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
1秒鐘,全世界約有4.5人出生,1.8人死亡;
1秒鐘,蜂鳥振翅50~70次;
1秒鐘,獵豹在草原上可飛奔約30米;
......
計量時間的單位中,還有比“秒”更小的單位——毫秒(ms)、微秒(μs)、納秒(ns)、皮秒(ps)、飛秒(fs)等。從秒開始,這些時間單位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不是60,而是1000,如1秒=1000毫秒。
2018年8月26日,中國飛人蘇炳添在第18屆亞洲運動會田徑男子100米的決賽中,以9秒92打破亞運會紀錄,奪得冠軍。
蘇炳添1秒可以跑10米多,你1秒能跑多少米?找一條100米的跑道,請人幫忙計時,測測你以最快的速度跑完100米需要多少秒,算一算平均每秒跑多少米吧!
時
古時候人們把一晝夜分為12段,稱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代表,分别為子時、醜時、寅(yín)時、卯(mǎo)時、辰時、巳(sì)時、午時、未時、申時、酉(yǒu)時、戌(xū)時、亥(hài)時。我們知道每晝夜是二十四小時,一個時辰等于現在的兩個小時。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後,人們将中、西時點分别稱為“大時”和“小時”。随着鐘表的普及,人們将“大時”淡忘,而“小時”沿用至今。
刻
中國古時候,“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也稱“漏刻”。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疊放。上面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面一隻裡豎放一個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此計時。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一刻合現在14分24秒。明末清初,西方機械表傳入中國。由于“百刻制”不能與12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到清代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一個時辰等于八刻,每刻等于現在的15分鐘。
《西遊記》第九回有這樣一段描述:
卻說魏徵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爇(ruò)寶香,隻聞得九霄鶴唳,确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時三刻,夢斬泾河老龍。
更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古人便将一夜分成五更,從晚上七點開始起更,一更為一個時辰,即2個小時。
一更天∶戌時,19∶00-21∶00
二更天∶亥時,21∶00-23∶00
三更天∶子時,23∶00-1∶00
四更天∶醜時,1∶00-3∶00
五更天∶寅時,3∶00-5∶00
明朝宵禁
“宵禁令”在古代很普遍。“宵”就是夜晚,“禁”是禁止,宵禁就是古代禁止夜間活動的規定。明代起規定更加明确,一更三點(一點為24分鐘)敲響暮鼓,禁止出行;五更三點敲響晨鐘後才開始通行。為了實施宵禁,每個駐有官府的城市一到晚上,就要鎖上城門,禁止出入城市。
林清玄和時間賽跑
林清玄是台灣著名作家。小時候,他在放學回家路上看到太陽快落山了,決心和太陽比誰先回家,結果他赢了。後來,林清玄常做這樣的遊戲,和不同的人和事進行比賽,如十天做完一個暑假的作業。他說,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
司馬光勤學惜時
司馬光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著名的《資治通鑒》就是他編寫的。司馬光的房間,除了書本,隻有一個闆床、一條粗布被子和一個圓木做的枕頭。當他睡覺翻身的時候,圓木枕頭會滾到一邊,司馬光的頭就會碰到木闆上。于是,他就起來接着讀書。後來,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名字—-“警枕”。
寒号鳥
冬天來了,氣溫下降。晚上,寒号鳥凍得瑟瑟發抖,不停地說∶“寒風凍死我,明日就壘窩。”天亮了,暖暖的陽光照在它的身上,寒号鳥覺得這麼溫暖,還是先享受吧。結果,晚上更冷了。寒号鳥一邊發抖,一邊發誓∶“寒風凍死我,明日就壘窩。”但到了第二天,一看到太陽公公在微笑,它決定還是先享受吧,壘窩的事明天再說。就這樣,寒号鳥一天拖一天,始終沒有壘窩。一天晚上,天上下起了鵝毛般的大雪,寒号鳥凍死了。
惜時名言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顔真卿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民諺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朱熹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長歌行》
計時工具的發展
計時工具經曆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它們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1.太陽曆
鐘表未發明前,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變化來計時。他們發現,太陽每隔一定時間就會重複出現在天空中的某個位置附近,月亮在固定的時間變圓變缺;寒暑會隔一段時間交替出現……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和反複觀察,古埃及人根據尼羅河漲潮落潮和太陽、月亮的位置關系,制定了人類曆史上第一部太陽曆。為了更準确地記錄一天中的時刻,人們發明了日晷。
2.日晷
日晷被稱為鐘表的鼻祖。早期的日晷隻有一根竹竿和一塊地方。日晷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利用太陽對竹竿的照射所形成的影子來記錄時間:竹竿的影子投射到地面,就像是表針,大地則為表盤。因此,碰上陰雨綿綿的日子,日晷就無法使用了。于是,人們便發明了漏壺。
3.漏壺
漏壺也是一種計時裝置。上面的壺滴水到下面的壺,滴水形成的液面使浮标升起,用升起的刻度表示時間。
4.沙漏
最早的沙漏出現在我們中國。這是由兩個玻璃球和一個狹窄的連接管道組成的計時裝置,通過沙子由上面的玻璃球穿過狹窄的管道,流入下面的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來計量時間。
5.人工報時
在古代,民間大多采用人工報時方式,如我國古代的打更。13世紀時,歐洲的修道院中出現了機械鐘。看鐘人每小時會敲鐘報時,通知修道士們準時地進行省種宗教活動。古代中國的寺院也用撞鐘來表示時間。僧人們聽到鐘聲開始一天的工作,成語“晨鐘暮鼓”即源于此。唐代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中寫道∶“月落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寒山寺的鐘聲,就是人工報時的一種方式。
6.機械鐘
古希臘人在公元前就制造出了由齒輪組成的機械計時器,用于奧林匹克運動會。11世紀時,我國北宋科學家發明了水運儀象台,這台建造于北宋開封的機械鐘,主要是用滴水來帶動的。13世紀時,德國人維克用了八年時間,給當時的法國皇帝做了一個精美的機械鐘。明朝萬曆年間,歐洲的機械鐘被作為貢品,獻給當時的萬曆皇帝,萬曆皇帝極為欣賞,并成立了專門制作機械鐘的宮廷造辦作坊,專門為自己和皇親國戚、心腹大臣制作機械鐘。
7.石英鐘
1928年,沃倫•馬裡森發明了石英鐘。石英鐘不但誤差極小,而且具有高度的穩定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