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兩歲了,每次媽媽給孩子讀繪本時,會指讀圖中的文字,但是孩子對文字壓根一點興趣都沒有。媽媽很困惑,如果完全忽略文字,孩子真的學的會繪本上的字嗎?到底要不要教孩子認字,什麼時候開始比較好呢?還是認字就是交給小學老師就可以了,父母在家需要教嗎?
繪本閱讀,需要“文圖共奏”
一本繪本,文字作家和畫家合作時,其實是計算過文字和圖片的配合的。
精煉的文字,保有文字的韻律和文學性。而圖畫,則用孩子能讀得懂的語言傳遞信息。
畫風或細膩、或粗曠、或清新唯美、或精彩華麗,是非常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審美和理解能力的。
對于低齡的孩子來說,圖甚至比文更重要,“無字書”就是最好的例子。一邊觀看繪本頁面的圖像,在腦海中統整意義,才算是完整欣賞了繪本的美。
指讀需要有大量的文字閱讀和理解的基礎——“理解性閱讀”是基石
我的朋友提到的給孩子“指讀”,一直争議很大。贊同的人認為可以幫助孩子盡快認字;而反對者認為指讀會阻礙孩子吸收繪本畫面的信息,降低閱讀的速度,影響閱讀的體驗。
其實在我看來,每一種閱讀方式都有它的好處和适用性。而早期的親子閱讀,主要目的應該是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識字隻是閱讀的額外成果而已。
當我們給孩子閱讀時,文字和圖片是同時出現在孩子的畫面裡的。它們并不是割裂的。當我們和孩子閱讀的時候,字形-字音-字義也是同時出現。
6歲前的孩子,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認為他們有一種特殊的心智模式——“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
吸收性心智的意思就是說6歲前的孩子們,心智就像一塊海綿一樣,汲取生活裡所有的一切。你給他什麼,他便吸收什麼,并且完全吸收毫無過濾,字形-字音-字義同樣是一起通盤被他們所吸收理解。
而比認識字更重要的,是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
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認識字,但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非常強烈的閱讀興趣或者很強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恰恰是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自主汲取知識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動力。
給孩子指讀的家長,很多是希望孩子可以借指讀的方式認識字。然而,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會識字不代表會閱讀。
有一些家長說,誰家的孩子已經認識1000多個字了,誰誰家的孩子可以自主閱讀了。但是如果隻認識字,沒有足夠充足的親子共讀作為鋪墊和基礎,即使會認很多字,死記硬背卻不理解字義,那麼讀完一本書也無法真正讀懂并融會貫通。
語言的學習基礎在于理解、理解、理解。
一個詞從孩子的口裡被說出來(輸出),說明這個詞是被孩子所理解的。因為平時口語的交流和溝通給了孩子非常好的一個理解性輸入的環境,之前他有了大量的語言輸入他才能從嘴裡輸出口語;
同理,我們和孩子一起翻開一本書時,書中的圖片和文字同時呈現在孩子的面前,當我們用嘴巴讀出文字,就可以幫助孩子去将圖片和文字相連接,從而理解文字背後的含義。
這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理解性輸入的過程。經曆了大量的理解性輸入,孩子才開始表達性的輸出(會說、會認字)。為了讓孩子有表達性的輸出,理解性的輸入非常非常重要,它是一切的基石。
受到蒙氏三段式教學法的啟發,我認為:
孩子閱讀繪本,從理解性輸入到表達性輸出,有三個過程:
1.口語與圖像相對應
2.文字與口語、圖像相對應
3.不需要圖片輔助,單看文字可以在腦海對應出口語和圖像(即逐漸能認字)
聽着有點繞,我來舉個例子。下面這本One Gorilla,是我孩子很喜歡的一本書。她現在3歲。
這本書很有意思,每一頁,會有許多的動物出現,但每一頁都會有One Gorilla(一隻猩猩)
剛開始我給孩子讀這本書的時候,孩子并不知道One Gorilla這個發音是什麼意思。那麼我每次讀到One Gorilla的時候,我就會把手,指向圖片中的大猩猩(跟随文字指畫面)。
孩子的眼睛也會跟着我的手指去尋找信息。重複幾次了之後,孩子就知道了One Gorilla這個口語的發音,代表的是圖片中的這一隻大猩猩。
注釋1: 此時孩子逐漸将口語One Gorilla與圖像相對應,并在頭腦裡建立了One Gorilla 是一隻大猩猩的圖像。
重複幾次之後,當我翻到下一頁,我仍然讀出文中的長句,“two butterfly among the tree, and......” 在未讀出one gorilla前,故意停頓,并将手指向圖片中的大猩猩,我想給孩子反應思考的時間,孩子居然脫口而出——One Gorilla!
注釋2: 此時One Gorilla能從孩子口裡說出來,說明孩子理解了口語One Gorilla所代表的意思。她可以将圖片和口語相對應。
如果我們一直堅持和孩子親子閱讀,到了一定的年齡段,孩子會自自然然産生對文字和符号的興趣。
我之前有許多和4歲5歲孩子一起工作的經驗,這個年齡段的他們經常會指一些文字的符号或者路牌,(中英文同理)問你“老師,這個字是什麼意思?那個标志代表什麼?”
