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鐘曉芹性格大家喜歡嗎?有一種女孩被叫作“便利貼女孩”,她們平凡樸素、待人和善,對生活懷揣着最簡單安分的期待,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三十而已鐘曉芹性格大家喜歡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有一種女孩被叫作“便利貼女孩”,她們平凡樸素、待人和善,對生活懷揣着最簡單安分的期待。
熱播劇《三十而已》中的鐘曉芹就是這樣一位“便利貼女孩”,她如雲一般素雅,永遠不争當主角,即使被風雨侵襲,也總有辦法進行“自我修補”。王漫妮問她,認識顧佳那麼多年,有沒有羨慕,甚至嫉妒?她笑吟吟地答,唯有欣賞她用心經營生活的積極姿态,沒有嫉妒。
在很多觀衆眼裡,鐘曉芹是最貼近生活真實、最容易引起共鳴的角色。然而,看似與世無争的“便利貼女孩”真的沒有煩惱嗎?
“迷糊”的婚戀态度,這場悲劇是否注定發生?
有人說,鐘曉芹的婚姻悲劇隻是“遇人不淑”,但長期的家庭矛盾往往是“一個巴掌拍不響”。
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鐘曉芹曾經是無憂無慮的小公主。母親秉持着傳統觀念,向鐘曉芹灌輸着價值觀——女性一定要結婚生子才算作達标。被動地接受了這套說辭,鐘曉芹從未問過自己真正的追求是什麼,隻是跟着母親安排的人生規劃走。這種“迷糊”的婚戀态度注定了一場悲劇的發生。
鐘曉芹與丈夫陳嶼之間有着天然的裂痕,她養貓,他養魚;她愛西式早餐,他愛中式早餐;她陽光張揚,他沉默内斂。如果說生活習慣和細節可以互相包容,性格差異或許還能互補,那麼原生家庭的環境完全割裂了這段感情,無從修補。對“小公主”來說,家就是避風港,她在婚姻中渴望陪伴,追求浪漫;而他卻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更想要踏實的生活。
無視如此迥異的婚戀态度,一頭紮進婚姻的漩渦,随着激情由濃轉淡,隐形矛盾慢慢顯現。而此時,“便利貼女孩”鐘曉芹依舊選擇了“自我修補”,沒有與陳嶼進行必要溝通,而是任憑“一地雞毛”累計成婚姻家庭的大崩塌。
心理未成年,“媽寶”真能逃避婚姻家庭的責任嗎?
鐘曉芹式的婚姻,在當下社會并不鮮見。在婚戀圈被普遍diss的“媽寶”們,在熒屏上依舊鬧騰得“生龍活虎”。
《三十而已》中,鐘曉芹即使到了30歲,母親依舊把她當成寶寶來對待。結婚後,丈母娘雷打不動每周上門二到四次,為小夫妻收拾屋子和做飯;家中最隐秘的事情都必須向母親彙報。而鐘曉芹最喜歡的事兒,就是回娘家。老公一出差,她就收拾行李箱回家。連養隻貓,也要跟着挪來挪去。因為在家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這也導緻了鐘曉芹與陳嶼矛盾頻發。陳嶼埋怨她沒有“成”的樣子,長期依賴父母,心理上始終“未成年”。
鐘曉芹有一個極為突出的性格标簽——缺乏成年人應當具備的自我判斷的能力。她太習慣于将決定權都丢給别人,自己則逃避本應承擔的責任。發現意外懷孕後,鐘曉芹對未來的判斷完全取決于丈夫的意見:陳嶼想不想要孩子。顧佳問她自己怎麼想,她卻說:“這麼大的事我哪兒想得明白呀,你覺得我該不該要?”顧佳聞言向她指出:鐘曉芹一直把别人的想法當成她自己的想法,她必須對自己和孩子負責。
心理“未成年”的另一個具體體現,是鐘曉芹在思考與處理問題時往往被“情緒”主導,缺乏理性。失去孩子後,她一味地将孩子問題歸咎于陳嶼最初的态度,而忽略了對方的悲傷,更無法諒解丈夫工作上的壓力。
在種種誤會的交織下,他們漸行漸遠。
站在30歲的門檻前,誰才是你的避風港?
對鐘曉芹來說,30歲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她發現,自己所擁有的都不是發自内心真正想争取的。經曆了失去孩子的打擊後,她正視了自己和陳嶼的貌合神離,開始反思人生。工作上不思進取;生活中草率結婚;婚姻裡缺乏溝通……與丈夫在家庭角色分配上從未達成一緻,建立起的小家庭缺乏幸福感。
離婚前夜,恰逢鐘曉芹的生日,她終于向陳嶼吼出了那一句:“都想避風,誰當港啊?”
既是在問陳嶼,又是在向自己發問:過去她曾把父母、丈夫、好朋友當作自己逃避責任的避風港,但跨過30歲這道坎的鐘曉芹,想要做自己的避風港。
于是,觀衆看到鐘曉芹對婚姻的“斷舍離”。她沒有征求身邊人的意見,而是果斷地選擇了離婚。她向父母坦白稱,結婚是為了他們,但離婚是為了自己,她要為自己而活。她接受了比自己小6歲的男孩鐘曉陽的追求,嘗試了許多新鮮事物:蹦迪、學車、玩熱氣球......一步步全新摸索可以看作是她潛意識中想要跳脫出傳統觀念桎梏的願望。
正如鐘曉芹的扮演者毛曉彤在微博中所寫:這一切都是鐘曉芹“自我重建”的過程,建成後的她将對自己走出的每一步都充滿自信,并承擔起做出選擇的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