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 喬斯坦·賈德
哲學的入門書籍,在我看來有兩本應該是首選的:一本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它主要梳理了西方的哲學曆史發展;另一本就是中國馮友蘭教授寫的《中國哲學簡史》,這一本書主要是梳理了中國的哲學曆史發展。本篇文章主要是以《蘇菲的世界》為基礎,加之其他資料,一起對西方哲學的發展做一個彙總。而下一篇也将以同樣思路對中國的哲學進行梳理。
《蘇菲的世界》
學習哲學之前,先要明确一點:好奇心是基礎。随着年齡的增長,一些疑問也逐漸變成了常識——不是弄懂了,而是認為本就這樣。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總歸要去哪裡?現在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問題可正是哲學讨論的範疇。請記住:時刻保持好奇!
西方哲學史,大緻分為如下四個時期:① -6C ~ 5C古希臘羅馬哲學;② 5C ~ 15C中世紀哲學;③ 15C ~ 19C近代哲學;④ 19C40S以來的現代哲學。接下來将詳細叙述。
一)古希臘羅馬哲學① 米利都學派:主張宇宙間有一種基本物質是源頭。代表人物有泰利斯(計算金字塔高度、預測日食;水是萬物之源)、安納克西曼德(無限定是世界之源)、安那西梅尼斯(氣是萬物之源)等
② 愛利亞學派:主張沒有任何事物會變;感官認知不可靠、代表人物有巴門尼德(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等
③ 赫拉克利特:相對于愛利亞學派。主張萬物都會改變;感官認知可靠。“不可能在同一條河流中涉水兩次”。有了辯證法的思想
④ 恩培多克勒。認為以上兩人的根本性差異是因為都認為世界隻有一種元素存在,而他認為大自然是由四種元素土、氣、火、水組成。四種基本元素是不變的,相互的分組離散形成看似改變的世界
⑤ 阿那克薩戈拉。種子說。認為種子有不同的性質、數量無限多,是構成世界的最初元素:頭發種子組成頭發、血液種子組成血液,推動種子結合和分離的力量是被稱為“奴斯”的物質
⑥ 德谟克利特。萬物的本原是原子與虛空。原子是一種最後的不可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絕對的空無,是原子運動的場所。世界是由原子在虛空的漩渦運動中産生的。宇宙中有無數個世界在不斷的生成與滅亡。人所存在的世界,無非是其中正在變化的一個。
公元前5世紀,哲學重點把研究自然轉移到了研究人,誕生了三位偉大的古典派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在此之前,我們還要談另外的一群人——智者或叫做詭辯家。他們精通演說書,善于用自己的邏輯說服别人。與自然派哲學相同的是他們也批判傳統神話,但他們認為哲學問題或許有答案,而人類永遠不可能揭開。在哲學上類似的看法被稱為“懷疑論”。比如普羅泰戈拉,他不相信真正存在和客觀真理,認為衡量萬物的尺度是人。人所依從的準則就是自己,是非善惡都是相對于人的感覺而言。
再回到古希臘三賢:首先蘇格拉底,他的主張美德即知識、認識你自己;柏拉圖他認為在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稱這個實在是“理型的世界”,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而亞裡士多德,我們可以說柏拉圖運用理性,而他運用感官。可謂是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的貢獻涉及邏輯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自然科學、法律等;四因論等
公元前322年亞裡士多德死後約800年期間,希臘文化逐漸與羅馬文化相結合。純粹的希臘哲學漸成過去。這一時期主要形成了如伊比鸠魯學派(主張簡樸、節制、甯靜之樂);再如斯多阿學派(主張服從命運、泛神論)等
二)中世紀哲學最終的希臘羅馬文化分裂成了以下三種:柏拉圖哲學、亞裡士多德哲學和新柏拉圖哲學(強調與宗教的同盟,具有更神秘的色彩)。在各個發展時期這些成分所占的比重也各不相同。中世紀的主要哲學問題是神與人、天國與世俗的關系問題。在此之前,還要提一個人:奧古斯丁。他的哲學被稱為教父哲學,也是基督教哲學的最初形态,提出信仰第一,同時也為經院哲學提供了基礎。而在奧古斯丁以後的中世紀哲學分為是三個時期:
新柏拉圖主義比基督教的成分更占優勢。主要代表人物是波愛修和愛留根納。波愛修是連接古代哲學與中世紀哲學的橋梁,是中世紀唯名論的先驅;愛留根納是一個披着基督教外衣的新柏拉圖主義者。他主張“否定的神學”,與正統的基督教神學觀相左。
經院哲學的全盛期。在此期間,基督教勢力強大,經院哲學以基督教的思想為主導。同時,亞裡士多德的哲學和著作經阿拉伯哲學家的介紹在西歐得到廣泛傳播。這樣,經院哲學不僅有了柏拉圖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的因素,還增加了亞裡士多德哲學的因素,而且後一種因素的影響在這一時期中逐漸增長。經院哲學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義為無上權威,但要用理性去加以解釋,解釋的方法極其煩瑣,成了一種純粹抽象的邏輯推理。經院哲學集中于唯名論與實在論之争,實在論以安瑟爾谟為代表,受柏拉圖理念論的影響,主張隻有普遍是真實的,普遍先于個别而獨立存在;唯名論以羅瑟林為代表,受亞裡士多德的以個别事物為第一實體的思想影響,主張隻有個别的東西有實在性,個别先于普遍,普遍不過是名稱
