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張居正,身為一代名臣,在自己任首輔的十年内,盡心盡力。張居正上任之後費盡心思,把國家從混亂中拯救出來,甚至,出現了國富民安的景象。但是,張居正死後,僅僅一年之内,保守勢力複辟,萬曆變卦。最後,張居正被抄家,改革内容統統廢除。
自此,張居正的所有努力,最終毀于一旦。
張居正當時的權力相當之大,深得皇帝信任,但是,為什麼後來失敗了,而且,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呢?
張居正改革,就個人而言受益最大的當屬萬曆本人了。他即位時才十歲,全靠張居正和自己的母親來治理各種繁雜瑣事。隆慶帝去世之時,給後世留下了一個滿是問題的大明江山。萬幸的是,他給萬曆留下了一個能幹的首輔:張居正。而且,張居正也不負衆望把萬曆帶大,并擔起了幫他管理好江山的重任。此時的張居正,和當年白帝城托孤的諸葛亮處于同一種情形之下。
就這樣,張居正身為首輔,一邊處理下邊交上來的事務,一邊教萬曆皇帝念書。到了萬曆能自己親自上朝處理政事的時候,張居正盤算着回老家養老。結果,朱翊鈞卻挽留他,讓他繼續幹下去,并且,還表示:張居正這麼多年以來的工作深得自己的信任。皇帝這擺明了是要把人才用盡,但是,張居正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他覺得:自己和皇帝交情這麼深,皇帝肯定會看在舊情的份上放自己回家。可是,事實并非如此,古代帝王的本質,決定了他們用人的徹底性。皇權那絕對至上的性質,決定了皇帝從根本上不可能完全信任任何一個人。當上皇帝就成為了孤家寡人,以至于,所有人包括跟随皇帝多年的大臣、老師,甚至是父母,都不能完全獲得皇帝的信任。
所以,那些給皇帝“打工”的大臣們,就隻不過是從他們身上榨取剩餘價值罷了。當大明王朝從一個危機裡“解脫出來”,當朱翊鈞逐漸長大,改革越來越順利,張居正的“用處”也就逐漸消失了。封建制度下,這種現象十分常見,也是一種必然。并且,張居正作為王陽明心學的傳承人,個人理念與先前傳統的君臣觀念可能還不大相同。
恰好張居正又是萬曆皇帝的老師,所以,他當然是希望萬曆成為一個好皇帝,能造福天下。朱翊鈞小的時候,張居正教育他治理天下的大道理,要遵循的儒家學問:作為君王要以身作則,方能治理天下等等。總之,想要“治好”天下,就不能憑一人的主見專權,需要多人合理的決策,通過正确的規章制度,來實現天下大治的目的。
但是,不改變封建時期的社會制度,談“依法治國”就是天方夜譚,一切的規章制度,最終,都是來自于皇帝一人。當朱翊鈞長大之後,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朱翊鈞不再是當年那個聽話的小孩了,皇帝終究是皇帝,想做什麼沒人攔得住,頂多給世人留下一個壞評價。張居正縱使有着不錯的君主觀念,但最後,萬曆卻無力治國啊!
有句話說的好:領導用人,永遠隻會挑和自己意見一緻的人。這也正是為什麼世界上許多政治體制的更換,是通過革命而不是改革。因為,靠上層的選擇,下一屆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兼聽則明,僅僅是古代人的幻想。雖說張居正是一代功臣,頗有一番正面形象,為社稷江山做出了很多的貢獻。然而,這并不代表他沒有做過錯事,更不意味着他本人就沒有缺點。
曆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一身清廉,當年的海瑞,誰都敢怼,誰也不怕。當年,海瑞這麼幹的時候,張居正還沒有當政,他則鼎力支持海瑞打擊豪強。但是,當張居正位高權重之後卻沒有重用海瑞。張居正的确很會用人,可惜他認準的單單是能幹的技術人才,并且,張居正身邊的兩個副手張四維、申時行,後來,都成了兩個敗壞政治的家夥。
明朝中葉,有這麼一個人物:王陽明。王陽明當過官,領導過軍隊,經曆過苦難的邊境生活。這種種經曆,促使了心學的誕生,以至于,他被譽為“聖人”。王陽明通過學習程朱理學,悟出了屬于自己的大道理:“理”自在心中。如果,按照現代西方哲學的理論來講,可以說,這套理論相比于之前的“理學”,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王陽明認為:隻要人對自己認真審視,知行合一,人人都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得不說的是,心學,成了明朝後半期最強大的學說。心學完美地沖擊了之前的學術理論,随着心學的不斷發展,後來,出現了不同的流派,最後,使得官場出現了無數“憤青”抨擊上層的制度這種現象。很明顯的,東林黨就是這麼一群人。
而張居正在萬曆八年的時候,下令思想統一,試圖整治這樣亂糟糟的樣子。結果,選上來的人就會溜須拍馬,左右逢迎倒是很娴熟,其它的什麼也不會,這也間接導緻了明朝不可挽回的窮途末路。張居正的改革,最終,也隻能使得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在短時間内回光返照。說他是“救時宰相”,剛好反映出了他的改革新政,無力挽回早已落伍的封建帝制。
參考資料:
【《明史》、《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