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換個角度怎麼看幼升小

換個角度怎麼看幼升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2 21:21:42

換個角度怎麼看幼升小(亂花漸欲迷人眼)1

圖片源自網絡

孩子的成長怎能錯過美好的春天?萬物複蘇,姹紫嫣紅,才是孩子最好的自然智能增加的時刻啊!

帶小寶外出,遇到同齡的小朋友,也是正常不過的事情。這樣的假日,都想要帶孩子出來散散步、透透氣不是?

小朋友們戴着口罩依舊跑得很是歡快,無憂無慮;家長們也自然而然湊在一起,三兩句就回到了今年要“幼升小”的主題。

針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每一年都是如此吧,幾家歡笑幾家愁。

換個角度怎麼看幼升小(亂花漸欲迷人眼)2

圖片源自網絡

其實幼升小,對于孩子來講,的确是人生的另一個開端和起步。而這個階段,他們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來自我選擇,因此,這個重任就責無旁貸地落在了家長身上。

為人父母,從生養孩子開始,就會面臨無數的選擇;從最初的去哪個醫院産檢、生産;到去哪個早教中心學習;再到去哪所幼兒園……無一不是選擇,無一不需要選擇。

而所有的選擇,家長都恨不能成為此方面的“專家”,拿出寫論文的架勢,從政策到校規、校風、校紀,都研究得透徹。

如今面對“小學”這個長達6年的長跑,且學籍一旦确定,幾乎不允許再換跑道,那麼最初的選擇就尤為重要了。

換個角度怎麼看幼升小(亂花漸欲迷人眼)3

圖片源自網絡

當然,如果自家的學區房早已準備妥當,所針對的小學又是自己極為滿意的,那麼就靜靜躺平,等待9月份的開學即可。

但是還有很多家長會針對幼升小的擇校,有各方面的考慮。有人會考慮距離、有人會考慮接送、有人會考慮口碑、有人會考慮質量、有人還會考慮作息時間和飲食衛生等等方面……

考慮來考慮去,結果讓自己越來越多的煩惱,不知道究竟要如何選擇,堪比當年的大學報考志願,隻擔心一步錯,步步錯。

事實上,幼升小的擇校,不過就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罷了,作為家長隻要把握好這些“原則”,堅定自己,不偏聽偏信盲從,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換個角度怎麼看幼升小(亂花漸欲迷人眼)4

圖片源自網絡

核心選擇:1:就近

沒有什麼比“就近”原則更要慎重考慮的原則了。

小學6年,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時間。選擇了學校,就要遵守學校的時間安排。比如早上可能會是8點鐘左右上學,而一年級的孩子極有可能在上午11:00左右就放學了;下午14:00上學,15:30左右就放學了。

現在還好,很多學校都提供了午餐和延時的相關服務。一天早送晚接與朝九晚五的上班時間還比較配套;隻不過,若是家校距離很遠,也是一個恒心和耐心的極大考驗。若是再有雨、雪、狂風等惡劣天氣,就更是一場對父母和孩子的煎熬。

我家大寶有位同學,家校距離是開車差不多40分鐘的車程。所以每天早上我家大寶還在睡覺的時候,媽媽已經帶着孩子奔波在路上了,就連早餐也是在車上匆匆地解決。大寶的6年小學,我是最佩服這位媽媽的,6年時間,風雨無阻。

還有更多的同學,是為了學校而不得不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周一到周五中午在租賃的房子處,周末回自己家裡;因為當初買房子同樣是就近原則,隻不過是就了自己工作地點的近罷了。

換個角度怎麼看幼升小(亂花漸欲迷人眼)5

圖片源自網絡

核心選擇2:校風

說到底,還是擇校最讓家人操心的地方了,想要找一個校風很好、口碑很好的名校。

那麼何謂“校風好、口碑好”的名校?

想要成為名校,至少要具備5個條件:1、優秀的師資;2、妥當的硬件;3、充足的資金;4、優秀的畢業生;5、口碑傳送,有足夠的的曆史積累和沉澱。

我們回頭看小學生的知識儲備,基本上都是一些基本的學科知識;而擁有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态度,才更為重要一些。

所以對比這些,為孩子選擇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學校更為重要一些。

另外,現在很多的小學都各有特色。有的是高校的附屬小學、有的是英語特色、有的是生本教育為特色,還有的則是以體育、音樂、舞蹈、樂器等為特色。在擇校的時候,也可以參考孩子的特長,讓孩子的天賦得到進一步的發掘,也可以讓孩子保持屬于小學生的快樂。

換個角度怎麼看幼升小(亂花漸欲迷人眼)6

圖片源自網絡

很簡單是不是?隻要關注到這兩個核心,擇校也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至于要不要選擇寄宿學校,就屬于個人家庭的單獨考慮了。隻不過,在孩子最需要家長陪伴的時間段内,沒有人可以真正的代替家長承擔應該的責任。若是現在缺席了,将來也無法後悔和重來。

至于年齡不到要不要提前入校,更要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來講了。若是已經成長為高高大大的小男生,或者一直聰穎伶俐的小女孩,提前一些時日入學也沒有關系;若是本身就瘦瘦小小,年齡又不到的小男孩,多等一年又何妨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