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七,我們傳統的“七夕節”,被稱為是“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節”源于漢朝的習俗“乞巧”,到了唐朝,唐太宗和妃子們也開始過“乞巧”,從此,這個節日就流行起來了。
古代讀書人也會在這一天曬書,因此又稱之為“曬書節”。
流傳至今,各種傳說都有,但最廣為人知的,最終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則是出自家喻戶曉的“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牛郎是一個孤兒,跟着哥哥和嫂嫂一起生活。
他很聰明、勤快,但嫂嫂還是虐待他,讓他天不亮就去放牛。到了牛郎長大成人,和哥哥分家的時候,嫂嫂隻分給他一間破茅屋和一頭老牛。
這樣,牛郎白天放牛,晚上就和老牛回到茅房裡。有一天,牛郎像平常一樣在放牛,忽然看到有幾位仙女從天而降,跳進河裡洗澡。
那頭老牛很通人性,跑過去把其中一位仙女的衣服給偷走了,交給牛郎藏了起來。後來,其它幾位仙女都穿上衣服駕雲而去,隻有一位最年輕漂亮的仙女,也就是織女,因為找不到衣服而留下了。
牛郎拿着衣服從樹林走出來,請求織女做他的妻子。
織女看見牛郎淳樸憨厚、勤勞健壯,也喜歡上了牛郎,就嫁給了牛郎。
他們男耕女織,相親相愛,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長,七月七日這一天,王母娘娘得知織女私自下凡,和凡人結婚生子,就派天兵天将捉拿牛郎織女,把他們抓到了天庭。
王母娘娘用金簪變成銀河,把這對戀人分隔在銀河兩岸,讓他們每年隻能在七月初七這天見一次面。
于是,每到七月初七,為了讓牛郎和織女在銀河相見,世上所有的喜鵲都飛上天空,搭成一座橋,架在銀河兩端,讓牛郎和織女相見,這就有了“鵲橋相會”的典故。
千百年來,“七夕”也逐漸成為民間的一個風俗和節日,表達人們渴望“有情人終成眷屬”、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向往之情。牛郎織女分隔兩地,一年隻見一次面,今天的人們把這種情況叫作“異地戀”。
說起異地戀,總是讓人很感歎。
有很多人是不接受異地戀的,因為兩個人不在一起,不僅沒有“陪伴”的感覺,而且,兩個人一旦發生矛盾,很容易分手,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就結束了戀愛關系。
特别是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餐文化”的時代,我們面對的選擇和挑戰太多了,所以很多人做不到像牛郎織女那樣一年見一次面,還能保持那麼純粹的愛情。
我簡單分享幾點。
主要是人的條件,也就是什麼樣的人适合異地戀。
一個是 :異地戀雙方是否都有相對獨立的性格,如果一方或者雙方都很“黏人”,對伴侶有一定的依賴性,那麼異地戀就很困難了。
再一個是 :雙方的溝通,不說溝通能力要很好,至少兩個人在溝通的時候要在一個頻道裡,因為異地戀,都是靠電話、微信,以前還是靠書信,這些非面談式交流,就需要雙方在溝通、在語言的理解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還有一個 :雙方是否能夠忍受住孤獨和寂寞,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異地戀需要雙方對彼此有更大的信任度為什麼說是“更大”的信任度呢?
信任是所有的伴侶關系中最基本的原則,異地戀,因為兩個人在兩個地方,對方會經曆什麼問題,身邊出現什麼樣的人,會不會影響我們的感情,我們都無法判斷,所以這就對我們彼此之間的信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異地戀中出現猜疑,是在所難免的,出現問題,出現猜疑,我們首先是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然後給予對方更多的關注和信任,做到互相坦誠,互相了解。
需要雙方保持更多的聯系異地戀的兩個人要多打電話,多交流,多分享自己經曆的事情,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做到無話不說,這樣才能增加彼此的了解,增進雙方的感情。
另外,打電話、發微信也是要講技巧的,不是每次都問“在幹嘛”“吃飯了嗎”“睡了嗎”,像個機器人一樣隻重複這幾句話,這樣是很無趣的。
可以帶着話題來聊,比如“今天在街上看到有個人長得很像你”,對方就會很好奇,你就可以順着話題聊下去,把情緒調節到輕松的氛圍裡。
不單單聊開心的事情,很多都可以聊,失落的、茫然的,都可以聊,這樣交錯的心情,有情緒上的高低起伏,讓話題延伸,讓情緒舒展,都對異地戀的溝通有很大的幫助。
一定要記得互贈禮物精心準備的禮物,是必不可少的,當然不是天天送,禮物送多了就沒意思了。
遇到了節日的時候,禮物可以增進聯系和感情,能讓人感受到一種不一樣的甜蜜。
大多數人喜歡對方說“我在”,也就是我們需要伴侶的時候,伴侶就在我們身邊。異地戀,隻要保持感情上的緊密連結,就算不在身邊,也要讓對方感受到“我在”,“我在”就是增加雙方的“陪伴感”和“安全感”。
還有一句叫“我懂”,"我懂“是讓伴侶感覺到自己是被愛護的,被支持的,被理解的,不是單獨一個人在異地打拼。
好了,各位朋友,這就是今天的内容了,異地戀的人們如何讓愛情“保鮮”,對你有什麼啟發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