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上海的古鎮,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朱家角或者七寶,其實在上海,還有許多不為人所知,卻充滿江南水鄉特色的秀麗古鎮,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坐落在上海市西南,與滬浙五區縣(金山、松江、青浦、嘉善、平湖)交界的楓泾古鎮,它也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最重要的“西南門戶”。
楓泾古鎮創建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明清時期曾商賈雲集,成為全國棉紡織貿易中心,據記載,當時古鎮所出布匹日以萬計,與浙江南浔、王江泾、江蘇盛澤合稱為江南四大名鎮。矗立于古鎮入口處的仿古牌坊,高12米,寬14米,門楣上的“楓泾”豎匾為已故國畫大師程十發先生親筆題寫。
古鎮現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境内水網遍布,河道縱橫,自古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巷”之說。值得一提的是,依水而建的明清古民居,家家屋檐伸出,相連形成風雨長廊,長廊臨河的一邊還建有扶欄,人行其間,雨天不濕鞋,堪稱江南水鄉特有的一道風景。
據統計,古鎮現存曆代橋梁多達52座,數量為上海古鎮之最。其中位于古鎮核心位置的三座石橋:竹行橋、清風橋、北豐橋,合稱“楓泾三橋”,三座橋曲折蜿蜒,設計巧妙,古風美韻不輸蜚聲海内的“周莊雙橋”,是楓泾古鎮的地标景點之一。
建于明代後期的泰平橋,位于古鎮東端的和平街起始處,是楓泾古鎮最高最寬的單孔拱橋,因橋的北面有一座城隍廟,又被當地百姓稱為城隍廟橋。該橋橫跨市河,半圓形的橋拱與水中倒影組成一個漂亮的圓圈,在當地自古就有“走過泰平橋一生平安”的說法。
春秋戰國時期,楓泾古鎮的界河曾是吳國和越國之界,矗立于界河台上的“吳界”和“越界”碑,就是聞名天下的“一鎮跨吳越”地标。自唐代至清代,古鎮一直南北分治,南屬浙江省嘉興府嘉善縣,北屬江蘇省松江府華亭縣,直到1951年南鎮并入北鎮,因此又有“吳越名鎮”之稱。
很多遊客來到古鎮,都會去廟宇道觀祈福許願。楓泾古鎮也有多座香火旺盛的廟宇,其中坐落在北大街409号的施王廟,始建于明萬曆七年(1579年),廟裡供奉的施王,原名施全,曾是宋代嶽飛的部下,相傳他在金山一帶為官時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當地百姓于是募銀400兩修建了這座施王廟,每年農曆八月初二施王廟會,廟裡還會舉行規模盛大的施王老爺出巡會。
楓泾古鎮雖小,卻自古人才輩出,據記載,古鎮走出的曆代名人多達639人,其中狀元3名,榜眼1名,進士56名,擔任宰相的有3人,外任知縣、知州、知府的有111人,京官51名,三品以上官職名人21人。祖籍楓泾鎮的丁聰(1916-2009),是我國當代最負盛名的漫畫家之一,位于北大街421号的丁聰漫畫陳列館,展出了丁悚、丁聰父子漫畫作品百餘幅以及大量生活用品。
大多數來楓泾遊玩的遊客,除了探尋古鎮的人文曆史,更多是沖着滿大街的美食和土特産而來。這裡的丁蹄、肉粽、熏拉絲(熏蛤蟆)最為著名,尤其是有着150年曆史的丁蹄,選料上乘,口味皮松而韌,肉酥而香,冷熱兩吃,回味無窮,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