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經典句型總結? 一 特殊句式,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高中語文文言文經典句型總結?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一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現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判斷。但在古漢語裡,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1)由“者”和“也”構成的判斷句。由此變形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 “……,……也”“……,……者也”“……者,……”“……者,……者也”幾種。這些句式,也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①廉頗者,趙之良将也。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③“陳勝者,陽城人也。”(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③梁父即楚将項燕。④此皆良實,志慮忠純。⑤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⑥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⑦汝是大家子。(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4)表因果關系的判斷句如: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②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無标識的判斷句如:①劉備,天下枭雄。②劉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裡這種現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常被省略。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1)省略主語①承前省。如:廉頗為趙将,(廉頗)伐齊,(廉頗)大破之。②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③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④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4)省略介詞賓語如:“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5)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6)介詞“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自)白帝,暮到江陵。”
3.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子順序而言的,常見的文言倒裝句式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1)賓語前置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譯為:“等到不相信他的時候”。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①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在古漢語裡,使用頻率高的疑問代詞為“何”字,其它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沛公安在?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無定代詞“莫”,這種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古之人不餘欺也。”“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③借助“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象古漢語中并不多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去我三十裡,惟命是聽。④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後面的名詞或名詞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後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後,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時賓語放在介詞前:如:王問:“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誰與歸?餘是以記之。一言以蔽之。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2)定語後置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定語一般要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緻。在文言文中,除了這種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之後,我們稱它“定語後置”。常見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格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這種格式中的“者”,相當于結構助詞“的”。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②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如: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馬說》)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轼《石鐘山記》)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3)介詞結構後置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後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代漢語習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翻譯的時候,就把它作了狀語,因此有人稱它作“介賓結構(狀語)後置”。①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1:“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例2:“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為“于南陽躬耕,于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南陽、于亂世”後置,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②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1:“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例2:“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後置,可譯為“用将尉的頭來祭祀”。例3:“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譯為“用文字來記述”。例4:“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是“以讨賊興複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讨賊興複之效”後置。(4)主謂倒裝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歎。如:①甚矣,汝之不惠。②渺渺兮予懷。
4.被動句
被動句,是指句子的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文言文中被動句的表達方式有兩大類型:一是從語義上表示被動;二是借助一些表示背誦的詞來表示被動。(1)從語義上表示被動即不用任何專門表示被動的詞語來表示被動,主語的被動性質隻能從意思上去理解。例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勸學》) 例2:“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報任安書》) 例3:“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2)借助某些詞來表示被動常見的用表示被動的詞來表示被動的句子有以下幾種:①用介詞“被”表示被動。例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例2:“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例3:“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者,貞也。”(韓非子《五蠹》)②用“見”“見……于……”(“于”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蔺相如列傳》) 例2:“先絕齊而後責地,則必見欺與張儀。”(《史記•楚世家》) 例3:“臣誠恐見欺與王而負趙。”(《廉頗蔺相如列傳》)③用介詞“于”“受……于……”表示被動。例1:“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餘。”(前一個“于”表示被動)(《師說》) 例2:“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例3:“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于人。”(《赤壁之戰》)④用“為”“為……所……”或“……為所……”表示被動。例1:“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例2:“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 例3:“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二
固定句式
1.表示疑問
(1)奈何(可譯為“怎麼辦、怎麼、為什麼”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劉邦說:“現在雖已出來了,但未向項王辭别,這可怎麼辦?”) ②奈何取之盡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為什麼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過,揮霍時卻象泥沙一樣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譯為“怎麼、怎麼樣、怎麼辦”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于國也》(憑自己隻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麼樣呢?) ②“求,爾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又問:“冉求,你怎麼樣呢?”) (3)何以……?(可譯為“根據什麼……?憑什麼……?為什麼?怎麼會?”等)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後》(有朝一日太後百年了,長安君在趙國憑什麼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為?《季氏将伐颛臾》 (為什麼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譯為“所……的是什麼?”等)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5)奈……何、若……何、如……何(可譯為“對……怎麼辦”“拿……怎麼樣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與……,與……孰。(可譯為“跟……比較,哪一個……”)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誰漂亮?) (7)何故(可譯為“什麼原因,為什麼,怎麼”。) ①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為什麼要保持美玉一樣的高潔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2.表示反問
(1)何……哉(也)?(可譯為“怎麼能……呢?”) ①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②何可勝道也哉?《遊褒禅山記》(怎麼能說得完呢!) (2)何……為?(可譯為“為什麼要……呢?“還要……幹什麼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現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們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魚肉,還要告辭什麼呢?) (3)何……之有?(兼表賓語前置,可譯為“有什麼……呢” “怎麼能……呢?”) ①勾踐曰:“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 《勾踐滅吳》(勾踐回答說:“能聽到大夫您的這番話,怎麼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譯為“怎麼能……呢?”) ①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季氏将伐颛臾》 (5)豈(其)……哉(乎,耶,邪)?(可譯為“哪裡……呢?難道……嗎?怎麼……呢”)①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伶官傳序》(啊!盛衰變化的規律,雖說是由天命決定,難道不也是與人事有關的嗎?) ②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鴻門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關中,您怎麼能輕易進關呢!) (6)安……哉(乎)?(可譯為“哪裡……呢?”“怎麼……呢?”) ①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陳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可是劉備剛剛打了敗仗,又怎麼能抵擋這個危難呢?) (7)不亦……乎(可譯為“不是……嗎”)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 ②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非……欤?(可譯為“……不是……嗎?”)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傳》 (9)甯……耶?(可譯為“哪裡……呢?”) ①當時雖觭夢幻想,甯知此為歸骨所耶?《祭妹文》(當時你即使做夢、幻想,也怎會知道這裡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10)顧……哉?(可譯為“難道……嗎?”) ①顧不如蜀彼之僧哉?《為學》 (11)獨……耶(乎、哉)?(可譯為“難道……嗎?”) ①相如雖驽,獨畏廉将軍嗎?《廉頗蔺相如列傳》②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難道僅是溺愛伶人才會造成禍患嗎?)
