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七年級語文下冊24課河中石獸筆記

七年級語文下冊24課河中石獸筆記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29 23:08:09

七年級語文下冊24課河中石獸筆記(七年級語文下冊第17課)1

鞏固練習

基礎知識識記

1.給下列詞語中的标紅字注音。

棹數小舟( ) 曳鐵钯( ) 是非木杮( )

石必倒擲坎穴中( ) 如是再齧( ) 山門圮于河( )

2.解釋下列句子中标紅的字詞。

(1)二石獸并沉焉 并:

(2)棹數小舟 棹:

(3)爾輩不能究物理 爾輩: 物理:

(4)是非木杮 是:

(5)可據理臆斷欤 欤:

(6)但知其一 但:

(7)求石獸于水中 求:

(8)齧沙為坎穴 齧:

(9)當求之于上流 當:

(10)固颠 固:

3.翻譯下列句子。

(1)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4.閱讀《河中石獸》全文,填空。

(1)本文選自 ,作者是

(2)對于河中石獸的位置,寺僧判斷其在 ,依據是 ;講學家判斷其 ,理由是 ;老水兵則判斷其在 ,是因為

(3)本文通過議論,點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運用能力提升

5.下面語句中的“之”字,與“當求之于上流”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先天下之憂而憂 B.叱奴下車,因格殺之

C.西蜀之去南海 D.怅恨久之

6.下列各組句子中标紅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以為順流下矣 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B.竟不可得 果得于數裡外

C.如是再齧 是非木杮

D.爾輩不能究物理 可據理臆斷欤

7.下面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B.爾輩不能究物理

C.僧募金重修 D.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8.下列句中标紅詞的古義和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杮

C.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D.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七年級語文下冊24課河中石獸筆記(七年級語文下冊第17課)2

課内同步閱讀

河中石獸

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幹,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钯,尋十餘裡,無迹。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衆服為确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數裡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9.解釋下列句中标紅的字詞。

(1)僧募金重修( )

(2)聞之笑曰( )

(3)至石之半( )

(4)轉轉不已( )

(5)果得于數裡外( )

10.用自己的話寫出下列代詞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

“之”指代: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11.選出下列句子中的倒裝句( )

A.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B.求石獸于水中。

C.山門圮于河。 D.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12.對下列句子翻譯不當的一項是( )

A.尋十餘裡,無迹。(尋找了十多裡,也沒有石獸的蹤迹)

B.衆服為确論。(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确切的言論)

C.如其言,果得于數裡外。(如果他的話是對的,結果就在幾裡外的上遊找到石獸)

D.竟不可得。(到底也沒有找到)

13.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14.你讀了本文受到什麼樣的啟發?

課外拓展閱讀

農夫耕田

農夫耕于田,數息而後一鋤。行者①見而曰:“甚矣,農之惰也!數息而後一鋤,此田終月不成!”農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鋤,一鋤盡一身之力。未及移時③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仆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後知耕之難也。

農夫曰:“非耕難,乃子之術④誤矣!人之處事亦然,欲速則不達也。”行者服而退。

【注】①行者:過路人。②所以:用什麼方法。③未及移時:還沒過多少時間。④術:方法。

15.解釋下列标紅字詞。

(1)農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則不達 速:

(3)行者服而退 服:

16.給下面句子加上标點。

未 及 移 時 氣 竭 汗 雨 喘 喘 焉 不 能 作 聲 且 仆 于 田 謂 農 夫 曰 今 而 後 知 耕 之 難 也

17.翻譯下列句子。

(1)甚矣,農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18.這則寓言告訴了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附加題

(2015•廣西南甯中考)

葉公好龍

葉公子高好龍,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①,施②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③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選自劉向《新序.雜事》)

【注釋】①牖(yòu):窗戶。②施(yí):延伸。③還(xuán):掉轉。

1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紅的詞。

⑴施尾于堂 于:

⑵棄而還走 走: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來源:學|科|網]

譯文:

21.葉公“棄而還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葉公好龍”這個成語通常用來諷刺什麼?

七年級語文下冊24課河中石獸筆記(七年級語文下冊第17課)3

參考答案

基礎知識識記

1.zhào pá fèi kǎn niè pǐ

2.(1)一起。 (2)劃船。 (3)爾輩:你們。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4)這。 (5)表疑問的句末語氣詞。 (6)隻。 (7)尋求。 (8)侵蝕,沖刷。 (9)應當。 (10)本來。

3.(1)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洪水帶走呢?

(2)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刷沙子,形成坑洞。

4.(1)《閱微草堂筆記》 紀昀

(2)河水的下遊 順流而下 埋沒在河沙下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河的上遊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3)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運用能力提升

5.B 解析:A項中“之”是助詞,“的”的意思;C項中“之”是動詞,往、到;D項中“之”是助詞,補充音節。隻有B項中“之”與題幹中“之”相同,都是代詞。

6.A 解析:A項第一個“得”譯為“下移”,第二個“得”譯為“下面”;B項都是“獲得,找到”的意思;C項都是代詞,這;D項都是“道理”的意思。

7.A 解析:“颠”通“癫”,瘋狂。

8.D 解析:A.但:古義:隻;今義:但是,表轉折。B.是:古義:代詞,此,這;今義:動詞,表判斷。C.去: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課内同步閱讀

9.(1)募集。 (2)聽說。 (3)到達。 (4)停止。 (5)果然。

10.⑴指講學家所說的話。⑵指代石獸。

11.B 解析:正常語序應為“于水中求石獸”。

12.C 解析:C項應翻譯為:依照他的話去做,果然在幾裡外的上遊找到了石獸。

13.事物的變化是很多的,不能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河中石獸》告訴我們:遇到問題,如果不從實際出發,而是主觀臆斷,就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甚至鬧出笑話來。

14.讀了本文,我知道了做事切不可主觀臆斷,一定要結合具體情況,正确分析,綜合考慮,進而得出正确的結論。

課外拓展閱讀

15.(1)在。(2)急速、很快。(3)心悅誠服、服氣。

16.未及移時,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仆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後知耕之難也!”

17.(1)農夫實在是太懶惰了呀!

(2)你可以把耕田的方法教給我嗎?

18.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要急于求成,否則就會“欲速不達”。

附加題

19.(1)在,到 (2)跑

20.這個葉公不是真的喜歡龍,(隻是)喜歡那表面上像龍而實質上不是龍的東西。(意思對即可)

21.葉公“棄而還走”的根本原因:他隻是表面喜歡龍,而并非真正喜歡龍。這個成語通常用來諷刺那些熱衷于幻想而并非腳踏實地(或表裡不一、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

七年級語文下冊24課河中石獸筆記(七年級語文下冊第17課)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