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假使用規則?“從全國範圍看,企業平均需承擔1.72萬元的直接成本,其中二孩、三孩對應的成本會更高”,近日,在中國人口學會2022年年會社會性别專委會分論壇上,來自全國婦聯的楊慧副主任在測算育兒假成本時得出以上結論,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育兒假使用規則?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從全國範圍看,企業平均需承擔1.72萬元的直接成本,其中二孩、三孩對應的成本會更高”,近日,在中國人口學會2022年年會社會性别專委會分論壇上,來自全國婦聯的楊慧副主任在測算育兒假成本時得出以上結論。
育兒假本來很美。從小家庭角度講,力避“爸爸去哪兒”的尴尬,男女雙方共擔育兒責任是重要出發點。從社會角度講,盡量減輕對女性的職場歧視,積極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是大民生。更進一步,提高整個社會的生育意願,對沖老齡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更是立足整個國家、民族的長遠考量。測算數據折射政策困境,小假期在發揮大作用的同時,亦給用工單位增加了不小的經濟負擔。理想應該照進現實,如何讓紙面上的育兒假落到育齡夫婦的心坎裡,是包括企業在内的各主體必須高度重視的現實問題。
從政策緣起看,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印發《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提“鼓勵地方政府探索試行與嬰幼兒照護服務配套銜接的育兒假、産休假”。2021年,“國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父母育兒假”更是被寫入新修訂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相較“長牙齒”的剛性規定,“鼓勵”“支持”等表述則多了幾分羸弱,這也就不難理解各地政策大多淪為“紙面上的美好”,比如有職工就曾在人民網“領導留言闆”控訴申請育兒假被企業婉拒的遭遇。
回到育兒假成本這件事,企業每年以1.72萬元倍數增長的高投入換短期内近似于無的低産出,看起來明顯有悖市場規則的交易顯然不是其所願意主動承擔的。缺乏内在動力是一方面,有沒有能力承擔這筆不小的成本又是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有專家指出,工資性成本占整個育兒假成本的八成左右,這就意味着用人單位得多些擔當,大有“政策請客,企業買單”之意。問題是,那些經營相對乏力、盈利本就堪憂的企業能否再拿出富餘資金惠及職工?如此看,走好社會各方利益“平衡木”才是解題的關鍵所在。
“用衆人之力,則無不勝也”,管窺各地實踐,共擔育兒假成本、分清分好“責任田”是被社會普遍接受的一種可行思路。比如,新修訂的《廣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明确規定“(育兒)假期用工成本分擔,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即公共财政要分擔用人單位的成本壓力。此外,通過稅費減免、用生育津貼覆蓋假期工資等方式消除企業顧慮,亦是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有益嘗試。
嬰幼兒健康成長事關千家萬戶、國計民生。為此,育兒假絕不能成為看得見、休不着的“紙面假”“僞福利”。優化、完善育兒假成本分擔機制,實現政府、社會等主體對家庭的托舉,自當成為重要施政導向,要抓實、抓細、抓到位。(靜子)
來源: 南方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