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悅讀:抑郁症患者自救指南
在當今社會,無論是抑郁症還是躁郁症的患者,大家都已經不再看作神經病一般的洪水猛獸那樣避之不及了。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抑郁症都被塑造成一些敏感易碎另觀衆心疼的角色。事實上,文藝歸文藝、浪漫歸浪漫,而現實歸現實。在現實生活中,也的确有一些抑郁症患者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受到重視而病情變嚴重引起的極端事件。今天想聊的這本書,就是一名曾經得過抑郁症的作者寫的自救指南書,書名叫做《不抓狂人生指南》。
書的作者叫艾米麗·雷諾茲(Emily Reynolds),英國作家、廣播員。專業方向是心理健康、技術、科學和女權主義,是VICE和Wired等多家媒體的撰稿人。她在二十出頭的時候确診了雙向情感障礙(躁郁症),從那以後一直緻力于提高全民對精神病問題的意識,以及支持那些有精神問題的年輕人。她還是二零一六年“女性發聲獎”(Words By Woman Awards)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作者談到寫這本書的目的時說:“哪怕我能使一顆心免于破碎,我這一生就沒有白活”。
艾米麗·雷諾茲在二十出頭時被确診為雙向情感障礙(躁郁症)。在英國,約四分之一人口都有某種類型的心理健康問題。自從确診以來,艾米麗就希望找到最好的方式和自己的疾病相處。她在這本書裡對精神疾病進行了坦誠的探讨,打算把自己學到的有用知識都傳授給有類似經曆的讀者。艾米麗希望能做個陪伴者,讓人覺得這段旅程不那麼孤獨、不那麼令人生氣,也不那麼令人煩悶或厭惡。在這本書裡,作者艾米麗詳細講述了自己從确診抑郁症,到與其作鬥争,到尋求幫助,最終成功治愈的經曆,以及這期間感受到的各種壓力和困難,并提出了解決的建議。無論是讀者自己還是租着在幫助他人度過精神狀況不佳的時期,這本書都可以告訴你,能夠做哪些事情來緩解自己的壓力。
除了作者在正文裡的内容,我認為,這本書還有一大看點,就是譯者的自序。對中國的讀者來說,也許這篇序中的内容更切合大家的實際生活。這本書的翻譯叫何雨珈,85後生人,自由譯者,文字與影像的狂熱追随者,野生生活藝術家,譯有《當呼吸化為空氣》《權力之路》《紙牌屋》《再會,老北京》《東北遊記》等書。在序言的開頭,她講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好朋友的故事:“我們十七歲時有緣做了同學,從那時候開始,她就是我生命中最燦爛、耀眼的存在。她是全校第一,文理皆優;看的書多,還會畫畫。在我們這個女孩子普遍嬌小的省份,她長了一米七二的修長身材,而且氣質拔群。高中畢業的時候,我們都考去了北京。她進了全國最好的大學,讀了最好的專業。在大學的“人精”堆裡,她繼續出類拔萃,考第一,搞社團,在網絡上發起的各種大學生活動一呼百應,拿下很牛的實習,往閃閃發光的未來馬不停蹄。我們繼續保持着少女時代的友誼,我跟别人說起她,一定都會有一句話:她是我的好朋友,一個奇女子。已經記不清具體某月某日了,她突然來找我,說她抑郁了。彼時,我正在車禍受傷後的康複期,是外人看來倒了大黴,自己反而樂在其中的狀态。她一臉迷茫地對輪椅上的我說,每天都不想起床,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總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中。從好朋友的立場,我認真聽她傾訴,給她鼓勵,總是給她灌正能量的雞湯,說些“振作精神就會好起來”的話。然而,我内心深處不免犯嘀咕,真的嗎,P大研究生呢,第一名呢,風生水起呢,前途無量呢,真的需要我這麼個前途未蔔的“殘疾人”來安慰?有啥不滿意的呢?想不通呢。後來,她接受治療,服藥,有了好轉。去遊學,擺脫了普世價值對她的種種期望和要求,做了想做的事情,更是變成如風一樣自由的女子。隻是,身在異國他鄉,她偶爾還是會給我發微信,說情緒又開始低落,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也在逐漸長大與成熟,讀了一些關于精神病的書,看了一些相關資料,明白這病是潛藏在身體裡的魔鬼,精神上與生理上都無法控制。