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
也許,你從未真正認識過路遙。
他是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是字裡行間帶着淳樸力量的文字撰寫者。
他的作品,撲面而來的是生機和平凡蘊含的魅力,他寫人性的真實、命運的無情、美好的隕落,也寫平凡人的奮鬥、鄉村中質樸的愛情觀、至簡至真的人生哲理。
滿篇錦繡、字字珠玑。可他真的不完美。他也自負、懶惰、自私、傲慢、虛榮。
他也是愛情中的背叛者,也繼承了令人不适的大男子主義,生命垂危還在計較虛無的面子。
透過書墨,打破文學濾鏡,真實的路遙,是何模樣?
路遙
路遙對擺脫階級有着近乎瘋狂的執念,而這起源于他不幸的童年,也造成了他凄慘的最後。
路遙本出生于陝北的一個普通農民之家。
陝北幹旱,路遙7歲時,家裡實在養活不了所有的孩子,萬般無奈之下,決定把他送給其他人。
路遙曾回憶:“童年,不堪回首。貧窮饑餓,且又有一顆敏感自尊的心……因此,當七歲上父母養活不了你一路讨飯把你送給别人,你平靜地接受了這個事實。”
因為貧賤而百事哀的,不單純是夫妻,更多意義上,是一種簡單脆弱的家庭結構。
路遙
寄人籬下,心思敏感,讀書一途,在家人眼裡是沒有任何賺頭的投資,而在年幼的路遙心裡,卻是唯一一個可以改變生存狀況甚至是階層的方式。
這樣的童年造就了路遙對各種情感細微的體察能力,同時,也讓他的内心變得敏感。
年幼的他,在尚未明白“階級”這個詞的時候,就有了跨越階級的想法。
随着路遙長大,1973年,他有了第一篇公開發表的小說《優勝紅旗》,意味着“路遙”正式進入世人眼中。
又随着《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人生》獲得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
再到路遙1988年創作完成的《平凡的世界》,更是把這名作家推上了巅峰。
路遙
随着這些作品不斷問世驚豔衆人,路遙也開始被大衆所熟知。
他質樸厚重的文字裡總是包含着鮮活的人物,關于黃土地、關于那個年代的青年男女、理想、抱負,甚至是不同階層下的人性,都在他的筆下一一道來。
可這樣一位作品風格以“淳樸”著稱的作家,晚年的風評卻和筆下的作品大相徑庭。
親情上,他和親兄弟反目成仇,至死仍有怨結。
愛情上,他和妻子相看兩厭,多年生病沒有人陪伴,臨終前沒有人照顧,妻子和他最後的對話,似乎也是在商讨離婚事件。
究竟為什麼,一代文豪的最後時刻,居然這麼凄涼?
路遙
後來,通過王天樂和妻子梁志留下的來往信件,和路遙自己的《早晨從中午開始》,我們逐漸拼湊出了事情的真相。
過世前兄弟失和,不是分道揚镳,而是另有隐情。
關于路遙,我們一直能聽到他和四弟王天樂的類似“兄弟失和”的說法,而大家關注的能證明他“兄弟失和”的依據,關鍵有如下兩個:
其一,路遙生病時,四弟王天樂幾乎不去看望。
其二,王天樂以路遙的名義到處要錢,但是拿到的錢并沒有給路遙,這樣的舉動損害了路遙的名譽。
先說其一,路遙病重,王天樂幾乎不去探望。
其實路遙從生病到最後去世,王天樂始終都陪伴在他的身邊。
由于路遙不是很完美的婚姻,他身邊一直缺少陪伴的人。而兄弟王天樂顯然扮演了照顧路遙的這樣一個角色。
在路遙伏案寫作時,王天樂盡心盡力的照顧好他的日常生活。
在路遙經濟上周轉不足時,也是王天樂通過自己的人際關系去為他打點周全。
路遙自己也曾經承認過:“自己和王天樂的感情需要一本專門的書才能寫完,我們超越了兄弟之情,完全是知己和朋友了。”
在《平凡的世界》寫作過程中,路遙身邊沒有人陪伴,但是充沛磅礴的感情又時時需要一個宣洩口。
路遙、林達
對此,路遙不得不向王天樂提出每隔20天去看看他,陪他說說話的這樣一個請求。
