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門口的春天還沒有複蘇,街道口的黑科技停留在過去,外環線邊,碼農和大學生築起一座圍城,喚名“光谷”,人稱“宇宙中心”。
風雲變幻的商圈,細水長流的故事,又落回中南路。
武昌城中心的相愛相殺和互相鄙視的區域鍊,總能在這裡歸于平緩。對于長江南岸,栖息的125萬人口而言,它是不可或缺和認同感最強烈的地方。
航拍鏡頭裡,中南路的輪廓格外顯眼,夾在洪山廣場和珞喻路之間,全長2公裡,路線筆直,視野開闊。
作為武昌過去最繁華地段,這裡高樓紮推,人流如梭,一年四季,都呈現忙碌和疲憊。
對于中南路的上班族而言,
這裡既是一個起點也是一個終點。
武漢客流最大的兩條地鐵線在這裡交彙,六個出口通往各大寫字樓和商場,每逢節假日便将熱情烘托得更加急切。
高峰期湧入這座并不算寬敞的地鐵站,縱使身形壯碩,膀大腰圓,也很難控制方向,随波逐流。夏天,經曆悶熱的持續發酵,額頭和背後的細汗像粘稠的膠水,鄰座的面容和聲音,恍惚而湧動。
作為武漢十大最擁擠地鐵站的常客,中南路相比隔壁的洪山廣場要小很多。每次通過觀察人流,就能判斷出換乘列車是否開來。
上午8點50的地鐵,跟随人浪奔湧。
10分鐘的時間,從原點向四周發散,拉開工作的征程,清晨的脾氣也像捶在棉花團似的無力,然後慢慢褪去。工作在這裡的人,沒有誰會記得晚五後寫字樓裡的人影幢幢,但一定在意朝九時才慌忙跑來打卡的某某某。
有些公司會錯開上班時間,不僅想要逃避擁擠的地鐵,還有通往各個樓層的電梯。隊伍從門口延伸至大堂,盡管每棟樓都擁有多部,但似乎始終難以趕上這裡的發展和人員的快速膨脹。
地面交通同樣艱難。
大量跨區域的車輛在這裡南北轉換,雙邊六車道,高峰流量穩定在8200輛/小時,路段紅到發紫,堵到心慌。521的風馳電掣回歸平穩,但司機起步、油門、轉彎,一頓猛如虎的操作後,内心依然會吓得一篩。
颠簸兜轉,日夜不熄,中南路仍是很多年輕人向往的地方。
他們涉世未深,充滿青春活力,對高樓大廈紮推聚集的商圈擁有天然的執念。站在中南路天橋将武昌芳華閱盡,踩在曆史的脈搏感受每次細微的跳動。
1984年之前,這裡沿街單位幾乎全是政府機關、科研機構。1985年1月1日,中南商業大樓開業,創下當時武漢零售商場日銷售額的最高紀錄。至此,武昌的商業地标正式從司門口易主,人們購物首選從“長街”遷徙到中南路9号。
1997年,中商廣場拔地而起,天紫廣場、銀泰百貨緊随其後,車水馬龍,琳琅集市,中南路逐漸成為武漢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2013年,重新改造裝修的中南商業大樓與中商廣場購物中心合并,更名為“中商廣場”。
從此,風雨34年的“中南商業大樓”的老字号招牌正式和這座城市說再見,但它給中南路傲視群雄留足了底氣,也将三鎮的視角聚焦在此。
寫字樓遍地開花,金融機構紛至沓來,大武昌商圈快速裂變的背後是無數人奔赴的決心。
随着地鐵2号線和4号線的接連開通,輝煌後的中南路也迎接過來自漢街和光谷的挑戰。
但這裡的人并不在意勝負結果,走進茫茫人海,誰是武昌大佬看起來沒那麼重要。多數是上下班的時間,午飯最好吃的蒼蠅館子,近期火爆的電影……
生活、未來、理想,中南路,盡是堅韌和坦然。
外文書店是永遠抹不開的話題,置身繁華街市,頗有些遺世獨立的感覺。
1980年,它從中南路11号起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逐漸成為擁有員工數百名的大型綜合書店。占地三層,主打原版外文書籍,環境幽靜,低調而有内涵,堪稱中南路的精神淨土。
去年情人節,外文書店宣布暫停營業一年。如今,店面依然還被腳手架包圍,地鐵C出口,每天都有不少慕名前來朝聖的人。
外文書店的對面,是武昌人盡皆知的武漢小學。
如今的中南路,聚集的公司越來越多,人流洶湧的背後,是各自負重前行的壓力。每個面孔看起來都很累,疲憊、苦惱,但決不會感到孤獨。
畢竟在這裡,誰都不是一座孤島,無論中午搶着時間趕去吃飯的白領,還是站在大街逢人便問的遊泳健身教練,甚至夜晚坐上最後一班地鐵的外賣員,他們在工作和生活的分界線裡,其實都殊途同歸。
和武漢其它的繁華商圈一樣,穿梭在中南路的多數人,并沒有武漢戶口。盡管交通擁擠,壓力爆棚,但這裡依然還是工作擇業的焦點。人們厭倦它的忙碌和緊張,又感謝它給剛進入社會的自己當頭一棒。
想要逃,卻偏偏駐腳。
夜晚深沉,幾座天橋上依然熱鬧,沒有了小販貼膜的吆喝聲後,可以靜靜欣賞橋下的風景。車如流水,高樓如虹,燈火四溢,一如它的名字。
The next station,zhongnan road。
關于中南路的記憶,你有多少?
文 WHat君| 圖束 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