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奧爾良。
一個大胖子,站在一家餐廳門口,胡子拉碴,一臉衰樣。
他剛踏進餐廳,就被服務員趕了出來。
服務員說:對不起,流浪漢不能進來!
胖子想問候服務員母親,但他控制住了,跑去搞了一套像模像樣的西裝...
二十分鐘後,胖子回到餐廳,他的待遇發生了180度的變化,他的餐桌上出現了:蛋黃醬鮮蝦、海鮮秋葵濃湯、伊芳蟹肉燴...
胖子大呼:奇迹啊!
奇迹嗎?
不,這不是奇迹,因為,服務員終于認出了他的身份...
這個胖子,是聞名全球的餐飲大亨,曾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最有影響力的人”,他就是:大衛·張。
最近,他攜手Netflix拍了一部紀錄片,裡邊的美食,一點不美,都是平常的東西:披薩、小龍蝦、炸雞、燒烤、北京烤鴨、驢肉火燒...
但卻拍出了不一樣的味道:《美食不美》
壹 ǀ 意大利人民的堅持
披薩,原産地是意大利,但當它跳出意大利時,一切變得不可控。
特别在中國,當你去吃一份披薩時,餅面上一定布滿了鮮蝦、牛油果、牛肉、香腸...
再本土一點,還有臘肉、麻婆豆腐、北京烤鴨...
在意大利人看來,配得上“披薩”二字的,隻能是:意式披薩。
所謂意式披薩,就是在面餅上隻有番茄醬和奶酪,最多再添加一種食材,就不能再多了...
為此,意大利還成立了一個協會:正統拿坡裡披薩協會。
建立此協會,目的隻有一個:從源頭上,保證披薩的純潔性、先進性、戰鬥性。
不僅如此,該協會還編寫了一本指南:《正統拿坡裡制作規範》。
以及,一套披薩鑒賞方法:一看,二聞,三品嘗。
一看:撕碎餅邊,看看有沒有齒狀結構。
二聞:餅邊應該是面包香,而非酵母味。
三品嘗:一口咬下去,面餅在口中融化。
該協會主席說:對我們而言,拿坡裡披薩是一種生活哲學。
是的,就算是一塊披薩,也能吃出了哲學深度...
貳 ǀ 小龍蝦的魔力
小龍蝦,是中國食客的寵兒。
據統計,2016年,中國人吃了近88萬噸小龍蝦...
小龍蝦有多銷魂?
一位優雅端莊的女士,可以變得野性畢露:扯頭、剝殼、吃肉、吸湯汁,整套動作一氣呵成。
小龍蝦甚至讓她想起了自己的母親。
她說:還好我媽過世得早,不然她看到我吃蝦的樣子,非打死我不可!
但很多中國人并不知道,小龍蝦是從美國移民到日本,再經由日本轉運中國...
所以,在美國新奧爾良的法語區(此處多生活有法國後裔),也有小龍蝦身影。
這裡的小龍蝦分兩種:法裔小龍蝦;越南籍法裔小龍蝦。
兩者的區别是:前者是本地人,用古法制作,不添加任何食譜之外的佐料;後者是越南人移民到這裡,帶來的改良版小龍蝦。
但大多數本地人表示:我們絕不會接受越南籍法裔小龍蝦!
當地主營小龍蝦的餐廳,也表示:小龍蝦不該被改變,應該保持它原有的樣子。
美國人民很幸運,畢竟隻有兩種口味的小龍蝦,如果像中國這麼多口味,估計還得爆發一次内戰...
叁 ǀ 餃子
紐約,曼哈頓。
這裡正上演着一場辯論:吃東西時,你選臍餃意面,還是亞洲餃子?
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辯論,因為答案很明确:當然是亞洲餃子。
撇開身份認同不談,讓我們來看看意大利的臍餃。
主持人大衛·張,給了一個中肯評價:這不就是中國小馄饨嗎?
為了印證亞洲餃子的美味,大衛·張和Netflix團隊跑到了上海鼎泰豐...
在他們眼中,小籠包也算亞洲餃子的一種
這是一種很奇特的感覺,你看到一群亞裔美國人,講着流利的英文,唯獨說“小籠包”時,發音像極了普通話...
