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考文言文重點詞?中考語文複習沖刺提分材料,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中考必考文言文重點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考語文複習沖刺提分材料
——之中考文言文必考實詞、虛詞專項
(一)中考文言文必考實詞 從
1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跟随,随從)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
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向---學習)
4樊哙從良坐(依傍)
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
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
7其從如雲(随從的人)
8欲不可從(放縱)
9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zòng次于最親的親屬,堂房親屬)
10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通“縱”。東西為橫,南北為縱。合縱: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反對秦國策略)
11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從事,官名)
12可以便宜從事,何必禀我(辦事)
13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從容,舒緩,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戰不殆(危險)
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近于,幾乎)
3郦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學則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當
1木蘭當戶織(對着,面對)
2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當中流(阻擋,抵擋)
4北邀當國者相見(執掌,主持)
5念窦娥葫蘆提當罪愆(承擔)
6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應當,應該)
7将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恰當,适合,合宜)
8犯法當死(判處,判罪)
9有狼當道,人立而啼(阻,攔)
10一夫當關,萬人莫開(占據、把守)
11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懷其璧,從徑道亡(路,道路)
2從郦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規律)
4于是廢先王之道(主張,思想,學說)
5伐無道,誅暴秦(道義)
6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說,談論)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規律)
8道不同,不相為謀(意向)
9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走路、趕路)
10故園誰道有書來(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導、引導)
12道義:道德和正義
得
1所得表衆亦極七八萬耳(得到,獲得,與“失”相對)
2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收獲)
3未得與項羽相見(能夠)
4吾得兄事之(應該)
5所識窮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莫非,豈不是)
7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得意)
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具備)
9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對、合适)
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不,沒有)
2而墨子非之(責怪,反對)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不是)
4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除非,除了)
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意外的變故)
6覺今是而昨非(不對的,錯誤的)
複
1昭王南征而不複(返回。回來)
2更若役,複若賦,則何如(恢複)
3明年複攻趙,殺二萬人(再,又)
4山重水複疑無路(重複)
5王辭而不複(回答)
6有北面複匈奴之志。(報複)
7沛幸得複,豐未得複。(免除賦稅徭役)
8複之以掌,虛若無物。(通“覆”,遮蓋,蓋上)
9而翁歸,自與汝複算耳。(複算,追究)
負
1至于負者歌于途(背東西,以背載物)
2均之二策,甯許以負秦曲(擔負,使……承擔)
3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4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對不起,辜負)
5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違背,背棄)
6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失敗)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覆蓋)
8通家尚負責。(虧欠,拖受,責通“債”)
蓋
1日初出大如車蓋(遮陽避雨的用具)
2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器物上的蓋子)
3覆蓋周密無際(遮蓋)
4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壓倒,勝過)
5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約)
6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連接上文,表示原因)
7蓋鐘子期死,伯樂終身不複鼓琴(發語詞,不譯)
8蓋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肯定判斷、原來是)
故
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舊,與“新”相對)
3暮去朝來顔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為交情)
6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7故遣将守關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産(原來 ,本來)
9故臣複取璧(所以,因此)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固
1江山險固,沃野萬裡(堅固)
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要的地勢)
2固請,召有司案圖(堅持,堅決)
3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來,原來)
5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讓步,固然,誠然)
6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安定)
7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堅守、安定)
顧
1赢得倉皇北顧(回頭看;回頭)
2顧野有麥場(看)
3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探問,拜訪)
4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顧惜,顧念)
5大行不顧細謹(考慮)
6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但是)
7顧玩:仔細端詳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不知計所出耳(表輕微轉折)
9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難道)
愛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2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安全)
3然後得一夕安寝(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裡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将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裡)
7衣食所安(養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被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3将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5一日晝寝帳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倍
1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4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幹)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
3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别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後等)
9抑本其成敗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
2鄙賤之人,不知将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諱。(鄙人,複合詞,自稱的謙辭)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5赢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複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病
1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4範宣子為政,諸侯之币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
5夫粜,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
6今人乃以儉相诟病 (責備、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衆人之議,專欲誤将軍(詳審)
3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潔白的樣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朝北(對、向)
曾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于“連----都----”或“竟,竟然”)
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經)
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
4是高、曾時為一戶(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憑借)
3自京師乘風雪(冒着)
4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è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shèng四)
誠
1帝感其誠(真心真意)
2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确)