由于羅馬教會的衰微、自然科學的發展,亞裡士多德哲學中重經驗事實的本來面目逐步被認識,人們厭棄教會曲解了亞裡士多德,于是正統的經院哲學日趨沒落,哲學日益脫離神學
三)近代哲學是一個自我覺醒的時代。人們的思想從空幻的彼岸世界回到了現實的此岸,從清淨的僧院走到了紛擾的塵世。追求科學知識,要求個性解放,反對宗教桎梏。形成了人文主義和自然哲學兩種思潮
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圖派的希臘人普萊索、貝沙裡揚和意大利人M.費奇諾,亞裡士多德派的彭波那齊等。
自然哲學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庫薩的尼古拉、特萊西奧和布魯諾。這些自然哲學家在15世紀下半葉興起的近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用自己的唯物主義反對經院哲學的唯心主義,用經驗觀察的科學方法反對經院哲學的推演方法,用辯證法的思想反對經院哲學的形而上學。不過,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還剛剛開始,對自然的研究往往與魔術、煉金術、占星術糾纏在一起,新科學尚未完全獲得獨立。
自然科學日益脫離神學而繁榮昌盛。出現了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等許多科學上的偉人,從前被認為是由神靈統治的世界,之後則被認為是由因果必然性支配的世界,形而上學的機械的宇宙觀一時占了統治的地位,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下半葉康德的時代。
近代科學的方法肇端于伽利略,他同時也為近代哲學提供了研究的方法。伽利略方法的特點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進行歸納和數學的演繹。歸納法與數學演繹法的分歧,在哲學認識論上表現為經驗論與唯理論之争。經驗論認為哲學的研究方法隻是以實驗、觀察為基礎的歸納法;唯理論則依據數學演繹法,認為思維獨立于感官經驗,思維可以把握超經驗的東西。唯理論者注重玄學問題的研究。經驗論者和唯理論者從兩個相反的角度去求得思維與存在的統一。經驗論者重感覺中個别的東西,重多樣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紀的唯名論;唯理論者重思想中普遍的概念,重統一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紀的實在論。經驗論的代表人物是培根、霍布斯、洛克、喬治·貝克萊和大衛·休谟,唯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和沃爾夫。
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置身學院,在抽象的哲學範圍内,站在唯心主義立場上,再一次為維護人類精神的獨立自主而鬥争。他們給哲學規定的任務是,在思維第一性的基礎上,力求使存在與思維統一起來。他們一緻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精神性的,精神、自我、主體在他們的哲學中都占中心地位,所不同者隻是這種精神性的東西被把握的程度如何以及如何加以規定和說明
四)現代哲學随着19世紀上半期歐洲工業革命的完成,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進到了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階段。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産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思想等的提出,極大地推進了人們的認識發展進程。面對社會的各種矛盾和自然界新的現象以及科學上的新發現,人們迫切需要理論的解釋和哲學的概括。到了19世紀40年代,黑格爾學派已經解體,德國古典哲學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但是,這一古典哲學仍然被後來的哲學家們所繼承、利用、改造和發展。
19世紀30—60年代形成了以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主要代表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哲學。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内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内核,在以往哲學成果的基礎上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19世紀40年代和後半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以及它在歐洲的傳播和發展時期。
20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迅速的發展。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逐漸産生了其他的哲學派别,如實證主義、唯意志論、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等等,這些哲學流派總稱為“現代西方哲學”。這是西方哲學史中現代哲學發展的另一個側面
思維導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