“貓熊”。但人們習慣從右至左讀,認成“熊貓”。于是從此之後,“大貓熊”就變成了“大熊貓”。
很多人信以為真,認為“大熊貓”本來應該叫“大貓熊”。
仔細考究,這個故事也站不住腳。
早在1911年,《世界月報》上就有“中國西部諸地高出海面約五千呎以上竹林深處,熊貓居焉。”的記載。
1922年的《申報》也有記載,當地舉辦籃球比賽,有一支球隊就叫“熊貓隊”。
而且1915年的《中華大字典》中就有“熊貓”一詞。1938年出版的《辭海》也已經收錄“熊貓”一詞,用來指大熊貓了。
當時的報刊書籍都是豎版排列的,不存在讀岔了的情況。
有學者總結了1920-1949年間中文報刊情況發現,“熊貓”一詞在關于大熊貓的文章标題中出現過247次,遠遠高于“貓熊”的6次。
可見,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熊貓”就已經成為了比“貓熊”更常見的叫法。
大熊貓保護,未來可期近代以來,由于自然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大熊貓的處境一度十分嚴峻。
我國一直重視大熊貓的生存狀況,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持續不斷地開展了各種保護工作,實施退耕還林,建立起60餘個以保護大熊貓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強化大熊貓栖息地的保護。
根據2021年《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的數據,我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已經從1114隻增加到了1864隻!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
大熊貓成功“降級”,就是對我國大熊貓保護工作最大的肯定。
同時,我國在圈養大熊貓人工繁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圈養種群已超過600隻,為大熊貓放歸工程的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中國生态文明建設的實施,中國大熊貓保護事業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書寫出更加美好的篇章。
gif來源:央視網
出品:大洋網
撰文:楊梓麟
監制:朱文婷
資料來源:央視網、新華社、光明日報、封面新聞、iPanda熊貓頻道、四川熊貓保育基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