由此可見,王天樂對于路遙而言,不僅僅是單純的親人,更是他文學作品的支持者和路遙後期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陪伴者。
路遙生病最開始住在延安,那個時候的王天樂實際上已經去探望過多次了。
尤其是路遙在去往延安就醫前,王天樂也已經提前給延安的朋友做了托付和安排。
後來路遙可以轉院到西安,也是王天樂從中周旋的結果。
路遙
王天樂不是不想自己親自安排,而是那個時候的王天樂已經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條件允許他到處跑了。
路遙一家有遺傳性的肝病,那個時候的路遙因為肝病住院,而他和更多的讀者不知道的是,這時的王天樂也已經患上了乙肝。
據王天樂的妻子回憶:
1992年8月,路遙住進了延安醫院,查出了肝病。可是同年5月初王天樂的身體就已經出現了不适。
當時他并沒有把這樣的情況當回事,直到後面身體的不舒服更加明顯,王天樂的妻子擔心王天樂十幾年和路遙泡在一起,肝病會傳染。
王天樂妻子勸他趁此機會好好做個檢查,可沒想到檢查結果卻是王天樂真的患上了小三陽。
路遙
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王天樂遲遲不能去醫院看望路遙。他不是不想去看望兄長,而是此時此刻他自己也是病人。
王天樂的妻子對他發出最後通牒:如果不經過她的同意就去醫院看望路遙,那他們馬上就離婚。
王天樂妻子的這一決定也是為了路遙及王天樂本人的身體健康着想。
但是王天樂按捺不住看望哥哥的心情,最後還是以陝西日報社要去西安開會為由偷着去看哥哥。
可他終究去晚了一步,沒有見到哥哥最後一面。
後來他坐在路遙的屍體旁,默默自語了很長時間,彼時,王天樂的苦衷、委屈和懊悔也是旁人無法理解的。
路遙
另外一個不能去看望路遙的原因則是和路遙的女兒路遠有關系。
由于當時的路遙和妻子林達面臨離婚的風險,而且兩個人都無法承擔起女兒路遠的撫養義務。
于是這個時候的路遙給王天樂布置了一項任務,就是想辦法照顧好路遠。
這時,即将前往北京工作的林達也給王天樂寫了一封信,表示相信他對路遠的關愛,希望路遠的四爸可以照顧好這個女孩兒。
沒有人知道當時的王天樂已經患病,而且這樣的身體情況根本不适于帶孩子。
另外,路遙和林達的女兒撫養義務轉嫁到了王天樂及其愛人身上,王天樂也許願意接受,但王天樂愛人并不想讓自己承受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
當時王天樂的妻子已經有了自己的女兒,她表示無法在兼顧工作的情況下,同時照顧兩個孩子。
路遙
王天樂妻子在綜合了王天樂身體條件和路遠的撫養條件之後,做出了堅決阻止王天樂去探望路遙的決定。
這是迫于現實的無奈選擇,卻也成為了後期大家認為路遙和兄弟王天樂“兄弟失和”的重要原因。
所以,剖析事實真相,當時的王天樂不是不願,而是實在不能去看望哥哥。
王天樂在他能夠努力的範圍内,已經争取到了最高的頻率去看望自己的兄長。
在王天樂的一生中,前期他在路遙缺少人照顧的情況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盡心照料路遙的日常生活。
後期他在自己身體條件不允許的狀況下,違背了妻子的囑托甚至拖着病體殘軀在西安各種統籌安排路遠的生活。
這些都是源于他和路遙之間濃厚的親情。
路遙
路遙在延安診病時不願意轉到西安的西京醫院。這不是因為舟車勞頓,而是因為當時的路遙覺得,轉到西安之後就失去了居住單獨病房的資格,有些沒面子。
面對這樣孩子氣的哥哥,王天樂沒有和任何人解釋路遙不願轉院的原因。
反而是自己通過人脈關系幫助路遙争取到了單獨的病房,讓他在生病的時候能夠心情舒暢、沒有顧慮地轉到西安接受更好的治療。
其二,王天樂用路遙的名字要錢,也是為了替路遙轉院到西京醫院。
王天樂通過作協給省委宣傳部打報告申請了五萬元的特批經費,用來解決了路遙的單間病房問題。