3今将軍誠能命猛将統兵數萬(果真,如果)
4帝感其誠(誠心,誠意)
除
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台階)
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
6扶辇下除(門屏之間)
辭
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
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
3動以朝廷為辭(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
5我從去年辭帝京,谪居卧病浔陽城(告别,辭别)
6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古代的一種文體)
7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8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娴于辭令(辭令,應酬的言辭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辭伐罪(命令)
(二)中考文言文必考虛詞
一、而
主要作連詞用,連結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子與句子,表示前後兩部分的并列、承接、轉折、遞進、修飾等關系。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①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例句:1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記》
3則名微而衆寡。《隆中對》
4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隆中對》
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之職分也。《出師表》
6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7玉質而白章《賣柑者言》
8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②順承關系,可譯作“就”、“接着”、“然後”,或不譯。
例句:1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2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
4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十則》
5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别。《孫權勸學》
6以其境過清,不宜久留,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7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醉翁亭記》
8聚室而謀曰。《愚公移山》
9挾天子而令諸侯。《隆中對》
10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③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
例句: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愛蓮說》
3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
4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學而不思則罔。卻,但是,表轉折關系。《論語》人不知而不愠。《論語》
6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狼》
7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8知而不争,不可謂忠。《公輸》
9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智子疑鄰》
10荊國有餘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
11子子孫孫無窮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1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④修飾關系,可譯為“地”“着”,或不譯。
例句: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2施施而行,漫漫而遊。《始得西山宴遊記》
3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4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谏》
5康肅笑而遣之。《賣油翁》
6弛然而卧。熙熙而樂。往往而死者相藉者。号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恂恂而起。嘩然而駭者《捕蛇者說》
⑤遞進關系 君将哀而生之乎
二、以
1.介詞
①介紹動作行為産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例句: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嶽陽樓記》
2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
3扶蘇以數谏故,上使外将兵(《陳涉世家》)
4以其境過清,不宜久留,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5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5 以是人多以(把)書假餘
6 臣是以無請也
②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靠”、“根據”等。
例句: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2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4何以戰?(《曹刿論戰》)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論戰》——根據、按照③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
例句:1屠懼,投以骨《狼》——把
2能以徑寸之木,為…(《核舟記》)——用
3咨臣以當世之事。《隆中對》——把
4必以分人。《曹刿論戰》——把
5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用
6、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7、此可以為援 把
8、今誠以吾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2.作連詞,
①表示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裡的“來”、“用來”
例句:1意将隧入以攻其後也《狼》
2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3屬予作文以記之《嶽陽樓記》
4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5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6家貧無從緻書一觀。《送東陽馬生序》
7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陳涉世家》
8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9以激怒其衆
10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②表示結果,可譯作“以緻”、“因而”。
例句: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師表》2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③有時相當于連詞“而”,或者不譯。
例句:1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
2乃令符離人葛嬰将兵徇蕲以東
3.用作動詞,可譯作“認為”。
例句:1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2魏武将見匈奴使,自以形陋。
3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通“已”,已經。
例句: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三、之
1、用作代詞
(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當于“他(她、它)們”、“它”、“這” 等。一般用在動詞後面,作賓語。
例句:1、問所從來,俱答之。《桃花源記》——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當于“他們”
2、操蛇之神聞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譯作“這件事”
3、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狼》——代物,指狼,相當于“它”。
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代詞,指學過的知識)
5、公與之乘,戰于長勺。(代人。他,指曹刿。)
6、陳勝佐之,并殺兩尉。(代人。他,指吳廣。)
7、肉食者謀之。(代這件事。)
8、默而識之。(代學習所得。)
9、複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頭”)
10、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指代前面的狼。)
11、以其境過清,不宜久留,乃記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2、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代千裡馬)
13、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樂趣)
14、環而攻之而不勝。(代城)
15、屬予作文以記之。(代重修嶽陽樓這件事)
1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代齊軍)
17、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代齊威王納谏這件事)
18、漁人甚異之。(指代漁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聞之,欣然規往。(指代漁人進桃花源這件事。)
2、用作助詞
①用于定語和名詞之間,相當于“的” 。
例句: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2、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嶽陽樓記》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論戰》
4、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陳涉世家》
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鄒忌諷齊王納谏》
②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
例句: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2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4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陋室銘》
6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7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
8當餘之從師也。《送東陽馬生序》
9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谏》
③在句中表示動詞賓語提前,即賓語前置的标志,沒有實在意義。
例句:1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
2宋何罪之有?(《公輸》)
④在句中表示定語置後,即定語後置的标志,可譯為“的”。
