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為什麼說要學好曆史

為什麼說要學好曆史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16 03:37:54

為什麼說要學好曆史(我們為什麼要學曆史)1

死記硬背不是學曆史 培養思辨能力才是

作者:呂世浩,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台灣大學曆史學博士。


如果讀了這麼多曆史,自己卻在應付現實事情時,半點幫助都沒有,那學曆史有什麼用呢?怎麼讀曆史才能有用呢?

當你讀一本曆史書,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抉擇關頭時,請你這時立刻把書合上。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處對方的位置時,你會如何決定?做什麼樣的決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後,再把書打開,看看這個人物是怎麼做的,他最後做了什麼樣的決定?他的決定帶來的是成功還是失敗?原因何在?然後比較自己與古人,在選擇和方法上有何異同之處?

這種學習曆史的方法,重視的不是“記憶”,而是“思辨”。

——呂世浩



01

學曆史到底有什麼用?

二十多年前,當高校招生錄取放榜之後,許多長輩朋友都會問我:“你考上哪裡?學什麼專業?”

當我回答“台灣大學”後,所有人的反應幾乎如出一轍地驚喜:“哇!”

當我接着回答“曆史”後,所有人的反應幾乎如出一轍地失望:“哦。”

從他們的反應,可以清楚地看出社會大衆對于學曆史前景的看法。

從那一天起,也常聽到許多朋友終于忍不住問我:“學曆史到底有什麼用?”

這些問題,讓我足足思考了二十多年。

近代以前,無論在中國或是西方,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覺得學曆史很有用,甚至視為培養各種領袖人才的必要教育。可是到了現代,忽然之間,有許多人都覺得學曆史沒有用,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說不出學曆史的實際用處何在。

為什麼對于學曆史有沒有用,過去和現在的認知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事實上,不是曆史沒有用,是我們學習曆史的方式出了問題。

現代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種時代的産物,是為了因應工業革命以後,填補各種專業人力的需求而設計出的教育。

換句話說,現代教育是一種專門用來培養工匠的教育,至于人文教育的本質──人怎樣才能活得像個人,基本上不是關心的重點。

在這種工匠教育的影響下,曆史教育也受到了極大的改變。短期、大量的灌輸式記憶成了現代曆史教育的面容,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大學,我們人人都接受了十分漫長的曆史教育,花費了無數時間背誦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卻往往不明白,除了應付考試外,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長此以往,年輕人普遍對曆史學失去興趣,更不知學習曆史的作用何在。最糟糕的是,我們的教育生産了大量的專業工匠,但卻很難培養出宏觀的領袖人才。其弊害之深,遠超想象。


為什麼說要學好曆史(我們為什麼要學曆史)2


02

古人是怎樣學曆史的?

事實上,古人不是這麼學曆史的。

宋代著名的史學家呂祖謙,就說過如何讀曆史的方法:

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一旦遇事,便與裡巷人無異,隻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而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裡巷人”就是現在網絡上所說的“鄉民”,如果讀了幾十年的書,碰到事情除了跟鄉民們一樣湊熱鬧,發表一點個人的感想外,卻對于如何解決事情,一點方法也沒有,那讀書有什麼用?如果讀了這麼多曆史,自己卻在應付現實事情時,半點幫助都沒有,那學曆史有什麼用呢?各位對此難道沒有疑惑嗎?


為什麼說要學好曆史(我們為什麼要學曆史)3


怎麼讀曆史才能有用呢?

當你讀一本曆史書,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抉擇關頭時,請你這時立刻把書合上。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處對方的位置時,你會如何決定?做什麼樣的決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後,再把書打開,看看這個人物是怎麼做的,他最後做了什麼樣的決定?他的決定帶來的是成功還是失敗?原因何在?然後比較自己與古人,在選擇和方法上有何異同之處?

這種學習曆史的方法,重視的不是“記憶”,而是“思辨”。

像呂祖謙這樣學曆史,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鍛煉,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來一步步鍛煉自己的思辨。最後不僅曆史知識會有所增長,連處世智慧也會不斷提高。

事實上不隻呂祖謙這麼讀曆史,清代的名臣左宗棠也是這樣讀曆史的,他說:

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将古人比拟。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左宗棠比呂祖謙更進一步,他不但要讀史者“設身處地”地思索古人為何這麼選擇,還要我們當自己面臨現實中的抉擇時,去設想如果是你學的那位古人處在這個環境下,他會如何做出決定。

曆史學所以在古代如此被重視,絕對不僅僅是為了“陶冶人文情懷”“豐富人文素養”而已。古人重視曆史,是因為曆史有很強烈的實用性——它教導人們如何從前人發生的無數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敗的道理。這也就是太史公所說的,讀史是為了“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太史公自序》)、“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報任少卿書》)。

如果你讀完了一本書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沒有任何改變,你就等于沒讀過這本書。讀書最重要的,就是要拿書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曆程不斷相互印證,不斷地去思索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運用前人的智慧,最後将書上的道理與自己的生命融合為一體,讓古人的智慧為己所用。

這樣讀書、這樣學曆史,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曆史學也才能成為一門真正有用的學問。


為什麼說要學好曆史(我們為什麼要學曆史)4

03

學習曆史的三個功用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學習曆史到底有什麼用處呢?

我個人認為學習曆史一共有三個功用,而第一個功用是“啟發智能”。

最好的方法,是接近有智慧的人。但能不能遇見有智慧的人,他願不願和你交友,能認識到多深,這都是不能掌握的事。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讀有智慧的書。因為有智慧的書就在那裡,它不會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我們的智慧。

打個比方,曆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功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隻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曆史是沒有用的,隻有從曆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如果以為光是記住古代的曆史,就能解決今日的問題,那就好像拿着磨刀石去切東西,自然問題百出。這不是磨刀石沒有用,是我們的用法錯了。

為什麼讀曆史沒有用,因為你本來就不是以“有用”的方法來讀曆史。

書有古今,智慧沒有古今。如果想讓自己的智慧更加充實而銳利,那麼學習曆史是最簡單的快捷方式。

曆史是總結了在過去的幾千年中,上自帝王将相,下到販夫走卒,各種各樣的人與事。如果不能從曆史中磨煉智慧,我們所讀的古人古事都早已逝去腐朽,他們連骨頭都爛成灰了,光是背誦他們的事迹又有何用?他們的智慧,才是我們應該活用的寶貴資産。

曆史學的第二個功用是“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曆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于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曆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曆史的第三個功用,也是最後一個功用,就是“感動人心”。

荀子說:“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經過無數個時代卻始終沒有改變的東西,才能作為縱貫古今的“道”而存在。什麼是這樣的東西呢?那就是人性,就是良知。

要改變世界,隻能從改變人心開始。要成就大事業,也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隻有人心變了,世界才能改變。

曆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隻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當年我還是學生的時候,第一次閱讀《史記 · 秦始皇本紀》,讀到最後的“後五年,天下定于漢”,不禁潸然淚下。因為曆史終究沒有放棄我們,人類最後還是走向了光明。

在那一刻,《史記》越過了兩千多年的時空深深感動了我,而我從此深信曆史學必能感動人心。

如同前面所說,生在這樣一個充滿機會的巨變時代,隻要我們肯抱持“曆史終究會走向光明”的信念,就一定能開創一個比過去更加美好的新時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