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柳樹作為自然中的典型景物,一直為詩人所青睐。譬如,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記載。而随着詩歌在唐代的興盛,詠柳詩逐漸成了詩人創作的一大題材。
但唐代的詠柳詩,似乎又總是籠罩着一層傷感的意味。諸如“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裡堤”、“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自家飛絮猶無定,争解垂絲絆路人”等,數不勝數。
這是因為古代有折柳送别的習俗,且在唐代發展到了頂峰。當然,唐代關于柳色美景的詩歌,也是發展到了頂峰。如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詠柳》一詩,便是關于柳色美景的千古名篇。
《詠柳》出自唐代詩人賀知章之手,是賀知章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為一首詠物詩,《詠柳》中的柳樹,就好像是一位經過梳妝打扮得亭亭玉立的美人,具有無限的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賀知章在《詠柳》一詩中,酣暢淋漓地描繪了柳枝的婀娜多姿和迷人意态,卻全篇不着一個柳字。另外,賀知章在詩中更是别出心裁地把春風比喻為“剪刀”,使之更耐人尋味了起來。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賀知章的這首《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首先,詩的開篇“碧玉妝成一樹高”,是賀知章對柳樹的整體形象描寫。因為賀知章這裡采用了“碧玉”來形容柳樹,所以它就很容易讓人想象是一位經過梳妝打扮得亭亭玉立的美人。正如南朝蕭繹在《采蓮賦》中所說的“碧玉小家女”那樣。
次句“萬條垂下綠絲縧”,則是對柳條的細節描寫。即柳樹上垂垂下墜的柳條,就好像是那位楚楚動人的美女身上,輕輕飄動的綠色絲織裙帶一樣。可見從“碧玉”到“綠絲縧”,賀知章都旨在把眼前的這棵柳樹,與質樸美麗的少女聯系在一起。
至于賀知章這樣描寫的目的,自然是為了更好地展現柳樹的生機勃勃,以及賦予詩歌語言更好的美感。然後,我們再看詩的結尾兩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即柳樹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裡溫暖的春風,因為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顯然,詩的結尾主要是對柳葉的描寫。我們都知道春風本是無形之物,也是無情之物,但是賀知章将它别出心裁地比喻為“剪刀”,春風的形象就立體、可見了起來。同時,春風也多情了起來,所以才會不辭辛苦,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春天增上一抹綠色。
縱觀《詠柳》這首詩,它是一首結構獨具匠心,語言清新優美的詠物詩。雖然它隻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但是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春柳的勃勃生機以及婀娜多姿的形體。總的來說,柳樹作為自然中的典型景物,可謂美妙絕倫,驚豔了整個春天。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