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農村年輕人結婚,一般都會選擇西式婚禮,新娘子也穿婚紗、拍婚紗照,到城裡找個飯店辦典禮,傳統的結婚習俗也在漸漸消失。今天和大家一起盤點一下農村婚禮習俗那些老禮兒。
一、說媒
過去在農村,找媒人提親是比不可少的,不論你是前後屋從小一起長大的,還是外屯子來說媒的,都必須要找媒人,農村的媒人一般是婦女居多,跟電視劇《鄉村愛情》裡的謝大腳似的。也有男媒人,媒人必須有一張巧嘴,能說會道,盡量把事說合成。這裡有個說法“父母之命媒說之言”, 也有明媒正娶的思想。這就是過去人口流動不大,互相接觸的機會比較少,不像現在不見面都可以“網戀”。找媒人也有擔保的成分,過去講究門當戶對,農村小夥誰家條件好,小姑娘誰長的漂亮,這是被媒人經常提親的對象。最多的一般是大隊書記和村長家孩子,結婚比較排場,提親的也比較多。
現在找媒人的比較少了,很多孩子外出打工,自己談好了,領回家一見父母,同意基本上就行了。
二、合八字
媒人提親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親,不管是誰先相中的誰。女方家裡同意後,雙方互換生辰八字,根據雙方出生生日時辰和屬相推算,找個“明白人”看看,是否相生相克,如果不合的,可以找人“破一破”,都是希望婚後生活一帆風順,大吉大利。
三、彩禮與嫁妝
彩禮是男方準備的,嫁妝是女方準備的。彩禮有錢有物,有提前過“小禮兒”的,就是定親,男女雙方都覺得行了,就在一起商量商量啥時候辦酒席娶親了,這一天就會過一部分禮,類似于“定金”。以前彩禮大家印象比較深刻有年代感的就是“三大件”:70年代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80年代是冰箱、電視機、洗衣機;90年代是空調、音響、錄像機;到現在變成了房子、車子、票子。很多農村人結婚,也需要在城裡有房子,因為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經商了,很少有再回到村裡種地生活的了。
除此之外,女方的嫁妝還要準備“兩鋪兩蓋”,新棉被,大紅大綠的緞子面,裡面一定塞滿厚厚的棉花。親戚們贈送的暖壺、盆、電飯煲等新鮮時髦的都會當做陪嫁的嫁妝。一般家庭,男方準備家具、床具及床上用品,女方的嫁妝有卧具及日常用品,凡是女方勞動需要的家電用具及家庭娛樂用具全由女方陪送。男方得準備煙酒糖茶和飯等等,禮金就根據雙方協商好的,各地一般有各地的标準。
四、備婚
男方得布置新房,刷房子,買拉花、氣球,剪喜字,找人寫對聯等等,準新郎和準新娘還要去買衣服。過去農村結婚一般選擇冬天貓冬的時候,一個是大家都有空,正好歇着有時間。再一個農村辦了席,剩菜能放的住。買衣服也都趕時髦,城裡流行大衣,就買呢子大衣,流行穿貂,條件好的都會結婚買貂兒。包括“三金”,戒指、耳環、手镯,這個都是要提前買的。
五、送親與迎親
送親也叫娶親
新娘子要有兩個好的姐妹送,類似于今天的伴娘,這兩個好朋友稱為“送親客(qie)”,同時新娘子的娘家人,除了父母,得由叔叔或者大爺,家裡地位比較高的,能代替父母的長輩送親,哥哥嫂嫂或兄弟姐妹也将一同前往男方家中參加婚禮(有些地方情況則不能參加)。這些人根據任務分工,誰拿啥都是有講究的,把新娘子和嫁妝送到男方。
在婚禮完成後,“送親客(qie)”,需要給女方回禮,各地習俗也不一樣,就是不能讓送親的空手回去。宴席結束後,送親的賓客在迎親的陪同下,來到男家堂屋向男家男女主人辭行,請多關照、指教新娘,說些客套話,并定下“回門”的日子,最後來到洞房再對新娘囑咐幾句:迎親客伴送親客走出村頭,并将男家準備的禮物交給他們。送親客牽馬步行一段路後,再上馬前行。
清晨起來,就要把庭院打掃幹淨,粉刷一新的洞房冉擦洗一遍,連彩紙糊好的地方也要撣撣灰塵,窗子貼上紅紙剪好的窗花,牆上貼好“百子畫”或者金童玉女大娃娃的畫。嫁妝到來後,由男家指揮,将箱櫃桌椅安放在預定位置,然後,由娘家送親的女性和男家不忌諱屬相的“全和人”,即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子女、丈夫健在的女性來布置洞房,實際是鋪炕。壓箱、鋪好炕,疊好被,在褥子下面放上紅棗、花生、栗子等,寓意“早生子”和“花花着生”,或者讓小男孩在炕上打滾兒,也有坐床一說,以求早生貴子。
去女方家迎親,有迎親隊伍,有條件的有鼓樂手跟着,紮着彩轎的,“三吹三打”,還要帶着“離娘肉”,在一塊肉中間割一道口子,但不通到兩頭,到女家後由女家分割開來,一塊用于吉日早飯包餃子供“上頭”和招待賓客用。女家早飯後,開始給新娘“上頭”,也就是把把姑娘頭換成發髻,然後更衣,換上新婚古服。所有這一些,都由父母、子女、夫婦雙全的女傧相幫助完成。但女傧相絕對不能由新娘的姨、嫂擔任,即使條件再好也不行。俗話說:“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着腚。”就是說姨、嫂若當傧相,日子将過得貧窮不順利。新娘更好衣後,将—塊方形、四角各綴兩枚銅錢的紅彩,俗稱蓋頭,遮住新娘的頭、頸、臉部。後面新郎進屋還有一套習俗,包括一直到新娘子上花轎。
六、成親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父母,然後夫妻對拜。(現在很少見了),拜完天地,新郎揭去新娘褡頭布。随之擺席,大家開始吃席。席上,新郎、新娘要按親近、輩份等一定次序,逐個向每位在座賓客雙雙敬酒。這裡面也有很多講究和說辭。
七、鬧洞房
鬧洞房不但喜家高興,鬧洞房的親朋好友,也樂得借機喧騰一番,使出各類新招數,讓新郎新娘哭笑不得。通常在婚禮的晚上進行,不過在很多地方,自己的長輩親人是不能參與鬧洞房的。
八、散客酒與回門酒
婚期第二天,又叫散客酒,親朋好友吃完早飯就各自回家,新郎、新娘就送些禮物給“紅娘”,叫謝媒人。然後男方婆婆就翻新娘嫁妝箱櫃的四個角,若女方母親将箱櫃四個角放了錢,男方婆婆也要成倍再添上些錢,女方母親還要在箱櫃的面上放些翻箱的禮錢。
回門也稱歸甯。婚禮之日以後,男家要擇日送新娘回門:俗話說:“待要走,逢六九:”所以一般選六或兒,新郎和新娘到女家回拜,行謝親禮。清末民初新郎新娘坐轎子,後來有的騎牲門。騎牲口時新郎步行,新娘中途不得落腳,回門往返的時間,有的在當天,有的住一至二天,而且各有各的理兒,回門回來以後,要将從娘家帶回的小吃食分送鄰舍親友,謂之“分包袱”,俗稱“分小餅”。受禮者不能讓包袱空着,要用錢、雞蛋或小麥來壓包袱。同時,新娘要向長輩贈送鞋帽、衣物,俗稱“散針線”,讓長輩品評自己巧拙,長輩要有回贈。此後,即按親戚走動,婚禮結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