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留守兒童有多可憐

留守兒童有多可憐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7-07 00:04:17

2021年1月份的最後一天,因為北京疫情的原因,我已經有2個多月沒有回老家了,而且這個春節是否能夠回老家,還是一個未知數,心存忐忑。由于小孩還沒有上學,農村老家的防疫情況更好一些,即地廣人稀,人員流動性小,所以老婆孩子就都在老家了。小孩在老家已經上了半年的學前班了,從以前流利的普通話,到現在已經變成了地道的方言,在深感小孩可塑性極強的同時,突然的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現在也可以稱得上半個留守兒童呢?

趕快的去互聯網查了一下留守兒童的定義,“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托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适齡兒童少年。”看來不是,有兩個關鍵點還沒有達到,一是還沒有連續3個月,二是還沒有接受義務教育。

留守兒童有多可憐(留守兒童和城市流浪兒童)1

留守兒童

什麼是留守兒童和流浪兒童?

留守兒童對于我們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彙,是在每一個人身邊經常出現的活生生的例子,是一個時代的烙印。中國自從在2001年加入WTO,外貿生意是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催生了很多城市,尤其是東部沿海城市以外貿為主的生産加工産業,這些産業開始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産業,需要大量的産業工人,隻是依靠城市的勞動力無法滿足,在這樣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出現了“農民工”,這個具有特殊曆史背景和特殊曆史意義的群體。他們為外貿産業的發展貢獻了大量廉價的勞動力,為國家的經濟建設貢獻了力量,可以說城市裡面的一切都是農民工親手建設的,他們不遠千裡萬裡來到城市,很多妻兒老小都留在老家,由于交通不便、費用較高,一般一年回不去一次,這樣留在老家的孩子就由妻子單獨照顧、或者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戚朋友等照顧,這些适齡兒童就成了“留守兒童”

還有一些農民工,由于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良好的居住條件,會選擇把孩子帶在身邊,從自己打工的城市生活、上學,但是由于戶籍制度等原因,一般在初中或者高中還是需要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學,然後進行高考。由于長時間的城市生活,這些孩子在身份認同上更加認為自己是城市人,但是還不得不面對回老家上學的現實,很容易造成心理上認識的混淆,對于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有些孩子因為環境的突變,形成思想上的對抗,行為上的異常,嚴重的會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需要家長特别的重視,做好心理疏導工作。這些從小生活在城市裡面的孩子,由于沒有完全的融入城市或者說被城市完全的接受,其實更像是一個城市的“流浪兒童”,有思想上的認同感,卻沒有得到身份認同的回應

為什麼存在這種情況?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其社會背景,上個世紀90年代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慢慢地衰退下去,而民營企業的發展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由于民營企業的産權更明晰,組織更加高效,市場觸角更加靈敏,最終民營企業在競争出脫穎而出。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大量的海外訂單,更是促進了對外加工貿易的發展,做對外出口貿易,東部沿海地區更加具有優勢,因此大量的工廠集中在東部沿海,這裡就需要大量的産業工人。而随着鄉鎮企業的衰弱,以及單純的務農收入不足以支撐家庭的經濟需要,如教育産業化之後孩子上學的需要、娶兒媳婦蓋房子的需要等,不得已,很多農民抛棄了單純的種地,來到城市打工,而且都是一個地方帶一個地方的人,這樣到城市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有的地方,一個村子的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

之所以農村選擇進城打工,是在與種地比較之後,打工賺錢更加容易,而且收入還高,唯一的缺點就是遠離家鄉,但是有很多鄉裡鄉親都在外打工,也多少排解一些鄉愁。在外打工的人,基本從事生産線工作,貢獻廉價的勞動力,比如富士康就是世界著名的代工工廠,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人也從事其他工作,比如建築行業、裝修行業、安裝維修行業、保潔行業、以及各種工程的施工工作,現在城市的正常運轉已經離不開農民工了。