3.表設問
(1)何者、何則(可譯為“為什麼呢”)①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百仞高的山,載重的車能登上,為什麼呢?是因為山勢逐漸傾斜。)
4.表示感歎
(1)何其(可譯為“為什麼那麼”“怎麼這樣”“多麼”“怎麼那麼……啊”)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以至于剪斷頭發,對天發誓,眼淚沾濕了衣裳,又是多麼的衰敗啊!) (2)直……耳!(可譯為“隻不過……罷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梁惠王說:“不行。隻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②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莊暴見孟子》 (3)惟……耳!(可譯為隻是……罷了!) ①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期耳《譚嗣同》(我已無事可做,隻等待死期罷了!) (4)一何(可譯為 何等、多麼、為什麼……那麼……) ①吏呼一何怒!《石壕吏》(5)亦……哉(可譯為 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記》(而且在其墓門前豎立石碑,來表揚他們的所作所為。唉,這也真是隆重啊!(6)……何如哉?(可譯為 該是怎樣的呢?) 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報任安書》②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錄〉後序》
5.表示揣度
(1)無乃……乎? (可譯為“恐怕……吧?、隻怕……吧?”等) ①無乃爾是過與?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說:“冉求,這恐怕是你的過錯吧?)②今君王既栖于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現在大王您退守到會稽山之後,才來尋求有謀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2)得無......耶,得無……乎,(可譯為“大概......吧、恐怕......吧、該不是……吧?能......嗎?(兼表反問)”等) 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嶽陽樓記》(他們觀賞景物而觸發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②曰:“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3)其……欤?(兼表反問) ①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師說》(巫醫、音樂師和各種手工業者,是所謂上層人士所不與為伍的,現在他們的聰明智慧反而不如這些人,豈不是值得奇怪麼!)(4)……庶幾……欤?(可譯為……或許……吧?) ①吾王庶幾無疾病欤?(我們的國君大概沒有生病吧?)
6.表示選擇
(1)與其……孰若……?(可譯為與其……,不如……?) ①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後;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送李願歸盤谷序》(與其當面受到贊譽,不如背後不受**;與其肉體享受安樂,不如心中沒有憂慮。) (2)……欤(耶),……欤(耶)?(可譯為是……還是……呢?) ①先生在民間,審知故揚州閣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嶺記》 (3)其……其……也?(可譯為是……還是……呢?) ①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7.表陳述語氣
(1)無以、無從。(可譯為“沒有用來……的東西、辦法,沒有什麼用來,沒有辦法,不能”) ①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祝酒畢,說道:“大王與沛公飲酒,軍中沒什麼用來助興的,請允許臣作劍舞!)”(2)有以。(可譯為“有用來……的辦法,有條件,有辦法,有機會,能夠。”) ①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書博雞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氣憤,可是沒有什麼對付的方法。) (3)有所。(可譯為“有……的”(人、物、事),有什麼……;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辦法。) ①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如今臣是一個亡國的卑賤俘虜,極其卑微鄙陋,蒙受過分的提拔,恩寵優厚,哪敢徘徊觀望,有什麼非分之想。)②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人生各有些自己的興趣,我獨愛美習以為常。)(4)無所。(可譯為“沒有……的”(人、物、事)沒有什麼……;沒有什麼地方……,沒有什麼辦法,沒有條件……。) ①今入關,财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門宴》(現在進了關,财物沒有什麼取用,婦女沒有誰受寵幸,這說明他的志氣不小啊!)(6)比及(可譯為 “等到......的時候”) ①子路率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路趕忙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别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内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隻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