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對蝙蝠俠沒有特别大的情懷,但無意中看到一個知名電影号【3号廳檢票員工】的一句推薦:“一部披着古典偵探外衣的文藝片”,什麼意思?古典偵探意味着不是靠高科技查案,而是蛛絲馬迹的嚴謹推理;文藝片則意味不再隻有傳統超級英雄片、正邪二元對立的粗暴價值觀,而是為其注入哲學思辨和美學探索。
我腦海浮現的是美劇《真探》式樣的傳統查案手法 《銀翼殺手2049》式的宿命感 《守望者》式的氛圍感。
敗興而歸,很遺憾,這三點《新蝙蝠俠》都沒有。
也許《守望者》式的氛圍感可以說是接近了,但未免太過相似,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拍了這麼多年,我們要的并不是還原,而是一些新的美學呈現。
《新蝙蝠俠》開篇與《守望者》如出一轍,都是雨夜下的城市,處處彰顯着這個城市的糜爛和罪惡,通過一個兇殺案開始整個電影的查案主線。
而且蝙蝠俠低沉的獨白與羅夏十分相似,低沉嘶啞頹喪。不斷出現的羅夏日記,對主人公心理和環境進行細膩刻畫,同時也是在幫助觀衆梳理案情脈絡和情感導向,使《守望者》猶如第一視角偵探遊戲,沉浸感十足。
但《新蝙蝠俠》中的心理獨白在開篇結束後,直至案情中後期才再次出現,此時開篇獨白所起到的情感籠罩作用早已淡化,這時候的獨白顯得視點紊亂,整體極其不協調,也許導演是想避免這部作品和《守望者》太像,不敢通篇獨白,但隻取一二卻不如分文不取。
而電影的視覺效果真是一場“災難”,我很明白導演做這種美學風格的意圖,簡單說就是通過陰雨的天氣來外化哥譚市的堕落,通過昏暗的街道來外化人物内心的混亂和迷茫,但陰暗并不代表不清晰,電影是給人看的,你都無法清晰的展現畫面的元素,如何讓觀衆從中提取信息?
我曾在開篇一度懷疑是電影院播放參數哪裡出了問題,趕緊拿手機查了一下,發現多個地方放映都有這個問題,才咬着牙看完。什麼感受?就是你花錢在電影院看了一個搶先版的感覺。
舉個例子,《守望者》的雨滴是晶瑩的顆粒感,但《新蝙蝠俠》的雨滴确實霧化的朦胧感,甚至很多場景下的街道都模糊不清,你完全看不出街邊是咖啡館還是洗衣店。
這種感覺我上一次體驗是在《權力的遊戲》夜王臨冬城大戰,暗瞎眼睛。王晶曾經評價這一場戲說,中世紀的光源隻有火把,純屬扯淡,那個時代有夜王麼?
第二點,古典偵探。
我們完全可以不動腦子地跟着蝙蝠俠一路追查真兇,直到電影結束,可結束後如果我們冷靜下來回頭想一想,蝙蝠俠在整個辦案過程中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
沒錯,什麼也沒有。
蝙蝠俠全程都被謎語人牽着鼻子走。
市長被殺後,謎語人提供謎語讓他到了酒吧,在酒吧蝙蝠俠認識了貓女,進而看到了檢察官,然後檢察官被殺;檢察官被殺後謎語人将其線索又引向黑幫大佬法爾科内,然後蝙蝠俠看到法爾科内被殺;線索緊接着再次被謎語人指引,事情遠遠不止如此,蝙蝠俠才最終發現謎語人的意圖。
自始至終,蝙蝠俠在探案過程中毫無作為,一個連“長了翅膀的老鼠”都能猜成是企鵝的人,這智商的确很“反類型”。
至于最終的謎題,看似是蝙蝠俠鏟開地毯解決危機,但實則依然是謎語人為蝙蝠俠準備的這一切,等待着他的發現,而并不是如經典的偵探片中,男主是通過蛛絲馬迹發現了反派的口是心非或謎底之下的謎底。
如果謎語人策劃了這一切期待着蝙蝠俠解開謎題(在獄中對話的一場戲謎語人還埋怨蝙蝠俠智商低、效率低),那麼蝙蝠俠得到最終密碼後,解開最終謎題也必然在其計劃當中,既然一切都在謎語人的計劃當中,蝙蝠俠又怎麼可能将計劃破壞?掀開地毯為蝙蝠俠揭示所有的同時,不該是一切已經無法改變了麼?
