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作家來說,寫作沒有回憶來的那麼溫暖與憂傷,隻有自己的回憶才能賦予其生命。
作家閻連科回憶自己的過去經常去西安遠見郊的玉米地,朝着曠荒無人的虛地區去,落日在前面,我身邊隻有野草,如此寂靜,于是就寫下了這本《年月日》。
《年月日》沒有華麗的語言,隻有普通的言語,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人心的爾虞我詐,隻有最普通的生活情懷。
《年月日》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人一狗一年苗。
閻連科用不起眼的故事,完成一次自我的救贖。
01一人一狗一苗
《年月日》發生在一場大旱之後,村裡的人早就計劃逃出去了,本來先爺也想着逃出去,但是最後選擇留下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自家的一顆玉蜀黍苗。
0就這樣先爺就留在了玉米地裡,身邊還有一隻盲狗。
因此一人一狗一株蜀黍苗的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在先爺的世界裡隻有兩件事,第一:活着,第二:守着玉蜀黍。
為了生存,先爺吃光了自家的糧食,實在沒轍就挨家挨戶去偷糧食,但是都沒有找到吃飯的。
于是先爺想到了自家種在地裡的種子,但是等種子吃完後,卻不曾一群老鼠也來先找吃的,不曾想老鼠成為了先爺和盲狗的美餐。
因為那幹旱,村裡的井也都幹枯了,先爺想老鼠善于挖洞,說不定能找到水源,殊不知碰到上了狼群。
就這樣人與狼的較量就此上演,别看先爺已經72歲,他的鬥志昂揚,最後成功打退狼群。
因為持續的幹旱,對于時間的概念已經出現了模糊,在先爺這已經分不清什麼是年,什麼是月,什麼是日,隻有白天,黑夜,日出與日落。
時間的流逝,帶走了先爺,但帶不走玉蜀黍
等玉蜀黍成熟了,人們卻回來了,還有玉蜀黍的種子。
02翹首以盼最初的開始
我們何曾不想在自己的家長幸福的生活下去,在荒蕪的土地上,種出一顆玉蜀黍穗。
先爺相信在幹旱之後,雨水來臨時,家長鄉的人們一定會回到自己的家園,所以這就是先爺留下來的原因,就去如結局那樣,先爺的美夢成真,旱季過去,人們都回來了,但先爺走了。
就像小說的名字《年月日》,實際上故事裡沒有年月日,隻有大旱,隻留下一人一狗一苗。
有人認為那是結束,但是對于先爺那是活下去的一樣,先爺的最後的死亡,玉蜀黍穗的開始,就如同時間的開始。
03黑暗永遠戰勝不了光明
書中提到先爺與狼群的苦戰,不免想到我們的背包族挑戰自我的極限,在未知的森林裡,你不知道會碰到什麼困難,有兇猛的野獸,隻有戰勝自己才能看到曙光。
我們孤身在一座的小島上,剛開始我們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但是随着時間流逝,好奇變成了恐懼,
希望能早日離開這座孤島。在等待救援的同時,還要生存下去,隻能靠自己救贖。就如同書中先爺對着太陽發洩,看你能把我咋樣?看你能把我咋樣?
先爺的叫罵,并不是因為寂寞,而是對大旱的反抗,而是對自己的一種呐喊。
先爺的生命也慢慢走向死亡,他卻把玉蜀黍的生機留給了新世界,認為外面的人都會回來,這是生與死的較量,先爺的世界裡已經沒有年月日,回到了生命的盡頭。
看到最後先爺已經去世,有人認為是悲劇,但我感覺這并不是悲劇,而是生命的開始。
先爺的去世,代表着新的生命的開始,大旱可以讓一個村的莊家顆粒無收,但不能摧毀人的意志。
我們生活在物産豐富的江南,但是對于幹旱無從了解,很難想象幹旱的那種吃不上飯的那種心情,但是在世界的另一頭,人們在經曆着,我們隻會從别人的口中幹旱所帶來的假想,到等自己經曆了,也就另一種假象,原來它是真實存在的。
閻連科用簡單的人物,呈現出幹旱所帶來的情景,通過一人一狗一苗,隻要有希望,幹旱就會結束,雨露就會來臨。
寫在最後
閻連科的《年月日》觸動了我們對生活最深切的渴望,人類與動物的最終生存在與自然的協調配合,這需要尊重和愛護。我們知道這一點,尤其在瘟疫猖獗之際,我們感覺更為強烈。你會發現很少有人像閻連科那樣描繪這一點。
這部小說的作者大膽的叙事,内在的獨白,以及人類反抗命運的經典手法,完全超越了民族志的傳統。
就如閻連科說的那樣,“如果人類的祭日到來了,世界上隻還有一個人和一粒種子會是什麼樣?”
災難是暫時的,終會在黑暗中再次看到靈至神視的束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