于是,我停止給她灌雞湯,隻是做了遠隔重洋的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傾聽和回應,并且表示理解,告訴她這不是她的錯。有一天,她給我發小岚,你是我的力量。正值我在翻譯《不抓狂人生指南》,因為這本書也才開始真正地對抑郁症有所了解,因此看到這句話,我鼻子一酸,眼淚差點兒滾落下來。”第二個故事,是譯者自己的故事:“初中的時候,十三四歲。整天讀婉約派的詩詞,做些強說愁的文章。也不知道怎麼的,有段時間,學也照樣上着,突然腦子裡就生出一些萬念俱灰的感覺。拿着小刀就想往手上割,割了也覺得沒多麼痛,流出血來,竟然還覺得非常好看。當然沒有大張旗鼓地告訴每個人,同桌和周圍同學看到了,也是一種獵奇的眼光,有人還想學我的樣子,最終沒下得去手。大概持續了一個多月,不知是誰把這事捅到了班主任那裡。班主任把我叫到走廊的隐蔽處,掀起我的袖子,問我怎麼回事。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支支吾吾地說心情不好。班主任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要求回家寫檢讨,找家長。談話結束,沒有多的關心,沒有問我痛不痛。老師的莫名其妙,讓我覺得自己也真是荒唐可笑,趕緊回去寫了檢讨。寫完檢讨,我拼命壓抑了好一陣兒拿起小刀就想割手腕的沖動,甚至把小刀扔了,隻用轉筆刀削鉛筆。大概到學期快結束,投入忙碌的複習中(沒記錯的話那次期末考試成績差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股子沖動才算慢慢消失。這段往事,是我翻譯到《不抓狂人生指南》中“自殘”那部分的時候,突然想起來,原來自殘也是抑郁症的外在表現之一。回想那時具體的感覺已經很模糊,隻是捋起袖子看到因為割得特别使勁留下的兩道疤,想起那時候手足無措、找不到原因、心懷愧疚,又不知道怎麼向周圍人傾訴的女孩,那種痛苦竟然清晰地歸來了,甚至比記憶中的那時更像一種折磨。最基本的,沒能找到值得信任的人去傾訴。同時也感到極大的慶幸,和這心魔過招,最終還是我赢了,委實幸運。我所感受到的痛苦,可以解釋為什麼偶爾聽到劉若英唱的一首寫給十五歲自己的歌,淚點還算高的我,會沒由來地湧出淚水。初讀《不抓狂人生指南》這本書,覺得語言很跳脫,也很俏皮,畢竟是年輕人寫的東西。我也盡量讓譯文往靈動、前衛上去靠。而在我翻譯完之後,凝視着最後一頁的作者簡介,那個有着柔順長發和明亮雙眼,怎麼看也該是柔弱、單純的姑娘,我心裡卻生出一種沉重的敬佩。其實,從這一本薄薄的小書中,很難真正明白艾米麗經曆過什麼吧。十幾歲短暫遭遇自殘沖動的我,已經那麼迷茫、那麼痛苦,而她從本該最美好的青春時光一直到成年以後,甚至到現在,都在飽受躁郁症的折磨,情緒經曆上天入地的大起大落,一時冰窖,一時火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經曆這樣的折磨,恐怕早已經是個一無是處的“廢柴”了。艾米麗卻沒有。她仿佛是在一片布滿帶刺仙人掌的荒漠之中,硬是用雙手開出了一片綠洲,能拯救快要渴死的自己,也能幫助後來的跋涉者。她真誠地剖析自己,給出很多相當實用的解決辦法。這些解決辦法當然适用于精神疾病。如果你隻是單純的心情不好或遭遇心理困境,不妨也試一試。”的确,抑郁症不是不自律,也不是過于敏感,而是這一種疾病。誰都會有度過精神不佳的時期。在忍受極大精神折磨的情況下,自我毀滅需要很大的勇氣,而為了生活中那些微小、細碎而美好的事情活下來,可能需要更為強大的意志力和對這人世間悲涼卻盛大的愛吧。這個世界也許有時候不太美好,但請你繼續愛它,愛自己。生而為人,不必抱歉,要好好的。生病了,就去找專業人士幫忙,這才是正确示範。
總之,這是一本頗具黑色幽默、入情入理又極有幫助的書,十分隐私,也極其真實。這還是寫給互聯網一代讀者的書,這代人在精神疾病方面有越來越多的共性,這本書也許會成為這些動不動就把EMO、郁悶這類詞彙挂在嘴邊的新一代人的精神伴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