例句:1馬之千裡者。《馬說》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嶽陽樓記》
⑤音節助詞,在句中補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可不譯。
例句: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2怅恨久之。《陳涉世家》
3公将鼓之《曹刿論戰》
4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桃花源記》
3、用作動詞譯作“到”、“往”、“去”等,後面一般跟地點名詞
例句:1辍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2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3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其
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問、猜度、反诘、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
例句:1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第一個“其”,表反問語氣,可譯作“難道”;
2第二個“其”,表推測語氣,可譯作“恐怕”。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強反問語氣
4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2.代詞。
(1)通常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時在句中作定語。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
例句: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他的,代可以做老師的那個人。
2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狼》 ——它的,指狼的。
3意将隧入以攻其後也。《狼》——他的,代“屠戶”
4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記》——他的,代“漁人”
5下視其轍,登轼而望之。《曹刿論戰》——他們的,代齊軍。
(2)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
例句:蹲其身,使與台齊。《童趣》——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稱
(3)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例句:1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2複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3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4)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或者數代詞。
例句:1其一犬坐于前。 《狼》
2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為學》
3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五、為
“為”作為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讀wéi,可依據語境的不同,譯成各種相應的動詞,如:“做”,“成為”,“雕刻”,“是”等,如:
這裡隻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可譯作“被”、“對”、“給”、“替”、“當”,“為了”、“因為”等。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
例句:1.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向、對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桃花源記》2.表示被動,譯作“被”。
若業為吾所有 梅花為寒所勒 山巒為晴雪所洗
例句:1.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2.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
例句: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因為”、“為了”。
例句:1.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另附:
1.或異二者之為,何哉?為:心理活動2.終為忠臣 為:成為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成為4.為宮室、器皿。(《核舟記》)——做,這裡指雕刻
六、于
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
例句:1.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刿論戰》——在
2.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公輸》——從
3.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4.舜發于畎畝之中。《〈孟子〉二章》——從
5.其一犬坐于前。《狼》——在
6.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谏》——在
7.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嶽陽樓記》——在
8.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口技》——在
9.雖然,受地于先王。《公輸》——從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
例句:1.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向
2.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對
3.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對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給
5.欲報之于陛下也(《出師表》)
6.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到
7.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
例句:“受制于人”的“于”。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勝過”
如:1.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魚我所欲也》
2.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
3.皆以美于徐公。——比
七、乃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就”
例句:1.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
2.太丘舍去,去後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才3.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2.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
例句: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3.用于判斷句中,相當于“是”“就是”。
例句: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4.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于是”。
例句:乃重修嶽陽樓。(《嶽陽樓記》) 乃入見 5.作代詞,譯為“你、你的”。
例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八、且
1.表進層關系,後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進一層的内容。可譯為“而且”、“況且”等。
例句:1.且焉置土石?
2.且秦滅韓亡魏
3.且壯士不死而已,死即舉大名耳。
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2.“将近”的意思。
例句:年且九十。
九、則
1.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麼”“就”“便”。
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2.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裡,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1.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2.小則獲邑,大則得城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
十、者 1.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于名詞性短語。
例句: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2.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3.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4.京中有善口技者2.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
例句: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諸葛孔明者,卧龍也。(《隆中對》)
十一、焉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
例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
例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刿論戰》) 3.代詞,相當于“之”。
例句: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4.兼詞,用于動詞、形容詞之後,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于“從這裡”“在那裡”。
例句:1.不複出焉(《桃花源記》)2.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十二、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
例句:1.雖千裡弗敢易也,豈止五百裡哉(《唐雎不辱使命》)2.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三峽》)
3.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
例句: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十三、然(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
例句:1.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謂為信然。(《隆中對》)
3.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遊記》)(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
例句:1.然足下蔔之鬼乎(《陳涉世家》)
2.然志猶未已。(《隆中對》)(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地”。
例句: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于詞尾,譯作“……的樣子”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于“……的樣子” 、“好像……似的”。
例句: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