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商周時期占蔔

商周時期占蔔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6-24 19:44:00

請大家注意個人防護,不紮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護“五還要”。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1

清明,又稱踏青節、行清節、寒食節,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掃墓祭祖節日。春分後十五天,鬥柄指乙為清明。這時太陽到達黃經十五度,天氣清澈明朗即為清,萬物欣欣向榮故為明,故此又稱清明。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2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3

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從節氣到節令

中國傳統的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衆所周知,天體中對地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是太陽,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日,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周約365.25日,稱之一年(不過,古人是認為太陽環繞地球轉的)。古人把地球環繞太陽作圓周運動大緻平均24等分,就是所謂的“24節候”,舊時把“立春”作為24節候的起點,依次就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大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4

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古人又以月相盈虧周期的一周為一個月,一個月約29.5日,曆法上将其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年12個月即29.5×12=354日,其與地球環太陽一周的365.25日實差11.25日,于是古人以置閏月的方法平衡二者的差異,基本上采取“十九年七閏法”,也就是在19年内設置7個閏月。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5

月相盈虧

了解中國的歲時風俗,必須要了解中國的曆法,這裡算是先開一個頭。“節”繁寫作“節”或“菂”,原義是指草本或竹本植物上分叉長葉子的部位,即莖節,植物中以竹子、甘蔗等的“節”最明顯,節把竹子分為若幹段,在曆法上,“節”把一年的長度劃分為24段,漢語中的“節日”最初就是指一年的24個節氣,節與節之間的長度約等于15天,所以“一節”就是15天,清末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第七回“耐做一節下來,耐就有數目哉。”這裡的“一節”就是“半月”。後來,人們又把一年中特别的日子或紀念日也講作“節日”,如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6

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開始。《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清明一般固定在農曆的三月,公元曆的4月5日,是24節候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在宋朝以前,中國的帝都均建在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開封等城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的節候也是以黃河流域的氣候來确定的,在清明時刻,太陽到達黃經15°,黃河流域一帶的氣溫已升到10℃,草木萌茂,改變了寒冬時節寒冷枯黃的景象,據《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解釋:“清明…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這是古人對“清明”詞義的解釋。在很久以前清明就已被固定為祭祀祖先、出城掃墓的日子,如記錄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市)風俗的《東京夢華錄·清明節》中講:

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宗室南班近親,亦分遣詣陵墳享……節日,亦禁中出車馬,詣奉先寺道者院,祀諸宮人墳。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7

唐代祭掃《中國古代百俗圖》

風俗規定,清明是祭祖掃墓的日子,而于宮廷,在清明前半個月就為清明祭祖掃墓忙碌起來了,到了清明這天,浩浩蕩蕩的掃墓大軍傾城而出,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派。

清明祭祖的來曆

清明祭祖掃墓風俗的起源說法不一,大多數認為起源于春秋時期的介之推的故事。介之推是晉國的大臣,晉文公落難時,介之推随晉文公流亡各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晉文公複辟後賞賜有功之臣,“介之推不言祿,祿亦不及”,介之推很謙虛,不肯自我吹噓,但晉文公論功分賞時又恰恰把介之推給漏了。介之推感到很郁悶,一氣之下帶着自己的老母親躲到一座叫綿上山的深山裡隐居起來。晉文公知道後,立即派人上山向介之推表示歉意,請介之推出山,均未成功,于是晉文公又派人燒山,想逼他下山,而這位耿直得有點遷的介之推堅決不出山,結果被活活燒死。晉文公對自己的行為十分後悔,就在每年介之推殉難日上山拜祭介之推,而這一天正巧是清明節,後人也仿此故事,于清明祭祖掃墓,清明也被人們叫作“鬼節”。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8

重脩介先生祠碑記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9

山西綿山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10

仇英《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厚人薄鬼”風俗

舊時,掃墓大多講作“上墳”。記錄清代蘇州風俗的《清嘉錄・上墳》中講:

士庶并出,祭祖先墳墓,謂之“上墳”。間有婿拜外父母墓者。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止。道遠則泛舟具馔以往,近則提壺擔盒而出。挑新土、娆楮線、祭山神、奠墳鄰,皆向來之舊俗也。凡新娶婦,必挈以同行,謂之“上花墳”。新葬者,又皆在社(指社日)前祭掃,諺雲“新墳不過社”。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11

莫高窟第454窟 墓園 宋:人物中手頂着掃墓祭祀準備的寒食

作者還引《姑蘇竹枝詞》雲:

衣冠稽首祖茔前,盤供山神化楮錢。

欲覓新魂何處去,棠梨花落雨餘天。

又引《吳觎》雲:

柁尾飄飄挂紙錢,出城都是上墳船。

黃原落葉何曾掃,勝地名花别有緣。

中國古代沒有社會學、人類學、風俗學等學科和概念,于是,對社會風俗的起源就習慣和歡喜依附到某一帝王将相或“文化名人”身上,把清明祭祖掃墓歸在晉文公和介之推故事也是如此。我以為,古代土葬,到春秋以後,在地下的墓上還建地上的墳,經過一個寒冬,恰逢清明枯木逢春時節,人們趁此機會,清理一下祖墳上的雜草,修整一下墳墩頭,借此表達對祖先的敬重而已。長此以往就形成風俗,清明祭祖掃墓未必出自介之推故事,也不是“鬼節”,倒像是分隔陰陽兩世的親人一年一度的探親假,實在是一個好日子。