所謂的兄弟失和,隻是路遙在不清楚弟弟的身體情況下有了些許抱怨,而作為弟弟的王天樂,考慮到還要給哥哥周全家務事,因此無法言明真相的一片苦心。
路遙
同樣從路遙的往來信件及其友人的各類回憶中探尋到的事實,還有路遙的婚姻和愛情。
簡單來說,他将婚姻做籌碼、出軌、忽略家庭,去世前三天,妻子堅持離婚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好像讀書的士子都逃不開文人多風流這句話。
也許路遙是出生于黃土并且紮根于黃土的陝北作家,但他對于感情的處理态度,還有整個人生中的一派文人腔調,卻和他出生的黃土沒有了半點關系。
起碼黃土高原上的質樸和單純,在他的感情生活中沒有絲毫的體現。
路遙和妻子林達婚姻的開始,其實目的就已經不是單純的愛情。
當時的林達仰慕路遙的文學素養,欽佩他在文學上卓越的文筆,懷着一腔少女的情思嫁給了自己仰慕的文人。
可當時的路遙已經将自己的感情或者是婚姻作為了跨越階級的籌碼。
曾經寄人籬下、家庭貧困,他的出身導緻了他真的很難去接受到優質的教育。
路遙深深明白讀書是自己唯一的出路,也深深地明白自己的背景并不能支持着自己,有始至終完成學業。
所以那個時候的路遙就決定了:一定要找一個城裡的女孩子。
路遙
許多年後,有朋友問路遙,說你為什麼不找一個咱們陝北的女娃,到底聽話乖巧還能照顧你。
路遙很直白地表示:
陝北的女娃哪一個供得了我上大學?不上大學怎麼辦?就這樣一輩子在農村漚嗎?咱家裡本來就窮,窮親戚再靠上窮親戚,就是把窮根紮下了,幾輩子也翻不了身。
彼時的路遙出生于農村,卻想擺脫農村。
在路遙和林達結合之前,他就已經有過這樣的話:誰供我讀書,我就和誰結婚。
他路遙的感情和婚姻俨然成為了他向上跨越的籌碼。
也許從最開始,婚姻對他來說隻是一個手段,而對于當時的林達來說卻真的是愛情的歸宿。
開始本就不純潔,那最後的結局似乎也成為了必然。
路遙
結婚之後,兩個人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
一方面兩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反差很大。
比如說林達和路遙的飲食喜好不同、作息時間嚴重颠倒。
前期所有的家務活都是林達一個人包攬,路遙常常隻做甩手掌櫃。
甚至路遙曾經和朋友侃侃而談:像我們這種人專心緻志去幹一件事情,把它幹好,小事情壓根就不要去管它。
瑣碎的事情不是我們幹的,就是油瓶倒了都不要去扶。
在路遙對朋友說這番話的時候,林達正在辛苦用簸箕把蜂窩煤慢慢從院子裡搬到他家樓上。
連朋友都覺得嫂子一個人忙前忙後,于心不忍,想去幫助。
而路遙反而阻止朋友,覺得翻譯家朋友也是死腦筋,剛剛都說過瑣碎的小事不要去管,為什麼還要着眼于這些事情?
第二個方面,是因為路遙他老家的人際關系相對而言對他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
路遙
路遙的出生決定了他身後有許多清貧的人際關系。
當許多親戚都過不下去日子的時候,他們都會去省城找路遙尋求幫助,路遙每次都會貢獻自己的經濟力量。
久而久之,林達也會有些許情緒。
當然兩個人婚姻不合的最重要一個方面,還是因為兩個人都有獨立的個性,誰也不想做對方的附屬。
林達仰慕路遙也證明了她自己本身就具備一定程度的知識素養。
她可以因為愛情照顧路遙一陣子,但不可能照顧路遙一輩子,也不可能一生都放棄自己的理想。
路遙
她曾暢想着自己能擁有一個體貼自己并且能照顧家庭的丈夫,能夠在學習、工作互相幫助,兩個人一起進步。
可事實卻是:路遙隻需要一個鞍前馬後的保姆。
愛情沒有辦法落實到婚姻上,連自己的事業也受到了影響。
曾幾多次,林達出去出差,出發或者是到達的第一句話往往都是:
這是路遙的愛人你多多關照一下。
林達常常自己會想,為什麼自己的才華不是出于能力,而是隻能依附于路遙呢?
