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美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來源:【中國教師報】二十四節氣揭示了萬物生長的基本時序規律,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生長的最好節律,具有自然性和生活性,它涵蓋了天文、地理、生物、物理、數學、文學等多個領域,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明确的研究對象和一系列複雜交叉的科學研究方法為了激發學生主動了解節氣文化的興趣,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驿區天鵝湖小學本着“熱愛節氣文化,引導學生親近生活與自然”的理念,開設了小學語文節氣文化特色課程,将節氣學習與學科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讓節氣文化走進學生心裡,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自然之美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來源:【中國教師報】
二十四節氣揭示了萬物生長的基本時序規律,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生長的最好節律,具有自然性和生活性,它涵蓋了天文、地理、生物、物理、數學、文學等多個領域,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明确的研究對象和一系列複雜交叉的科學研究方法。為了激發學生主動了解節氣文化的興趣,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驿區天鵝湖小學本着“熱愛節氣文化,引導學生親近生活與自然”的理念,開設了小學語文節氣文化特色課程,将節氣學習與學科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讓節氣文化走進學生心裡。
課程目标
課程總目标:弘揚傳承節氣文化,提升自然生活感知能力。
認知目标:了解節氣知識,觸摸節氣文化。通過課程學習,了解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含義和曆史;了解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農諺、詩詞、習俗、美食等内容。
情感目标:親近自然生活,尊重生命規律。課程将教學與生活結合,使教育回歸自然,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親近大自然,感受二十四節氣的文化魅力。
體驗目标:豐富感知體驗,提升審美能力。每個節氣都有不同的色彩、特定的音律,課程不僅要幫助學生了解節氣,而且要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感受每一個樸素日子的優雅和美好。
成長目标:養成勞動習慣,培養動手、動腦能力。學生通過認識農作物、學習勞動技能,在自然與人文的融合中健康成長。
課程内容與實施
課程分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4個大單元,在大單元的基礎上進行每一個節氣課程小單元的學習。在課程類型上,分為語文學科内整合課程(基礎性課程)和跨學科整合課程(拓展性課程)。課時進程遵照節氣時間,以“春種”單元“清明”為例,通過安排“誦經典清明”等活動并鍊接教材相關内容,進行節氣課程教學。
立足經典,弘揚節氣文化。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這幾點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内容。作為語文拓展性課程,應該從語文核心素養出發,通過搜集并整理語文教材中的節氣元素,開發适合小學各學段的教學内容。
一是漢字學習識節氣。漢字形體所反映的意義具有溯源的價值,二十四節氣的指稱與釋義沉澱了漢字的諸多知識,教師通過節氣名稱的字體演變,讓學生在形象化的學習過程中感悟漢字之美、節氣之美。
二是古詩誦讀話節氣。語文教材中涉及許多有關節氣的經典詩詞,教師引導學生搜集有關節氣的詩篇,開展“每周一詩”節氣詩詞誦讀吟唱活動,讓學生在吟誦中感受節氣之美。
三是諺語搜集知節氣。二十四節氣諺語是人們對節氣現象、農事活動的精妙總結,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鮮活學生的語言表達,更有助于學生對節氣的了解。學校開展“節氣諺語我知道”活動,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節氣知識。
糅合課外,體驗節氣生活。二十節氣與生活息息相關,節氣課程開發與實施不能脫離生活。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通過調查、走訪、觀察、體驗等活動,真切感受節氣文化。
一是觀察自然辨節氣。學校開展“跟着節氣觀察自然”活動,引導學生在每個節氣到來之前、到來之時、到來之後去觀察和感受自然變化,并用文字、圖畫等不同形式記錄下來。這個過程中,學生提高了對環境感知的敏銳性,以及搜集、統計等能力。
二是體驗習俗感節氣。學校結合地域特點,給學生提供參與民俗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感受節氣民俗、豐富語文實踐,通過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加深對家鄉的了解,陶冶性情、提升素養。
契合童心,彰顯文化趣味。二十四節氣所反映的物候變化、自然規律距離小學生的生活較遠,因此需要契合童心、寓教于樂,開展充滿童趣的實踐性活動。
一是開展遊戲樂節氣。學校開展具有節氣特色主題活動,傳遞節氣文化及科學知識,比如,鬥雞、放風筝、豎蛋等。
二是聽講故事明節氣。每個節氣都有不同的傳說和來曆,通過故事了解節氣的來曆、習俗、意義更有趣味。教師搜集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故事傳說,擇取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較高的内容适度改編,喚起學生對節氣文化的向往。
結合讀寫,凸顯語文味道。教師在開展誦讀經典、觀察體驗、遊戲活動的同時,還要抓住“寫”的契機,利用節氣活動進行“應時寫作”,通過“讀寫”“聽寫”“說寫”“畫寫”“玩寫”等多種方式,進行有效的寫作訓練,讓每個學生願寫、會寫、樂寫。
融合學科,拓展節氣知識。課程在語文學科的基礎上,還會融合其他學科,以語文内容為主軸,以知識的關聯性為線索,對科學、美術、勞技等學科進行有效利用、巧妙轉化、有機融合,進而開展實踐活動,綜合解決問題。
課程評價
評價主體多元化。課程評價包括三種:學生通過“節氣活動自評表”進行自我評價;教師、同伴相互評價,形成良好的共同學習氛圍;家校聯動,共同評價。
評價形式多樣化。課程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每次活動的過程性作品都在走廊或班級展示,最終形成終結性評價。學校收集、積累能夠反映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資料,采用QQ相冊、班級微信公衆号、班級展示等形式記錄學生的收獲和成長;制作“二十四節氣成長檔案袋”,采用檔案積分制,學生完成一課學習或者一項活動,就會取得相應積分。同時,學校還注重全面評價與個性評價相結合,給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體驗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節氣的興趣和樂趣。
“一切有影響的元素都是課程,一切有目的影響都是教育”,課程開發的道路上,學校始終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積極探索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适合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課程。
(作者單位系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驿區天鵝湖小學)
本文來自【中國教師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