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末注定讓星戰迷無法平靜:新劇、新遊戲、新電影來了個漂亮的“三連擊”。
首先11月12日,作為迪士尼流媒體Disney “開張大戲”,星戰衍生劇《曼達洛人》成功赢得了星戰迷的心;
緊接着,最新星戰遊戲《星球大戰絕地:隕落的武士團》(下文統稱《隕落的武士團》)11月15日發布,口碑喜人;
△ IGN打了9分
最有人氣的,肯定是年末“星戰電影後傳三部曲”之終章——《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
△ 《星球大戰9》電影海報
電影未出,衍生品已經開始在網上被轉瘋了……
△ 三桑Note10星戰聯名款手機
今天我重點想說的主題,是——星戰遊戲。
剛發布的這款《星球大戰絕地:隕落的武士團》由重生娛樂(Respawn Entertainment)開發,EA發行。
M站綜合評分81分(41家媒體給出了38個好評,3個中評),IGN給出了9分,Steam目前特别好評,成功登頂發售當周銷售榜榜首。
本作的劇情設定于《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複仇》和《星球大戰4:新希望》之間。
在《西斯的複仇》中,帕爾帕庭将阿納金引入“黑暗面”,一手創造出“黑武士”達斯·維達;
帕皇利用共和國議長的權力,宣布實施66号指令,将絕地勢力視為共和國的叛徒;絕地武士團遭遇滅頂之災,隻有極少數絕地武士如歐比旺、尤達等人幸存。
帕皇唯一的忌憚“絕地武士團”已覆滅,促成了共和國時代結束,銀河帝國取而代之統治了銀河系。
絕地學徒卡爾·凱斯提斯(由《哥譚》中傑羅姆扮演者卡梅隆·莫納漢扮演)是這場浩劫中幸存下來為數不多的絕地武士之一。
他在遭到帝國審判官追殺過程中,被失去原力的前絕地武士瑟蕾和“螳螂号”船長格裡茲搭救。
昔日的“學徒”卡爾肩上擔起重建絕地武士團的重任。
在我眼中,這部星戰遊戲很像一鍋美味的“亂炖”。
如果你是沉迷遊戲的玩家,一定能從中嘗出諸如《黑暗之魂》、《隻狼》、《古墓麗影》、《神秘海域》、《戰神》等經典3A大作的熟悉口感,而且每種食材最鮮美的味道都能恰到好處地從星戰這口大鍋裡散發出來。
再加上你永遠無法拒絕的小佐料——光劍和原力,就形成了這款遊戲的完美配方。
相比黑魂血緣單一難度的曲高和寡,《星戰》人性化地加入了難度選擇;
不論你是想體驗故事的一般絕地武士,還是想追求高難度挑戰的絕地大師,都能在這款遊戲裡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當然,也有美中不足。
也許是為了掩蓋較短的遊戲流程,《隕落的武士團》複雜的地圖上遍布了各種隐藏點和寶箱,雖說這為遊戲加入了多次探索的樂趣,但也逼瘋了一群追求全收集的“強迫症”玩家;
△ 外衣隻是衆多收集品中的一小部分
遊戲的部分判定也不精确,挂繩爬牆不知道奪走了多少絕地武士的生命,躲避和招架的完美時機也難以把握。
正如遊戲媒體GameRadar 所說:
《星球大戰絕地:隕落的武士團》也許不是星戰遊戲中最亮眼的一作,但它絕對可以算得上是近年來最能呈現出星戰魅力的作品。
每個玩家心中都有一款“最好玩”的星戰遊戲。
接下來我想介紹幾款“能代表星戰遊戲發展曆程關鍵節點”的作品,如果你對老遊戲的畫面不排斥,不妨往下看看吧。
盧卡斯本人在1982年5月創辦的LucasArts(盧卡斯藝術娛樂)工作室,是把《星球大戰》這個商标打進遊戲界的最大功臣。
LucasArts曾經開發過不少星戰遊戲,但受限于當時的設備機能和制作成本,這些星戰遊戲一直不溫不火;
直到LucasArts改換思路,找來了大名鼎鼎的BioWare(生軟)工作室。
由BioWare開發、LucasArts發行的星戰主題角色扮演遊戲《星球大戰:舊共和國武士》在2003年登陸了PC和Xbox平台。
毫不誇張的說,《舊共和國武士》在星戰遊戲、乃至整個電子遊戲史上都舉足輕重;
它為電子遊戲界樹立了交互式叙事的新标杆,面世至今獲得過包括48個“年度遊戲”、33個“最佳RPG”在内的共126個獎項。
《舊共和國武士》系列為星戰正史引入了新的星球、新的異族,以及兩位性格鮮明的人氣角色:達斯·瑞文和巴絲蒂拉·尚。
△ 飯制圖片,來自網絡
吸收了BioWare此前《博德之門》和《龍與地下城》的成功經驗,這款星戰遊戲在向玩家展示紛繁複雜的故事同時,留給玩家充足的參與感;
加上它用的是為《無冬之夜》專門開發的RPG遊戲引擎,含着金湯匙出生的《星球大戰:舊共和國武士》注定不會平凡。
IGN将它歸為二十一世紀前十年三款最佳電子遊戲之一,在史上最佳遊戲中位列第27位。
遊戲的首席設計師詹姆斯·奧倫(James Ohlen)在接受Game Informer采訪時說:
《舊共和國武士》是我寫給《帝國反擊戰》的一封情書。
2005年的影片《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複仇》掀起了一波星戰熱。
△ 《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複仇》電影海報
