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完璧歸趙的問題

關于完璧歸趙的問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0 15:06:01

關于完璧歸趙的問題(一個門客的大概率博弈)1

蔺相如

宋 徐鈞

缶擊何分秦勝負,

璧還不是趙存亡。

最憐恃勇偏輕舉,

直挾君王冒虎狼。

曆史的迷人之處在于即便無法穿越,也可以還原不同叙述角度下的“真相”。例如家喻戶曉的完璧歸趙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蔺相如,趙國宦官總管缪賢的門客,而兩位配角則是曆史舞台上的主角。

秦昭襄王,秦惠王之子,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間,統治時間超過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總和,也超過了後面的孝文王、莊襄王的總和。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賈誼《過秦論》)……将秦孝公的“初心與使命”發揚光大的就是秦昭王。曆史學家翦伯贊說,昭王末年,“秦對六國的鬥争已取得決定性勝利”。

趙惠文王,亦稱趙文王,趙武靈王次子。對内整頓稅收,使得“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軍事上不斷攻取齊魏兩國土地,時人稱趙國“嘗抑強齊四十餘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戰國策·趙策三》)。趙國在趙惠文王期間為秦國兼并戰争中的唯一能與之抗衡的國家。但趙惠文王最為人知的故事還是縱容公子和手下囚禁老爹趙武靈王于沙丘,将其活活餓死。

由此可見,秦王趙王都是曆史選擇的雄才大略的人物,玩物喪志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和氏璧。

就在完璧歸趙的五年前,也就是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冬季,十月,秦昭襄王自稱西帝,派使者建議齊湣王立為東帝,想約定兩國共同進攻趙國。齊王聽從謀士之策,自去帝号,并發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地。

秦昭襄王被迫恢複稱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是秦昭襄王星辰大海帝業征途中的一次挫敗。

五年之後的秦昭王向趙王提出以十五座城來換趙國收藏的具有天命神授意味的“和氏璧”——可以理解為稱帝失敗後的又一次“問鼎” 式的試探——更像是對亦敵亦友的趙王的撩撥戲谑。為什麼這樣說呢?

就在前一年,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84年),敵對的趙國又成了盟國,在燕國上将軍樂毅的統帥下,趙國、秦國、韓國、魏國、燕國五國軍,大舉攻打齊國,攻占了齊國的七十幾座城。合縱連橫,因勢利導,今日協約國,明天同盟國,翻臉如翻書。但至少在這個時段,“秦趙友好”應該是兩國外交的主旋律。一寸山河一寸血,秦王以十五城換和氏璧,這種交易前所未聞,和氏璧一時在國際輿論上大放異彩。在趙王眼裡,秦王作為發起人,唐突蠻橫,像是找茬,但秦王則可以對外表示,這是朋友之間不揣冒昧的“不見外”。

在秦王趙王兩位亂世枭雄以國家綜合實力為底氣的外交較量中,與其區别受害者或者受霸淩者,不如說撩撥者與被撩撥者更中立和客觀。

我們回到故事開始。秦王要求以十五城換和氏璧,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要不要答應。要想答應,怕上秦國的當,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議論了半天,還不能決定該怎麼辦。

趙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來,要他出個主意。

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

注意!關鍵詞來了——“不答應不行。”蔺相如在這最為關鍵的時刻,隐秘設下了一個邏輯陷阱,蒙蔽了趙王以及廷臣們,将原本可能自然閉合的機遇門縫撬開,并擴展為一個輝煌燦爛的英雄舞台。

秦強趙弱不假,但還沒有強大到碾壓趙國,活埋了趙國40餘萬降卒的長平之戰尚在23年之後。另外,七雄并起之時,秦不過是邊遠戎狄,即便身上流着狼血也還是小狼崽,它的強大也是由弱小發展而來的。

趙惠文王說:“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不給城,怎麼辦呢?”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甯許以負秦曲。”

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是夠高的了。要是趙國不答應,錯在趙國。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在秦國。甯可答應,叫秦國擔這個錯兒。”

要麼有璧,要麼就陷秦于不義,讓天下人看清秦王貪暴的嘴臉失道寡助,而趙則占據道德優勢——似乎秦王和趙王都有道德潔癖似的。總之,橫豎都不吃虧。

可以說蔺相如挖了一個坑,他強化了趙王的邏輯誤區,并進一步誤導。可惜滿殿文武都裝聾作啞,或是真的糊塗,賺一個“曲在秦”根本無需大費周章,隻要找一個借口搪塞一下即可。所謂交換,即自由自願,如果趙不同意這筆交易,趙并沒有過錯,僅僅因為不同意交換,秦就大兵壓境,這才是理屈。