4、5歲左右孩子進入對文字符号非常感興趣的階段
這個時候,我們看到孩子進入了對文字和符号極度敏感的時期。隻要我們順水推舟,自自然然的告訴孩子字義,孩子是很自然就會理解的。
而在剛才這本繪本裡,即使孩子沒有看到圖片,當我們指着One Gorilla的文字,說出聲音的時候,孩子的大腦會自自然然出現一個大猩猩的圖像與之匹配,理解當中的字義。其實這就是指讀的開始和認字的過程。
注釋3:One Gorilla這個字型和字義相匹配的過程,繪本中的圖也會作為輔助,幫助理解文字本身以及和大腦中的圖像相匹配——這就是認字的過程。
如果孩子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口語環境非常豐富的環境裡,父母也能做到親子共讀,那麼第一階段孩子的口語和圖像(可以是大腦的可以是圖書裡的)能夠互相來回匹配。
孩子做好了理解性輸入的基礎,那麼第二階段的孩子(一般4歲-5.5歲左右),孩子剛好處于對文字符号的敏感性,他是非常容易對文字産生興趣,并自主想去認知學習的。
這樣在第三階段真正意義上的認字,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有内在的驅動力想去認字,他們對知識有無限的渴求。因為隻有認識了字,他才能自己去閱讀書中跌宕起伏的文字所表達的故事情節和信息内容,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為什麼很多孩子到4-5歲不愛看英文書了?而是希望讓爸媽給讀中文書?因為爸媽讀英文,聽不懂啊!聽不懂,那有什麼意思呢?沒有辦法滿足孩子内心對新知識汲取的渴望,更談不上閱讀的樂趣。
因此,理解性輸入,絕對是重中之重!
前期不需要想着給孩子認字指讀,而是應該豐富口語環境,加強親子共讀。
一本簡單的書需要重複反複讀,同時可以通過指圖、讨論來幫助孩子理解性的輸入。
指讀和認字隻是其中一種學習方式,語言學習是一個自然而然并且由孩子自我内化的過程
如果能在平時的生活和共讀過程中有意識的以理解為前提,引導孩子通過熟悉的生活場景和語境,或者是用圖畫的方式來開啟識字的過程,那麼漢字對孩子來說,是圖畫和聲音以外的另外一種描述事物的表達方式,也未嘗不可,沒有絕對的一刀切。
比如說這種漢字遊戲的認知繪本,通過形象的圖畫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字義和字型。我覺得還是非常不錯。
漢字翻翻書 遊戲認知繪本
圖像與漢字對應
圖像、字型、漢字相對應
如果單純為了指讀認字而忽略插圖,的确是失去了讀繪本的樂趣。但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認知來做調整,個人認為還是有必要的,不然等上小學後,依靠學校老師教認字,那時更多是通過機械化的死記硬背。
那倒不如根據孩子的興趣,通過繪本結合圖畫與文字來漸漸熟悉文字,為以後系統的識字過程做一個鋪墊。但是這僅限于我們成人的職責工作,孩子什麼時候學會,學會多少,是他自己内在的秘密。
在瑪利亞蒙特梭利《吸收性心智》中,她通過對無數孩子的觀察,列出了6歲前孩子語言發展的發展規律。無論是哪個國家、何種皮膚的孩子,他們都遵循一樣的語言學習的發展規律。在發展心理學中,也有類似的規律總結圖。
語言發展圖 / 來源:瑪利亞蒙特梭利《吸收性心智》
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份豐富的語言環境,但是其實孩子學習語言,說出的每句話,認得的每個字,并非我們教給孩子的,而是完全通過孩子自己習得。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在《吸收性心智》一書中指出:
在孩子的内心深處,有一位内在的導師。這位内在的導師就像傳統的老師一樣,先教孩子背誦字母,而後發音,接着再教詞彙。
隻不過,普通老師教孩子的時機不對,那時兒童已經自己完成了學習,可以完全掌握語言了。 而内部的導師則選擇了正确的時機。
兒童先學會發音,而後說出音節,其發展的漸進過程如同語言本身一樣合乎邏輯,接下來學詞彙,最後進入文法的領域。
兒童學習語言的秘密歸根結底是“自學”。因為沒有人能教會另外一個人。如果你教了,孩子學會了,不是因為你教了,隻是因為孩子學了。
當然這并不是在否定我們教的作用。作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職責是不斷完善我們自己,不斷改善環境,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語言、美妙的書籍、閱讀的熏陶,還要自己以身作則去閱讀,去支持、促進孩子學習閱讀和學習語言。但是我們永遠沒有辦法決定孩子學習本身。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即使給予同樣的環境,但是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的原因吧。這是人類和童年的秘密。
歡迎随手關注 #玫瑤老師說育兒# 一起學習科學的育兒方式吧
你們有教自己的娃學認字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