在電影收獲不俗票房的同時,一個号稱要與星戰電影媲美的多媒體計劃被盧卡斯擺上了台面,其中就包括漫畫、小說、孩之寶人偶、樂高玩具以及電子遊戲産品。
△ LucasArts換上了新Logo
《星球大戰:原力釋放》2008年9月橫空出世,首發平台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主流遊戲平台,之後還在2010年推出了系列續作《原力釋放2》。
盧卡斯對《原力釋放》系列寄予了厚望;但是從各方面來說,《原力釋放》僅僅隻能算是LucasArts交上的一份及格試卷。
遊戲劇情發生在EP3《西斯的複仇》到EP4《新希望》之間,玩家扮演黑暗尊主達斯·維達座下的一個秘密學徒“弑星者”。
奉師尊之命的他,啟程前往一場翻天覆地的試煉之旅,一步步地從一個西斯刺客轉變成拯救蒼生的絕地武士。
遊玩下來最大的感覺就是:關卡設計沒有什麼新意,你能做的隻是變着法地用華麗的光環技巧和原力招式摧毀一切;
阻礙大多數人玩下去的則是反人類的操作和奇怪的打擊感,很難想象它是以570萬份銷售成績位列星戰遊戲銷量榜首的作品。
但《原力釋放》也有一些出彩的地方:
主機版本的遊戲畫面在當時看來可圈可點,大量可破壞元素以及出色的物理效果讓該作成為當時展示主機性能的标杆遊戲之一;
自定義光劍也着實讓當年的星戰粉絲們爽了一把。
如果你隻是想聽聽光劍揮動的嗡嗡聲,用原力鎖喉對付你的敵人,想看看這位能夠使用西斯和絕地兩種原力的男主角有多炫酷,那《星球大戰:原力釋放》一定值得品味。
時間來到2013年,彼時的盧卡斯影業已經被迪士尼收入麾下,《星球大戰》電影及其附屬産品的版權也落到了“米老鼠帝國”手中。
迪士尼決定将星戰遊戲的改編權交給第三方大廠,并砍掉了盧卡斯旗下“盈利能力不足”的LucasArts工作室。
△ 化為白骨的LucasArts
"星球大戰"作為最值錢的科幻IP,能創造的利潤當然少不了,而EA當然不會錯過任何一個賺錢的機會,瞅準時機與迪士尼簽署了一份長達十年的星戰遊戲制作協議。
這紙“賣身契”,讓EA成為未來10年内唯一可以制作和發行星戰主題遊戲的公司。
随後,EA就決定重啟十年前一款名叫《星球大戰:前線》的老遊戲。
全新的《星戰前線》由美國藝電旗下,制作了《戰地》和《榮譽勳章》系列的DICE工作室一手操刀,遊戲使用工作室的招牌——“寒霜引擎”來表現大規模的戰争場面。
《星戰前線》主打的玩法是多人在線聯機對戰,占據點、開載具是遊戲的主要内容,所以它也被玩家戲稱為“披着星戰皮的戰地”。
2017年推出的系列續作《星球大戰:前線Ⅱ》很好地填補了一代中單人劇情的空缺,5-7小時的單人劇情講述了同人小說《地獄小隊》裡的故事。
玩家扮演地獄突擊隊的指揮官艾登·韋爾西奧,以帝國兵的視角觀察帝國内部的崩潰,并逐步接納理解直至加入義軍。
這款遊戲的重頭戲,在于它的“多人模式”:
不管是在各種經典戰役中扮演普通士兵的40人大戰場模式,還是3v3的英雄對戰模式,亦或是太空狗鬥的戰機襲擊戰,都能讓不同口味的玩家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
要說這款遊戲的不足:
首先,抛開“棄暗投明”的老土主旋律劇情不談,遊戲中劇情的展開十分倉促,人物形象塑造不夠充分。
我在完成了全部劇情後,也沒能對這位原創角色産生太多的感情;
更多時候玩家們還是更願意操作達斯·維達、帕皇或是尤達這樣的老牌人氣角色,整個單人劇情更像是遊戲的一個贈品,隻能說是差強人意。
當年《前線Ⅱ》鬧出的最大新聞,在它令人诟病的微交易系統上:
當時遊戲内的英雄人物和技能卡片都要靠付費開箱的微交易系統獲得,有人曾計算過,要想解鎖這款本體售價60美元的遊戲中所有物品,就要付出4528個小時的時間或是額外的2100美元。
微交易系統使得EA受到了全體玩家的一緻抗議,甚至還受到了政府的關注。
比利時遊戲委員會調查後認為這款遊戲的微交易内容涉嫌“網絡賭博”;美國夏威夷州甚至全面禁止未成年人遊玩《前線Ⅱ》。
在遊戲正式發售前一天,藝電在納斯達克的股價暴跌了三個百分點,就連迪士尼高層也開始介入,聲稱如果EA不能解決玩家的惡評,迪士尼将考慮收回《星球大戰》的版權。
最終EA隻能關閉了微交易系統,并開放所有角色供玩家遊玩。
廣大玩家都玩上了“達斯·維達”,3A遊戲的開箱和微交易也成為了時代的眼淚。
△ DICE高層發布的道歉信
事實上這款遊戲本身的素質還是過關的,不論是模型、場景還是特效和畫質都足以配得上《星球大戰》的名号,隻可惜EA的負面營銷和錯誤公關使得遊戲口碑一落千丈。
但是EA并沒有放棄這款遊戲,《前線Ⅱ》至今還在持續更新和運營,每一次它還是會出現在EA的打折名單裡。遊戲中也有許多玩家仍舊堅持着,因為他們相信,他們對這款遊戲的熱愛也會像原力一樣一直存在下去。
△ 《前線Ⅱ》2019年度更新内容
總結一波:
星戰的遊戲其實很簡單,不需要太多浮華,隻要一點原力加上一根會嗡嗡響的光劍就夠了。
May the Force Always be With You!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