可如果一切沒有在謎語人的計劃當中,謎語人又為何要在地毯下邊寫上密碼和步驟?難道是謎語人低估了蝙蝠俠的戰鬥力麼?謎語人看起來像是夜郎自大或者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人麼?既然不是,那謎語人勞心勞力這一場圖什麼呢?
這也是全片最大的bug所在。
如果換一個角度去思考,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和探案視角,并非蝙蝠俠而是謎語人,他通過一個個看似複仇的殺人案,來一步步推理調查蝙蝠俠的真實身份,通過郵寄包裹、孤兒院試探、法爾科内誤導等,一步步确證布魯斯韋恩就是蝙蝠俠。那麼在最後殺市長市民的計劃失敗後,謎語人又為何在鬼哭狼嚎?這也說不通。
唯一的解釋就是,謎語人和小醜一樣精神不穩定,嬉笑怒罵有違常人。
而第三點就是影片的精神内核了,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精神内核支撐,一切外顯的暗黑性隻是徒有其表,或者說是豬鼻子插蔥——裝象。
《新蝙蝠俠》想傳遞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恕我而言,我想導演自己也都不知道。
正如前文所言,開篇蝙蝠俠的獨白:“恐懼是一種工具,我就代表了陰影.....” 為整部電影奠定了一種蝙蝠俠掌控全局、無所不在的基調,如果說諾蘭版的蝙蝠俠是用“存在”做文章的話,那麼我想導演這次該是想用“恐懼”這一角度來為蝙蝠俠塑形。
可是而後一連串的殺人案發生,蝙蝠俠完全無力應對,謎語人坦言自己對其高估、警察對蝙蝠俠人人喊打、企鵝人酒吧工作人員也對其不屑一顧,恐懼在哪裡呢?如果沒有恐懼那麼開篇那段獨白意義在哪裡呢?隻能解釋是為美學風格服務的裝腔作勢。
那麼精神内核是否是蝙蝠俠的信仰崩塌與建立?
布魯斯韋恩一再強調自己不喜歡出入社交場所,自己傳承的是韋恩家族的優良精神而不是家業。 首先有問題的一點在于,布魯斯韋恩在電影中為适應影片的暗黑風一直很喪,脫了蝙蝠衣就是毫無演技的憂郁王子,可他為什麼要喪?自己不是一直堅信、堅守父親傳承下的精神信條麼、要以改善哥譚市的精神面貌為己任麼? 可事實上,我們在蝙蝠俠身上完全看不到他信仰的堅定之處。
我們假設他的信仰牢不可破,隻是藏得太深不能被大家察覺,那為什麼隻憑黑幫老大法爾科内的幾句話就信仰崩塌? 這已經不是沒腦子的問題了,而是沒靈魂的問題了。
那麼崩塌後的信仰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隻是靠阿福在病床上再次輕描淡寫地說了幾句:“法爾科内在騙人!”然後,蝙蝠俠就又可以大殺四方,舉着火把帶領哥譚市民走向光明。
蝙蝠俠開篇自信,然後憂郁,然後崩潰,然後再次堅定不移,這一系列的轉變毫無邏輯可言,唯一的解釋就是蝙蝠俠靈魂空洞,任人搖擺。
這麼看來,《新蝙蝠俠》确實十分耐人尋味,它完全解構了以往的超級英雄電影,這一次蝙蝠俠沒信仰、沒腦子、沒能力,讓人不禁感慨,蝙蝠俠的超能力原來不是有錢,而是——帥和憂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