明朝王世貞在《完璧歸趙》一文中就說,秦國想要得到玉璧,趙國不給,雙方都沒有什麼是非曲直可言。趙國送去玉璧而秦國不給城,其曲在秦。秦國給城而趙國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趙。要想使秦國理屈,則不如放棄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則不如不給。

以璧換十五城,有沒有成交可能?沒有可能,蔺相如心知肚明。在秦殿之上蔺相如怒斥,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其實,這個道理完全可以在出使之前說給趙王聽。

既然早已判斷秦王不講信義,過去不講現在更不會講,交換十五城隻能是空想,那麼保住和氏璧,且不理曲的最好選項就是以不變應萬變——蔺相如心如明鏡,揣在兜裡而不是和盤托出,就是為了争取自己一個脫穎而出的機會。追究起來,蔺相如犯了欺君之罪。

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了鹹陽。秦昭襄王接過璧,挺高興,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大臣們都向秦昭襄王慶賀。

但蔺相如似乎是依照早已成型的劇本,急不可耐地剝奪了秦王的喜悅。

他佯稱玉璧有點小毛病,要指給大王看。秦昭襄王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使者到趙國來,說是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并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裡。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甯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

說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對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王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别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秦王的内心一定是崩潰的。這可是标價十五城的寶貝,本王炫耀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啊。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并且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蔺相如看。

蔺相如一個假動作,看似機智,又何嘗不是自以為是?有種你就砸!看你如何向趙王交代?對蔺相如來說,玉石俱焚,則辜負了對于趙王完璧歸趙的承諾。對秦王來說,如果他真的想要這塊璧,根本就不會給蔺相如表演的機會。

蔺相如痛斥了秦王的祖宗八代。秦王如果稍欠涵養不會笑破肚皮吧?不錯,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沒有講過信義,趙國又何曾不是這樣?站在并不存在的道德高度上譴責秦國,看似大義凜然,慷慨激昂,實際上隻是頗有舞台效果的情緒泡沫而已。

痛快淋漓之後,蔺相如提出了一系列的有關交易流程的要求,秦王一一照做,卻依舊被蔺相如“放了鴿子”——蔺相如如同耍猴一樣一而再,再而三地耍弄秦王,而秦王呢,大喜、辭謝,故請,相視而嘻——有尴尬,有無奈,有懊喪,但“發乎情,止乎禮”,始終不失大國君王的風雲氣度。

蔺相如完璧歸趙,以籍籍無名的門客,登堂入室,成為趙王的大紅人。人生至關重要的驚險一躍,在于成功把握了稍縱即逝的機遇,實施了一場大概率博弈。

蔺相如在國際舞台脫穎而出大放異彩,而代價呢?從頭到尾,蔺相如刺激、挑釁和譴責秦王,所有動作,都是固有預判下的帶有神經質性質的過度防範以緻冒犯,這就将出使的本意——和平,置于非常危險的境地。

王世貞說,“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萬衆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假如秦王怒斬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萬大軍逼臨邯鄲,責問璧的去向以及趙國的失信,一次獲勝可使相如滅族,第二次獲勝玉璧終究還得屬于秦國。

即便秦王的狼子野心天下昭昭,但也低三下四獻地圖、齋戒,獲得了“程序正義”,而蔺相如的指控則并未落到實處,蔺相如的說詞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大家心知肚明”;而秦王的申訴可能更簡單——“證據呢?!”

如果那個時候有類似海牙國際那樣的國際仲裁法庭,秦趙雙方都延請陣容龐大的律師團。那麼,蔺相如勝訴的機會顯然不大。

一千多年後的司馬光看得清楚:“相如抗節不撓,視死如歸,卒欺秦王而歸璧于趙。”一個“欺”字用得精準,“欺秦王”——像是蒼蠅叮了老虎的鼻子,但老虎并不計較。

和氏璧是法統的象征帝王的玩物,卻是蔺相如的吉祥物。王世貞說:“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勁渑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隻能說,天助蔺相如,大概率博弈,赢了。

蔺相如一戰成名,一步登天之後,在以國家為籌碼的個人冒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為典型的就是渑池會。宋朝徐鈞《蔺相如》 :“缶擊何分秦勝負,璧還不是趙存亡。最憐恃勇偏輕舉,直挾君王冒虎狼。”

錢謙益:“危計難成五步間,置君虎口幸全還。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勸懷王會武關。”

《完璧歸趙》的故事源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依稀記得當年老師說的中心思想:歌頌了蔺相如的英勇、機智和不惜以生命維護祖國尊嚴的愛國精神,揭露了秦王的貪婪、鄙陋、恃強淩弱的霸道行徑。

偉大與經典是作品與時間發生化合反應的神奇之物。不同時代不同的讀者依照不同的價值與審美标準,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欣賞、解讀,乃至“歪讀”,都可能發掘出遼闊深邃的意味,或是趣味——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吧。 淩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