為了更好的生活,為了掙更多的錢來到陌生的城市,開始隻能是隻身前來,工作好、能掙錢、有良好居住條件了,就把家人接過來,其實這隻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大部分人都很難實現的,就像大學或者研究生畢業在城市擁有良好工作的人,在城市裡面買房買車,真正的紮根都困難重重。在逃離北上廣的人群中,有多少都曾經滿懷激情或希望,最後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

在城市打工時間長了,習慣了,再回到農村就很難了,一是不習慣回家種地了;二是不想這樣灰溜溜地回去,誰都夢想衣錦還鄉,即使再艱難也要繼續努力下去。

不管是留守兒童還是和父母一起在城市裡面流浪的兒童,對于孩子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對于留守兒童,從小就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也許不缺乏祖輩的愛,但是缺少父母完整的愛,和有效的管理和約束,從思想和行為上容易走上不健康的道路。對于城市流浪兒童,對于城市充滿愛,但是沒有得到有效的回應,到頭來好像城市的過客,終究不得回到老家去繼續上學或者繼承父輩的工作,繼續在城市打工,如何能真正的融入城市,實現身份的認同變成了他們的一個最大的成長的難題。

怎麼才能解決問題?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留守兒童和流浪兒童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這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經濟問題。但是,解決後的場景我們是可以想象得到的,那就是:一家人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擁有良好的就業機會,擁有平等的社會福利和公共資源服務,擁有融洽的社會關系,能夠達成雙向認同感。

一種解決方案是在農村實現,即借着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努力在農村發展一二三産業融合,提高農業的附加值,讓農民就地就可以擁有就業機會,而不用遠赴城市打工。留下人其實就留下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源泉,有工可打,必然會帶動當地的消費,打造縣域、鎮域、村域經濟的良好發展循環,讓農村人在家門口實現種地、打工兩不誤,這樣就可以實現一家人生活在同一個地方。

另一種解決方案是在城市實現,有條件的農民工,可以選擇留在城市,成為真正的市民,這就需要國家的相關政策對于有條件的農民工進行開放,在給他們工作機會的同時,也要給他們足夠的認同,不要像現在這樣,既離不開農民工,又不願意真正的接納他們。每一個城市都有每一個城市的難題,短時間也許不一定能夠解決,但是這應該是一個方向。

城鄉兩個方向同步的進行,讓農民工進可進、退可退,進退之間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在哪裡都能夠為了中國夢而努力奮鬥,幸福生活。

到底哪裡才是真正的家?

我們引入了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特色制度的範圍内,揚長避短,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市場經濟中,人也被定義為一種生産要素,是可以被定價的,看一看每年的各種富豪榜,都标明了具體的身價;看一看每一個打工人,也都有明碼标價的工資,錢成為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标準,不知道這是作為人的一種悲哀還是榮耀。

不管是留守兒童還是流浪兒童,都隻不過是在經濟上父母做出了取舍,那就是為了掙錢而放棄了一家人應該有的生活,這其中社會的評價标準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和影響作用。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新冠疫情肆虐,世界經濟遭受到了重創,有人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年,我也認為是正确的。但是我認為這一年,讓人們更加看重生命,更加注重親情,不再把掙錢當做是最高的目标,而是把幸福當成最高的目标和人生意義。

我們應該重新定義我們對财富的定義,不再是單一的金錢,應該是一個社會生态、社會關系的綜合評價。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就是說良好的生态環境也是我們的财富。生活在農村的人,手裡的财富不再隻是金錢,還有良好的自然環境,綠色的蔬菜和肉類,這些都是生态财富;還有世代守望相助的鄰裡關系,親人關系,這些都是社會關系财富。如果這樣去評價,即使在農村沒有城市掙錢多,但是加上社會生态、社會關系的因素,也許比在城市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留守兒童有多可憐(留守兒童和城市流浪兒童)2

青山綠水

評價标準變了,我想人們的選擇會更加寬廣和輕松,那樣不管一家人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都是一個幸福的家,就不會再出現留守兒童和流浪兒童的故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