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對“秀才”的描述。
就是滿口“之乎者也……”。
文不得,五不得的窮酸樣。
而實際上秀才在古代真的是那副模樣嗎?
這要從古代的科舉制度先說起。
科舉制度誕生于隋朝大業元年(605年)。
至于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選拔人才進入仕途最公平的選拔制度。
收到中國科舉制度的影響。
日本、朝鮮、越南等國都效仿中國的科舉制度。
因為中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在古代。
隻要你的學問到達一定程度。
不管什麼出身。
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而且這是唯一入朝為官的途徑。
那麼。
古代科舉考試内容又是什麼呢?
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
當時的考試内容都是文學方面。
簡單來說。
就是寫一篇文章。
監考官通過考生的選題、文字用語、中心思想等方面進行選拔。
在古代。
有關于數學、物理、化學等相關的工科方面的知識。
都被當成三教九流,不入流的學問。
這就是古代為什麼不考工科學問的原因。
那麼科舉制度具體是怎麼實行的呢?
唐朝的科舉和如今的高考差不多。
每年舉行一次。
到了宋朝的太宗年間發生了變化。
科舉考試改為兩年一次。
宋英宗在位期間。
又将科舉考試改為三年一次。
科舉考試總共分為六個級别。
按規模從小到大分别是:
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一、秀才
科舉制度從誕生到結束。
總共經曆了一千二百多年。
而科舉制度發展到比較完善。
還是在唐宋年間。
因為當代很多影視劇的錯誤描述。
很多人都覺得考取“秀才”。
就像是囊中取物般容易。
實際上。
考取秀才并不那麼簡單。
在古代。
隻有有錢的公子哥才能坐在私塾聽老師講課。
很多貧窮家庭的孩子。
都是獨自在家中埋頭苦讀。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秀才的考試包含三個階段。
被稱為“童試”。
“童試”即“縣試”、“府試”、“院試”的統稱。
“童試”并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兒童考試。
它隻是一種考試的名稱。
“童試”不分考生年齡大小。
參加考試的考生被成為“儒生”或者“童生”。
通過“童試”的考生被成為“學員”。
而“學員”就是我們口中“秀才”。
“秀才”雖然是當時最低級。
相當于入門級的考試合格者。
但是“秀才”的學問實力不容小觑。
因為。
考取“秀才”後。
相當于有半隻腳已經踏進了為官的仕途。
“秀才”在當時會受到很多優待。
比如。
“秀才”可以免去徭役;
“秀才”在縣官老爺面前不用下跪。
……
而“秀才”拿到如今來說。
相當于本科的學曆水平。
朋友們還會小看“秀才”嗎?
二、舉人
童生通過童試之後成為秀才。
但是并不是成為秀才之後就可以馬上進行更高一級的考試。
秀才往上就是舉人。
舉人相對于秀才。
那含金量就完全不一樣了。
秀才要參加舉人的考試。
還需要通過本省的學政考試。
按照選拔人數的數量。
從參考的秀才中。
從最高成績開始選拔。
名列前茅的秀才才能參加舉人的考試。
考取舉人的考試就是“鄉試”。
“鄉試”通常在八月舉行。
因為時逢初秋。
所以又稱為“秋闱”。
“鄉試”中舉的秀才就成為了“舉人”。
考取舉人後。
基本上在朝廷某個一官半職。
那是闆上釘釘的事情了。
當時有一種說法。
“舉人”實際上就是朝廷命官的後備人選。
考取舉人後。
有一部分人就已經停止再往上考取功名了。
而是選擇從此進入仕途為官。
當然其中也有沒有考上“貢士”和“進士”的舉人。
“舉人”拿到如今來講。
相當于“研究生”學曆。
三、貢士
舉人再往上就是“貢士”。
選拔“貢士”的考試就是“會試”。
“會試”已經是最高級别的考試了。
“會試”在京城舉行。
通常都是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
通過“會試”的舉人就被稱為“貢士”。
“貢士”在古人的科舉制度中。
已經算是最高學曆的了。
古代的科舉制度建立在封建社會的基礎上的。
做了“貢士”。
最終還得經過最後的選拔。
選拔中中舉的人立即就會被朝廷委以重任。
而所有這些最終的決定權在皇帝一個人手裡。
“貢士”拿到現在來講。
相當于如今的博士生學曆。
四、進士
通過“會試”成為“貢士”之後。
科舉制度中對考生所有的學問考核就到此結束了。
那為什麼還有最後一個叫“殿試”的考試呢?
“殿試”是又皇帝親自出題。
皇帝親自監考放榜。
“殿試”的考試内容通常沒有确定。
完全憑皇帝個人喜好。
通過了“殿試”的貢士即為“進士”。
“進士”在古代的科舉制度中是最高學曆了。
皇帝從參考的“貢士”中挑選前三名。
依次被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
可以這樣理解。
“狀元”、“榜眼”和“探花”也是“進士”。
他們隻不過是衆多“進士”中的佼佼者。
看到這裡,朋友們應該能完全明白了。
文中如有描述不妥的地方。
敬請各位朋友指正。
筆者萬分感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