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葡萄幹要不要洗,這件事居然有那麼多人關注。
有種說法稱葡萄幹的制作過程中使用了“促幹劑”,不利于身體健康。其實,這隻是因為大家對葡萄幹制作工藝不夠了解。在葡萄幹的制作過程中使用“促幹劑”是正常操作。為了解釋這件事,我們先從葡萄的表面說起。
1. 葡萄皮具有卓越的保水性能
葡萄生長在溫暖、幹燥的地區。在葡萄的發育和成熟中,保持水分很重要。不然,葡萄還沒長大,就已經被曬幹了。為了減少水分的蒸發,葡萄皮長成了很特殊的結構。
從電子顯微鏡拍出來的照片看,葡萄皮的顯微結構并不像肉眼看到的那樣光滑,而是由臘質構成的片狀組織雜亂地堆積出來的。臘質本身相當于防水層,能阻止水分的蒸發。而這種結構進一步增強了葡萄表面的疏水性能,被稱為“超疏水結構”。就因為葡萄皮的這種結構,有時我們買回家的其他水果都失水變蔫了,而葡萄還很“堅挺”。
2. 葡萄幹的制作需要盡快脫水
葡萄幹的制作就是在挑戰葡萄的保水能力。不管是曬幹還是陰幹,都是希望它盡快失水變幹。盡快變幹除了能縮短制作周期,還能降低晾曬過程中沉積灰塵、被細菌侵蝕、氧化變色的可能性。但是,葡萄的結構都是在為自己保水。要盡快脫水,就需要在幹燥前進行預處理。
預處理的方式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地中海和小亞細亞地區。最早是使用草木灰和橄榄油的混合物。草木灰是堿性的,而葡萄皮的臘質主要是脂肪酸,能跟堿發生反應而被破壞。而橄榄油跟臘質之間有更好的親和性,能幫助更多的堿“進入”臘質的縫隙之間。經過這樣的預處理,葡萄脫水幹燥的速度就大大加快了。這就是古代的“促幹劑”。
後來,“促幹劑”逐步改良,比如用食品級的碳酸鉀代替草木灰,用脂肪酸乙酯代替橄榄油。經過這樣的處理,葡萄的幹燥速度能夠提高2~3倍。再後來,世界各地開發出了不同的“促幹劑”。比如,中國科技人員開發的“促幹劑”含有氫氧化鉀、碳酸鈉、乳化劑等成分,而美國加州有用熱堿水來“促幹”的。葡萄用“促幹劑”的水溶液浸泡後,再用清水洗過,殘留量非常少,而且它們本身也沒有毒害。
除了用“促幹劑”浸泡,葡萄幹的制作還往往要用到二氧化硫氣體熏蒸處理,或者二氧化硫溶液浸泡。很多人聽到二氧化硫就本能地抵觸,但其實二氧化硫是常用的抗氧化劑。用它處理葡萄能避免葡萄中的多酚氧化,獲得品質更佳的葡萄幹。國标标準規定的“水果幹類”二氧化硫限量标準是0.1克 / 公斤,隻要不超過這個标準,就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3. 吃葡萄幹之前有沒有必要清洗
有些葡萄幹上會有白色物質,有人認為那是農藥殘留或其他“髒東西”,主張洗了再吃。實際上,那是葡萄分泌的糖醇類物質,就是葡萄還新鮮時果皮上的那層白霜。在葡萄幹的“預處理”過程中,白霜會去掉一部分,但還會有一些留下來,完全可以吃。當然,在葡萄的幹燥過程中,可能會有灰塵等落在上面。如果你願意洗了再吃,也沒什麼不可以。
文:食品工程博士 雲無心
編輯:管仲瑤 餘運西
審核:徐秉楠 陳會揚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3UYVOQEV】獲取授權
本文來自【健康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