上海清明時俗

祭祖掃墓除了要用規定的供品香燭之外,上海最具個性和特色的是“燒草甏”。甏是缸的一種,是一種口和底稍小,腹部較大的陶制器皿,民間多用以貯酒,稱之“老酒甏”,在上海及全國各地均随處可見。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12

《圖畫日報》“三百六十行專欄”繪“紮草甏”

古代中國是一個“銀本位制”國家,白銀是流通貨币,白銀價貴,于是又以銅質制錢一銅錢作為輔币(輔助貨币。如今中國的貨币單位為“圓”或“元”,角、分則為輔币單位)。古代中國的錢莊不開展儲蓄業務,富裕之家把積存的白銀或銅錢放入甏裡,為防被搶被盜,又把貯銀的甏埋入地下。中國人始終認為在俗世的彼岸還存在着一個陰世世界,并認為,陽世與陰世之間可以通過某一種方式進行溝通的,其中最簡單和直接的方法就是火燒,陽世的東西經火燒後可以随着袅袅香煙傳達到彼岸世界。上海人除了燒長錠紙錢外,還用草紮成形制似甏的貯器,将長錠紙錢貯入草甏裡,專門于清明節在墳上焚燒,算是給早已死去的祖宗親友彙上大筆款子。1909年上海出版《圖畫日報》在營業寫真欄繪有“紮草甏”的畫,其配文曰:

松江草甏滴溜圓,紮成多少稻柴圈。

託中冥錠用火化、據雲陰世可以變銀元。

二月開場三月至,清明草託剛上市。

家家掃墓買來燒,不信燒個草便算順孫與孝子。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13

清末發行的明信片,一位挑長錠的小販行走在董家渡。英文是基督教中國内地會對中國祭祀浪費現象的說明。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14

上海清明燒草甏之風是極盛的,它隻是一種風俗,寄托人們對已故祖先親人的緬懷和紀念,實在沒有必要對舊習俗說三道四。紮草甏和燒草甏舊俗在上世紀30年代逐漸在上海市區已消失,約60年代後,基本消失,進入80年代後又在郊區的部分地區“死灰複燃”,其中又以南彙近海一帶最盛,讀者如感興趣,不妨擇清明到南彙踏青,一定可以在近海的公墓附近,見到許多的草甏雄,長錠擔。

清明食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始終離不開一個“吃”字,清明節日食品是青團。《東京夢華錄·清明節》中記:

清明節,尋常京師以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飛燕,柳條串之,插于門楣,謂之“子推燕”。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15

子推燕

顯然,北宋于清明節特别的食品叫作“子推燕”,又是與春秋的介之推有密切的關系。不過,宋代高承著《事物紀原》不認同這一說法,說:

故俗每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則以面為蒸餅樣,團棗附之,名為“子推”,穿以柳條,插戶牖間。相緣雲:介子推逃祿,晉文公焚山求之,子推焚死,文公為之寒食斷火,故民以此物祀之,而名“子推”。相傳之謬,至于如此也。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16

莫高窟第159窟 食品 中唐:制作寒食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17

莫高窟第236窟 食品 中唐:制作寒食

北方多麥,所以寒食食品“子推燕”以面粉為之,而陳元靓《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

寒食以糯米合采蒻葉藥袤以蒸之,或加以魚肉鴨卵等,又有置艾一葉于其下者。

顯然,《歲時雜記》中講的清明食品與今日人們吃的青團是差不多的食品。世界上許多古老民族大多有春日禁火的風俗,中國也不例外,陳元靓《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

去冬至一百三日為炊食熟,以将禁煙,則飧當先具也;而以是日沐浴者,因其炊熟之盛,又從此三日無燂湯之具也。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18

這段文字可以這樣理解:冬至後第103日風俗規定要準備制作熟食,因為馬上要進入禁火的時候了,尤其是二餐的熟食必須先準備好(饔是早餐熟食,飧是晚餐,古人一日二餐);有的人要趕在這一天沐浴,因為此後的幾天是禁火日,不能燒熱水。在通常的情況下,冬至發生在公元曆的12月22日,月底31日為第10天,1月份為31天,2月份為28天,3月份為31天,冬至後第105天一般就是公元曆的4月4日或4月5日,就是清明或清明的前一天,冬至後第105日是禁火日,此後的連續幾天不能生火,當然就不能燒煮任何食物,于是必須在節日之前準備可以供幾天食用的并且可以存放和直接食用的食物,于是被叫作“寒食”,而所謂的“子推燕”青團等食物就是為寒食準備的,而清明又是“鬼節”,是祭祀之期,後人又訛以為寒食的食品是清明祭祀專用食物了。清人《清嘉錄》:“清明市上賣青團,焐熟藕,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作者引《吳門竹枝詞》

相傳百五禁廚煙,紅藕青團各薦先。

熟食安能通氣臭,家家燒筍又烹鮮。

中國是禮儀之邦,“孝”是中國傳統道德和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優良的傳統,所以,青團等食物不論是傳統的寒食,還是祭祀食品,都可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加以傳承、發揚光大。

薛理勇

1947年9月出生于上海。1981年大學畢業後即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參加籌建今上海市曆史博物館。從事上海曆史,中華文化風俗曆史研究。現任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咨詢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委員會委員等。已出版的著作有《外灘的曆史與建築》、《上海租界史話》、《上海洋場》、“薛理勇說老上海叢書”等約六十餘本;主編《上海文化源流詞典》《上海掌故大詞典》等。

部分圖片:雅昌藝術網

商周時期占蔔(鬥柄指乙話清明)1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