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組圖片為西洋攝影師羅伯特·格裡爾森所拍攝,生動再現了上世紀初上海灘的真實狀況。照片中有舊上海的建築,街道、商鋪和外灘景象,也有普通市民的肖像。這些照片皆拍攝于1900年,彈指間已過去了122年,不由讓人感慨萬千。
南京路
南京路始建于1865年,是上海開埠後最早建設的一條商業街,也是上海最繁華的街道。1900年,南京路兩邊還有很多中式傳統的兩層商住樓。這張照片記錄下了當年南京路上的一瞬,寬闊平整的街道上,行駛着人力車和獨輪車,幾名當地婦女正站在街邊聊天。圖片右側,可以看見一個印度人。
洋貨抄莊
南京路的一家商鋪,門頭上寫有“新泰恒号洋貨抄莊”。從前當鋪所當的物品,十之四五沒有贖回或者續期而當成了死當,當鋪為了資金周轉,必須将那些死當出售,“抄莊”也應運而生。因為所當物品繁雜,因此抄莊的種類也很多。圖中的抄莊以出售洋貨為主,門前挂着羽毛緞、哈喇呢的照片,櫃台上面還有一串的燈籠,可見當時這種店鋪生意之興隆。照片中,有兩名穿着中國傳統服飾的洋女子正在逛街,引起周圍的路人紛紛駐足觀看。
上海街景
上海 一條狹窄的小街,街邊是一家專門賣鋪墊的商鋪,門口的木牌上寫着“坐褥”、“桌圍椅披”、“品級官墊”以及“進呈鋪墊”等字樣。
果蔬店
上海街頭的“和濟号”的果蔬鋪,店面很小,門前擺放着各種時令果蔬,房間内堆放着盛放水果的大小竹筐。 與之相鄰的是一家書店,叫做“文元齋圖書老鋪”,掌櫃的正坐在櫃台裡向外張望。
印度巡捕
1900年,上海街角站着的一名印度錫克教巡捕。這名巡捕腳踩皮鞋,頭戴紅色的錫克教頭飾,也正因為有如此怪異的打扮,才被當地百姓戲谑地稱為“紅頭AS”。在他背後,有一對中國夫婦正向鏡頭方向走來。
印度軍團
上海淪為殖民地期間,很多印度人跟着英國主子來到上海。因為義和團運動的興起,西方列強在上海加大駐軍, 圖為印度的高地團正奏着軍樂耀武揚威地經過一處居民區的街道。
送奶人
晚清時期,為了滿足洋人的喝奶需求,一些洋奶牛紛紛現身上海,其中包括英國的愛爾夏牛、法國東南部的紅白花牛以及荷蘭的黑白花奶牛。随着奶牛登陸,各類“牛奶棚”也先後出現在上海灘。從圖中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牛奶都是裝在長頸的玻璃瓶中。
街邊鞋匠
從背景的竹籬笆看,這張照片和送奶工是在同一場景拍攝的。圖中是一名系着圍裙的老年男子,正蹲在地上修補鞋子, 身邊放着修鞋的工具。
爺孫倆
站在一片竹林前的祖孫二人,爺爺穿着長袍馬褂,手裡攥着一本線裝書。孫子留着長發辮,因為額前頭發被剃淨的緣故,顯得腦門特别大。
上海外灘
外灘的濱江大道上,留着長辮子的行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正值夏季,有的行人舉着扇子遮擋炎炎烈日。可以看到當時道路被分成兩片,中間有樹木隔開,瀕水的江邊有鐵索護欄。 另一側的樹蔭下停放着很多人力車。
讨價還價
外灘附近的洋房旁邊,四名逛街的女子圍着一名小攤販讨價還價。買東西的時候舉行價格談判是我們古老的傳統,有些大店為了免去這種麻煩,會在醒目位置标出“不二價”的提醒,就像圖二的抄莊那樣。
搬運工人
一群男子正在黃浦江邊的船上忙碌着, 所使用的搬運工具是最原始的繩子和木棍,他們通過一條鐵棧道将水運來的闆條箱搬運到岸上。 背景是外灘上的西洋建築。
蘇州河口
在水面上航行的船隻,有運送客人的小舢闆,也有載滿貨物的大木船。背景是德國領事館大樓, 通過這個地标,我們知道這裡是黃浦江蘇州河口一帶的水域。領事館在河北岸,近景的河南岸邊雜草叢生,頗為荒涼。
黃埔江上
一排小舢闆停靠在黃浦江岸邊,無所事事的船工趴在船篷上向攝影師方向張望。不遠處有一艘蒸鐵殼汽船,船身上刷有英文編号,船頭位置卻搭建着一座破爛不堪的涼棚。江的對岸,是浦東,隻有寥寥幾幢建築。這就是122年前的上海景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