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麥産品亮相展會
“四千年前,小麥沿着絲綢之路從西亞傳入中國;今天,定邊的紅花荞麥又将沿着相反的方向傳到伊朗。我們相信,紅花荞麥一定會受到伊朗人民的喜愛……”伊朗美尼德農業畜牧有限公司代表阿裡說。4月14日至15日,該公司一行專程來到定邊,實地考察紅花荞麥的生長環境、土壤條件、種植技術。
白于山間随處可見、很不起眼的紅花荞麥,為何能引起國外企業如此關注?個中緣由,或許還得從10年前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舉辦的第十屆國際荞麥學術會議說起。
農技人員查看荞麥長勢
荞麥花海(資料照片)
荞麥殼做的枕頭
2、科研促增産——助力農戶脫貧緻富
50萬畝的種植規模,總産量卻僅有5萬餘噸,細細算來,定邊荞麥的畝産量也就剛剛突破100公斤的關口,确實算不得高。
“其實,在2006年以前,定邊縣紅花荞麥的畝産量僅為75公斤。這其中,既有荞麥自身産量和白于山區自然地理條件局限的因素,也與當地群衆長期以來廣種薄收、粗放經營的耕作模式有關。鑒于此,該縣農技推廣中心、種子站從2006年起,開始聯合開展包括荞麥在内的小雜糧良種培育工作,才有了今日畝産上百公斤的成果。”定邊縣農技推廣中心黨支部書記王祖民說。
而在今日的定邊賀圈鎮紀畔村,一場與紅花荞麥有關的科研革命,又讓人看到了更加可喜的成果。在此前近10年積極探索的基礎上,定邊縣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于2014年起,在包括紀畔村在内的定邊縣荞麥主要種植區,示範推廣荞麥标準化栽培技術,實現了平均畝産量增加30%、畝增收近百元的目标。
據王祖民介紹,荞麥标準化種植技術的涵蓋範圍很廣,但概括起來就是荞麥新品種推廣、機械化播種與收割技術、專用配方肥的使用和精細的田間管理技術。“過去,一個人加一頭牛每天隻能耕2畝地,而使用機械的話,一天下來耕個七八十畝也不在話下。荞麥标準化種植技術,真的就是省勞力、省時間、省種子,去年正是在農技人員的悉心指導下,我家的大田荞麥實現了157.5公斤/畝的驚人産量,在過去這簡直是想都不敢想的。”紀畔村荞麥種植戶馬冬武說。
此外,為進一步強化校地合作,推進荞麥品種培育和種植技術示範推廣的進程,今年5月,定邊縣還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挂牌成立了定邊縣荞麥研究所,并在紀畔村建立了1800畝的科研試驗基地。“基地功能主要涵蓋西農9976、西農9978等良種試驗種植,大壟雙行播種、勻行播種、撒播、穴播的試驗對比,機械化播種、收割的示範推廣等,下一步還将納入荞麥下遊産品的研發、加工。”王祖民說。
荞麥米全自動生産線
荞麥深加工産品
3、延長産業鍊——土貨俏銷國際市場
富含賴氨酸成分,可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中樞神經組織功能;維生素P可增強血管彈性、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煙酸可增強解毒能力、促進新陳代謝;鉻、鐵、錳、鋅等微量元素豐富,黃酮成分則具有抗毒、消炎的功效……長期以來,因營養價值較高,加之粒大皮薄、出粉率高、味道爽美,荞麥一直是定邊群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實用雜糧。饸饹、剁面、殼殼、攪團、涼粉、碗公式、挂面攤馍馍等以荞面制成的美食,以及由荞麥加工而成的荞麥米、荞麥醋、荞麥醬,都是定邊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定邊出産的荞麥不僅深受本地居民喜愛,其相關産品早已在國内乃至國際市場打出了名堂。“定邊每年出産的5萬餘噸荞麥中,有3萬噸實現了本地加工,其中常年還有2萬噸用于出口,主要涉及日本、韓國及歐洲少數國家。但在荞麥産品銷售的過程中,卻長期存在着一個國外熱、國内冷,‘牆裡開花牆外香’的局面,這主要是很多國人還沒有意識到荞麥的價值所在,下一步我們也會在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定邊縣塞雪糧油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和青說。據了解,該公司年加工荞麥産能約1萬噸,主要生産荞麥米、荞麥面粉、荞麥糁子等。近年來,該公司除保持原有銷售渠道外,還在努力拓展網絡營銷業務,每月網上訂單的銷售額可達30萬元。
除塞雪公司外,定邊縣荞麥加工企業還有“定之荞”“蘭花花”兩大品牌。它們的主營産品除石磨荞麥粉外,還有苦荞茶、荞殼枕等相關産品。“近年來,我們采取‘公司 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經營模式,在定邊白于山區發展了荞麥等雜糧基地2000多畝,吸納367戶農戶成員,輻射帶動農民近萬戶,相關産品也連續在第20屆、21屆楊淩農高會上榮獲‘後稷金像獎’和‘後稷特别獎’。”定之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韓勇飛說。
來源: 文圖/本報記者滿孝永
通訊員闫鵬飛 苗仲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