中國的小籠包,在包餡時,會放入凝固的方塊狀“膠汁”,在蒸的過程中,膠汁融化成湯,一口下去,湯汁四濺。
大衛·張說:這是最美妙的體驗。
但大衛·張并不滿足,因為他覺得,鼎泰豐雖美味,但看不到食物本身的靈魂。
所以,他們去了河北,尋找中國正宗的餃子。
一位河北大媽,接待了他們。
雖然是臨時找上門,但大媽做餃子依然講究:面自己和,皮自己擀,餡兒是白菜豬肉餡兒,大白菜得切尖兒,切根出湯,影響口感...
這頓餃子很奢侈,不是因為食材,而是因為做餃子要用掉很多水,大媽這裡,隻供給半天的水。
大衛·張說:她們沒有煤氣和自來水,我這才了解到,她們要做點什麼,有多艱難,我真的很榮幸來到這裡。
吃餃子時,大衛·張問大媽:你厭倦包餃子,吃餃子了嗎?
大媽樂呵呵地說:不厭。
這部《美食不美》于去年2月在Netflix上線,共8集,現已全部更完,豆瓣8.8分。
網友評論:看得好餓,文化和美食真的讓人很感動,那個河北奶奶,讓我想起我姥姥。
紀錄片的主持人大衛·張,是一個頗具戲劇性的美籍韓國人。
在成為全球聞名的餐飲大亨之前,大衛·張是個十足的倒黴鬼,跑到日本學拉面,回美國開了一家面館,卻門可羅雀,瀕臨破産。
走投無路之下,他在菜單中,加了一道中國民間的食物:豬肉刈(yì )包。
刈包:發源自福州,是臘月祭神時的必備食品
豬肉刈包一經推出,大衛·張的餐廳立馬排起長隊,不出幾年,他的餐廳不斷擴展,甚至延伸到加拿大,澳大利亞。
一時間,他從一個潦倒,瀕臨破産的小老闆,一躍成為全球聞名的餐廳創始人。
大衛·張一定想不到,這個來自中國的小吃,居然能把他推上金字塔頂端。
有趣的是,《美食不美》并不過多聚焦美食,也不訴說故事,它隻通過一個個食客,告訴觀衆:吃東西,是很私人的事情,包含着一個人的習慣,情感,回憶。
有個外國人,在北京,吃鹹辣鴨頭,必須裹上一層糖葫蘆的糖漿...
有個廚師,每天刷完牙,嘴裡要含着一塊巧克力,才能安然入睡...
有個上海人,實名diss鼎泰豐,因為他認為鼎泰豐的湯包裡沒有牛肉,失敗...
烏鴉有個小夥伴,來自貴州。
他有一道摯愛的貴州美食:牛癟火鍋。
所謂牛癟,就是将牛胃裡還未消化的食物,取出過淨,然後入湯。
所以,取牛癟是技術活,早了,還沒消化幹淨,晚了,消化過頭就成了...
第一次聽說時,辦公室聞之大驚:你們那裡吃屎啊?
小夥伴怒而拍桌:别胡說,那是胃液,入湯做成火鍋,味道可香了!
無論别人怎麼diss這道菜,無論走到哪裡,吃到什麼,他總忘不了這鍋讓我們聞風喪膽的牛癟火鍋...
其實,這就是個充滿變化的時代。
今天,一家公司還前途明朗,明天,就宣布破産;今天,微信是這個版本,明天,微信又變成另一個版本;今天你還是公司的職員,明天,你就被炒鱿魚。
更糟心的是,在老家,你的菜是香辣口味,出了家門,就變成鮮甜口味。
正如前幾天羅振宇先生演講時所說的那句“正确的廢話”:以前,變化可能隻是生活的一部分;現在,變化可能成了生活本身。
可是,在這瞬息萬變中,當我們的大腦和身體都已經适應這樣的“善變”時,我們的味蕾,卻依舊頑固的堅守着“兒時的味道”...
在《美食不美》中,你就能看到各種各樣的頑固:意大利人對披薩的偏執,新奧爾良人對法裔小龍蝦的堅持,河北大媽對餃子的忠心耿耿...
紀錄片中,有個上海人說:兒時熟悉的味道很重要,它會伴你終生。
或許,對兒時味道的迷戀,是在這個速變巨變的時代中,我們最後的堅持,而這份堅持,給了我們安全感、穩定感、認同感和身份認同...
這就好比,每年春節,回到重慶,在回家的出租車上,我總會打開車窗,窗外這座正在大拆大建的城市,如此陌生,隻有當滿街火鍋味飄來的時候,我才發現:到家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