基于以上三個大方面,兩個人漸行漸遠。
不順利的感情生活對他們彼此的影響各不相同。
林達在婚姻中逐漸理智清醒,或者說逐漸冷漠無情。她開始專心經營自己的事業,并考慮将工作從陝西調到北京。
而路遙則是逐漸變得孤獨寂寞,他不願意為家庭投入注意力,不願意去關懷妻子,但是卻需要妻子的陪伴。
路遙
住院時,他常常覺得自己孤獨,常常羨慕窗外的人間煙火。
一個人在醫院的樓上,看着窗外的那些歡聲笑語,他寫下了許許多多傷懷寂寞的文字。
可在寫下文字之後,他所做的不是去經營自己的婚姻感情,不是去尋求與林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而是将這份對林達的抱怨體現到了他的文學作品中。
那段時間路遙寫出的文字中,常常會出現感情中女孩兒厭棄男孩兒,或者說男孩兒厭棄女孩兒的情節,甚至在《平凡的世界》一書中也出現了郝紅梅遭到厭棄的情節。
原本理想人物孫少平和知識青年田曉霞的完美愛情,也變成了田曉霞犧牲于洪水,而孫少平重新回歸了選擇傳統女性的一個軌迹。
這個時候的路遙将自己婚姻的不順利和不幸福歸結為,林達不是他最合适的妻子,卻忘記了他對于林達而言也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
作為一個偉大的作家,也許他感情生活上的失意成就了他筆下的人物;
可作為一個社會人而言,他對于感情的處理太過自負、虛僞、自私,且缺乏最基本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
路遙
林達對他的愛其實也是深沉的,在路遙最後的日子裡,她還是願意重新去照顧他,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途。
可路遙對她的态度卻始終是冷淡的,不止路遙,出于路遙态度的影響,路遙的朋友,甚至是醫院的醫護人員都對林達表現出了不太好的态度。
當時的林達迫于工作調動關系,并且基于和路遙長達幾年的協商一緻,希望路遙可以簽署離婚協議,這樣不影響她的工作調動,可以保住她最後的工作。
可這樣本是夫妻兩個人協商好的結果,在外人看來,卻是林達一個人抛棄了丈夫,不願意盡任何妻子的義務,并且殘忍到連路遙生命的最後時刻也不願意陪他度過。
路遙的愛搭不理和周圍所有人的冷眼相對,讓林達承受不住精神壓力,面對再不前往北京将失去工作這樣的風險,她最終還是決定盡快離開。
同樣一個迫于現實的無奈結果,并且可以說是迫于路遙的冷漠對待而産生的結果,也被後來者誤解。
路遙
不得不提的是,在林達和路遙婚姻存續期間,兩個人感情生活受到影響時,路遙并沒有積極解決,反而開始背叛婚姻,出軌第三者。
根據路遙自己和朋友的談話回憶,他當時的情人,不止一個。
他甚至在去往西安看望情人,和半年之後情人決裂的時刻,都将真實情況告訴了朋友和弟弟。
作為看客,以一個客觀的角度去看待路遙的婚姻。
不得不說,也許他是個才華卓越的作家,但他從來都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盡職盡責的父親,甚至他的人品和道德,都應該受到質疑。
林達在他去世前三天仍然堅持離婚,不是不能理解。
路遙
路遙最後的日子,心情一直十分苦悶。
據照顧他的人回憶,那個時候,路遙的情緒似乎被分成了許許多多的闆塊。
對弟弟,他抱怨譴責,怪弟弟為什麼不來看望他,為什麼不肯替自己照顧好女兒,為什麼長久都不肯來陪陪他。
對妻子,他冷漠無視,他知道妻子為難,也未必不知道婚姻中自己的不妥之處,可路遙似乎總覺得,整段婚姻的不幸福,都是因為城裡女孩子林達的任性高傲。
他一面渴望着愛情,一面又将這個最後願意來陪着他的愛人拒之于千裡之外。
他的才華依舊出色,作品依舊經典,他筆下的文字依然具有鮮活的力量影響讀者,不論私德,他的名氣和成就,實至名歸。
可作為一個正常人,我們必須承認,路遙有不完美的地方。
他曾獨斷、自私、自負、虛僞過,曾辜負過家人、誤會過兄弟,曾背叛過婚姻、嫌棄過出身。
不因為優秀的地方盲目追求崇拜,不因為遺憾的地方輕易遷怒诋毀,這是對路遙的尊重,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堅持。
優秀始終在,遺憾始終在,衆生紛纭複雜,但原則和眼光始終要清晰統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