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唐朝,公元726年。
三月的洞庭湖,春風牽引着碧草,柳間浮動着煙藹,湖水潋滟,遊人如織。
李白一個人手持折扇,站在橋上賞煙波浩渺,聽莺雀鳴翠。
一會兒,一個小書童走過來:“老爺,宣州長使家書到。”
李白接過來一看,原來是從弟李昭又在邀請他去宣州賞美景了。
“自笑客行久,我行定幾時?綠楊已可折,攀取最長枝。”李白随口吟誦,“也罷,我也有些思念于他,明日我們便趕往宣州。”
半個月的光景,李白和書童來到安徽的宣州。
這位五歲就能夠誦《六甲》,15歲所雲詩賦就名噪天下的奇才,剛一到宣州城附近,就被一隊人馬出城相迎。
遠遠地看到李白和書童到來,前面來人紛紛下馬,從弟長史李昭抱腕寒暄後,兄弟二人并馬駛向太守府。
太守宇文先生對李白的大名,早已如雷貫耳,吩咐手下準備好了酒宴,在太守府為李白接風。
李白的身影剛一現身太守府門口,早就在門口迎候的當地文人墨客就像潮水一樣湧向他:“奇才到此我等不勝榮幸啊!”“兄台多多賜教啊!”“他日請兄台到我府上宴飲!”
李白下馬,挎劍抱腕:“他日我等再把酒論詩!”
入府見過太守宇文先生後,宇文先生興奮地起身離座,把李白拉到自己座位近前,對李白大加贊賞。席間,太守多次勸酒,聽李白即興賦詩後,對李白的才情更加欣賞佩服。
02.
從此以後,李白經常和太守宇文先生、從弟李昭和當地一衆文人高樓飲酒潑墨,扁舟散發唱詠,而李白的詩作,當然永遠是衆人之首。
敬亭山,這座離宣州十餘裡,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還有萬松亭、虎窺泉等名勝的奇峰,更是李白等墨客登臨抒懷的地方。
一日,太守、李昭、李白及一衆文人去敬亭山遊賞。剛一到,攬勝無數的李白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隻見地處丘陵地帶的敬亭山拔地而起,遠遠看去,青翠滿天,雲霧缭繞,敬亭山猶如猛虎卧伏,甚是威風。
李白随大家登臨而上,但見杜鵑花漫山遍野,腳邊泉水淙淙。
山中道路更是崎岖蜿蜒,盤錯的樹根、縱橫的枝丫,鳥鳴不斷,顯得敬亭山更加絕妙清幽。
大家健步朗聲,登上山頂,極目遠眺,東邊,山下煙波浩渺,水天共色;南面,遠處宣州美麗如畫;北邊的田疇,層翠疊加,一片富庶景象。
美景引詩情,大家當場吟詩,互相唱喝,雅興十足。
從此,李白經常與詩友們“時遊敬亭山,閑聽松風眠”。他用獨特的李白式語體,描繪宣州“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秀美。他用李白獨有的心志勃發着“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情。
我們的一代詩仙,在25歲的韶華年,心中激蕩着“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的宏圖偉志。
03.
從宣州離開後,李白去長安遊曆,結識了玉真公主、任太子賓客的詩人賀知章,還因《大獵賦》被皇上玄宗看中,下诏供奉翰林院,仕途看起來很坦順。
然而,才子的際遇總是讓人感歎,命運,有時也真是多舛。
李白在翰林院奉诏時,因恃才傲物,得罪了朝中的很多權貴,被人記恨,在他55歲那年,請命平定“安史之亂”失利後,被奸人一紙奏折遞給皇上,遭貶夜郎。
幸運地是,在流放夜郎的途中,李白接到天下大赦的消息,于是他回到宣州,與妻兒團聚。
南方是多雨的,宣州亦在這個多事之秋陰雨綿綿。
沒有喧鬧馬隊的出城相迎,沒有仰面攜手的歡聲笑談。有的,隻是把宣州的街道滴得很濕、很靜的沙沙的秋雨。
彼時,昔日的許多好友已經辭世,那些觥籌交錯、吟詩答對的日子也一去不複返。
之前太守在宣州給李白安的家,也隻有妻兒圍繞前後,再也不見車馬攢動,門庭若市的景象。
此時的李白,再舉杯邀明月時,也隻能高月之下消清愁。
在人生失意的十字路口,誰還會給這位才子些許溫情?
還是去登臨敬亭山吧!
公元761年,年近60歲的李白最後一次來到敬亭山。擡眼望去,敬亭山還是那樣的俊秀,隻是雲霧更加蒼茫。
他拄着拐,步履蹒跚地往山上爬着。一路上,李白爬爬停停,半天的工夫,終于爬到之前經常歡飲的亭子,獨自坐下。
此時,一群飛鳥振翅飛過,越飛越高,越飛越遠,直到消失得無影無蹤,李白還在望着,望着……
天空,一朵白雲悠閑地飄來,李白多希望它能在這個秋天多陪伴自己一會兒啊,然而,這也是奢求,白雲片刻不舍得停留,倏忽間飛遠。
想想當年與玉真公主溫言講道、殊榮享用皇上的親手調羹、在花團錦簇的長安城内的迎來送往……
又想到僅僅一年供奉翰林院後的高傲離開、安史之亂後的遭貶……
一切都過去了,一切都走遠了,也隻有眼前的敬亭山懂得他,和他深情對望,不會離他而去。
秋風漸起,吹動着這位寫了900多首詩作、擁有無限報國熱情詩人的衣衫,隻見他手捋長髯,提起筆,揮毫抒懷:
獨坐敬亭山
唐 李白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