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與後母戊鼎的區别?商代金文,因鑄刻于青銅器上而得名,是和甲骨文同時或稍早的一種文體兩者屬于同一種文字,隻因使用的材料不同而構成了不同的特征金文比甲骨文更為象形,以“家” 字為例,甲骨文中的“家”是房子底下一隻豬,有時是兩隻豬,豬頭都是朝上的金文中的房子底下也是一隻豬,但多了些筆畫,看起來更像豬,有時畫的卻是一頭完整的牛,豬(牛)頭都是朝下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司母戊鼎與後母戊鼎的區别?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商代金文,因鑄刻于青銅器上而得名,是和甲骨文同時或稍早的一種文體。兩者屬于同一種文字,隻因使用的材料不同而構成了不同的特征。金文比甲骨文更為象形,以“家” 字為例,甲骨文中的“家”是房子底下一隻豬,有時是兩隻豬,豬頭都是朝上的。金文中的房子底下也是一隻豬,但多了些筆畫,看起來更像豬,有時畫的卻是一頭完整的牛,豬(牛)頭都是朝下的。
此外,金文也比甲骨文更具宗教性質。金文很像的動物和人的骨架,達到宗教恐吓的作用,讓人們産生對死亡的恐懼,進而對祖先頂禮膜拜。古埃及和希臘巨大的雕塑讓人心生敬畏。中國先民通過小小文字就達到了同樣的效果。當時能識字的人本來就少,這更增加了金文的神秘性,達到文明教化的作用。
商代金文風格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五個字以内,後期二十個字以上。十幾個字的商代銘文很少見。在文丁之前,銘文極少,大都一至三個字。隻為表明青銅器的權屬、祭主或被祭的對象。金文和甲骨文一樣,個别字的偏旁部首存在随意放置的現象。書寫順序大都從右向左,但也存在從左向右的情況。隻有兩三個字的銘文,極易引起現代人閱讀上的困惑。
以司母戊鼎為例,現在就有“司母戊”和“後母戊”兩種說法。在早期金文中,“司”和“後”兩個字可以寫得一模一樣,其實它本來就是一個字,翻過來倒過去寫都是它。後來才有了“司”和“後”的區别,但在寫法上還是不作區分,你隻有聯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它究竟是“司”還是“後”。羅振玉先生認為這裡的“司”是祭祀的意思,當時“司”和“祠”是相通的。而曹定雲先生主張 “司” 和“嗣”也是相通的,嗣母就是嫡母。前者解讀為“祭祀母親戊”, 後者解讀為“獻給嫡母戊”。兩種都讀得通,但都存在疑問。當時或稍後的一些甲骨或銘文中已經出現了“祀”和“祠”,在沒有上下文佐證的情況下,為何要用一個歧義橫生的“司”呢?或許,這真的是一個“後”字,至少有50%的可能性。
說明一下, “後”在那時并不是王後或母後,而是君主。比如後羿,“夏後帝啟”(夏朝的君主‘帝啟’),“奚我後?後來其蘇!”(誰來給我們做主?主啊,你快來救救我們!)
但後、母、戊三個字從章法布局來看, “戊”字與“後”字挨得更緊,在同一列,且比“母”字略高。而“母”字已是另起一行書寫,是為了補右下角的空位而放在了那裡。從行筆貫氣的角度來說,這應是從左向右書寫的,讀作“後戊母”才合理。意思是“獻給君王戊的母親”或“向君王戊的母親緻敬”。
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隻鼎上刻着“後母辛”, 從行筆貫氣來看,“後”和“辛”明顯是一氣的,“母”字也是另行起筆,應讀作“後辛母”。
另有婦好墓出土的幾件青銅器上都寫着“後qiǎo母”(上兔下丂),三個字從上往下依次排列,閱讀順序上沒有任何争議。這更佐證了“後戊母”、“後辛母”的讀法。但曆代商王沒有以qiǎo為名的,這應該是某個方國的君主。當時衆多方國的君主也被稱為“後”,叫做“群後”,西周時演變成了“諸後”、“諸侯”。這位後qiǎo先生是商王和婦好的兒子,被封在了某個方國,因為懷念去世的母親,向王室獻上了一隻用于祭祀的鼎。為了防止混淆,特意刻上三個字,以免别的鬼神享用此鼎中的祭品,這是我qiǎo某人專門獻給母親的。就像在郵局寄東西寫明寄件人和收件人一樣。
後辛母鼎和後qiǎo母尊都是從婦好的墓中出土的,這隻說明婦好至少有兩個兒子。商王要祭祀母親,他的兄弟們也要向母親緻敬。所以同一個墓室裡,既有“後辛母”,也有“後qiǎo母”。
從書法的角度來看,前期的幾個鼎上的“後”字起筆和收筆都峰芒畢露,筆劃中段很健壯,符合商人尚武的特征。“母”字圓筆遒勁,溫婉多姿,與母親的形象頗為相似。“後戊母”三字氣勢恢宏,端肅凝重。後辛母、後qiǎo母等作品,現在看起來鏽迹斑斑,有些模糊,但剛出爐時,肯定也是雄強無比的。
作者:伯柏煊,非虛構類作家。
聲明:版權所在,抄襲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