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與生物學業水平考試安排在8年級(初二)末進行,一般安排在每年中考(6月中旬)結束後。2018年生地會考的時間為6月25日!(具體以各地招生辦公室當年發布為準!)地生會考考試内容為七年級和八年級上下冊地理生物全部,總共8本書的内容。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生物包括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體的八大系統、動物的行為等。
第一章動物的主要類群
一、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1、水螅是典型的腔腸動物,這類動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緩慢的淡水中;身體呈輻射對稱;體壁由2個胚層構成;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2、渦蟲是典型的扁形動物,這類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3、血吸蟲和豬肉縧蟲是比較常見的人體寄生蟲。
二、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
1、蛔蟲寄生在人的小腸裡,靠吸食小腸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它的身體呈圓柱形,前端有口,後端有肛門;體表包裹着一層密不透水的角質層,起保護作用;消化管的結構簡單,腸僅由一層細胞組成,可消化小腸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别發達,生殖能力強;沒有專門的運動器官,隻能靠身體的彎曲和伸展緩慢地蠕動。
2、蚯蚓的身體呈長圓筒形,由許多相似的環形體節構成;蚯蚓身體的前部有幾個體節界限不明顯;蚯蚓的體壁有發達的肌肉,肌肉與剛毛配合可以完成運動,腸壁也有發達的肌肉,腸可以蠕動,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體壁可以分泌黏液,使體表保持濕潤,體壁内密布毛細血管,氧氣可溶于體表的黏液裡,然後進入體壁的血管中,體内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3、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細長,呈圓柱形,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鈎蟲、蛔蟲、饒蟲都是常見的線形動物。
4、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常見的環節動物有蚯蚓、沙蠶、蛭。
三、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
1、目前已命名的軟體動物有10萬種以上,是動物界的第二大類群。軟體動物殼内柔軟的身體表面包裹着猶如外套一般的肉質膜,稱為外套膜,貝殼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質形成的物質形成的。雙殼類動物可以用足緩慢地運動,利用鰓與水流進行氣體交換。
2、節肢動物是最大的動物類群,目前已命名的種類有120萬種以上,占所有已知動物種類的80%以上。昆蟲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
3、蝗蟲身體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頭部負責感覺和攝食,感覺器官有一對觸角,三個單眼和一對複眼,口器用于攝食。胸部是運動中心 ,有三對足,善于跳躍;有兩對翅,适于飛行。觸角和足等是昆蟲的附肢,分節。腹部集中容納内髒器官。此外,體表有氣門,用于呼吸;身體表面包着堅韌的外骨骼。
4、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石鼈 、蝸牛 、烏賊都是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蝦、蜘蛛、蜈蚣等,都屬于節肢動物。昆蟲除了具有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外,還有昆蟲獨有的特征:有一對觸角、三對足、一般有兩翅等等。
四、魚
1、體内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統稱為無脊椎動物,如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身體内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統稱為脊椎動物,如魚、兩栖動物、爬行動物、鳥和哺乳動物。
2.魚适應水中生活最重要的兩個特點:①能靠遊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3.四大家魚是:青魚、草魚、鲢魚、鳙魚。
4.魚的外形呈梭形,可減少遊泳阻力,适于遊泳。魚體分三大部分:頭部、軀幹部和尾部。
5.魚在遊泳時主要靠 身體軀幹部和尾鳍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産生前進的動力,其它魚鳍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鳍、和腹鳍都有維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魚的呼吸器官是鰓,而鰓中有許多的鰓絲,鰓絲在水中時能展開來,離開了水就不能展開,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氣而死亡。這是與離不開水的主要原因。
7.魚鰓為鮮紅色,因為内含豐富的毛細血管;鰓絲既多又細,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觸面積,促進血液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8.水由魚口流入鰓,然後由鰓蓋後緣(鰓孔)流出。在水流經鰓絲時,水中溶解的_氧氣_進入鰓絲的_毛細血管_中,而_二氧化碳由鰓絲排放到水中;所以經鰓流出的水流與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氣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_的含量增高。
9.魚類的主要特征有:适于_水_中生活;體表被_鱗片_;用_鰓_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_鳍的協調作用遊泳。
10.中的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鍊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複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五、兩栖動物和爬行動物
1、青蛙是由蝌蚪發育來的。蝌蚪有尾,用鰓呼吸,隻能像魚一樣在水中生活。蝌蚪發育成成蛙以後,尾和鰓都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但青蛙的肺結構簡單,不發達。青蛙的皮膚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濕潤的皮膚裡密布毛細血管,也可進行氣體交換,以輔助呼吸。
2、蜥蜴皮膚幹燥,表面覆蓋角質的鱗片,既可以保護身體,又能減少體内水分的蒸發,蜥蜴的肺比青蛙的發達,隻靠肺的呼吸就能滿足蜥蜴在陸地上對氧氣的需求。蜥蜴的生殖和發育可以擺脫對水環境的依賴,這也是蜥蜴能終身生活在陸地上的重要原因。
3、兩栖動物的主要特征是: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遊泳,用肺呼吸,皮膚可輔助呼吸。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是: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産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
六、鳥
1.鳥适于飛行的特點: ①體呈流線型(可以減少飛翔時空氣的阻力)②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③胸部有高聳的龍骨突,長骨中空(内充空氣)④胸肌發達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消化、吸收、排除糞便都很迅速。⑥心髒四腔,心搏次數快,循環系統結構完善,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的能力強。⑦有發達的氣囊,既可減輕體重又與肺構成特有的雙重呼吸。⑧喙短,口内無齒,無膀胱,直腸短,糞便尿液及時排出,右側卵巢、輸卵管退化(這些都是為了減輕體重,适于飛行)。總之鳥類是體表被羽、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能力、内有氣囊、體溫高而恒定的一類動物。
2.翼(翅膀)是鳥的飛行器官。氣囊輔助肺的呼吸。
3、鳥的體溫不會随着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恒溫動物。魚、兩栖動物和爬行動物,體溫随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變溫動物。
七、哺乳動物
1、哺乳動物:具胎生、哺乳(後代成活率高),體表被毛,有很好的保溫作用,因此哺乳動物也是恒溫動物。
2、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
第二章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一、動物的運動
1、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骼和肌肉組成。
2、骨骼肌包括中間較粗的肌腹和兩端較細的肌腱(乳白色結締組織),一組肌肉的兩端分别附着在兩塊相鄰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經刺激後有收縮的特性。
3、骨骼肌隻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所以與骨相連的肌肉至少有兩組,相互配合完成各種活動。【特别是伸、曲肘動作: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則相反】肱二頭肌是兩塊肌肉組成一組,肱三頭肌是三塊肌肉組成一組。雙臂自然下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舒張;直臂豎直向上提起重物或雙手抓住單杠身體自然下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收縮。
4、運動系統的功能:運動、支持、保護。在運動中,神經系統起調節、控制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骨骼肌收縮,牽動着它所附着的骨,繞着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産生了運動。
5、運動系統在神經系統控制和調節下,以及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下(提供能量,能量來自有機物的分解)共同完成運動。運動能力發達,利于捕食和避敵,以适應複雜多變的環境。
6、關節是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組成。關節面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使關節牢固的結構特點是:關節囊及囊裡面、外面的韌帶。使關節運動靈活的結構特點是:關節面上覆蓋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和關節囊的内表面還能分泌滑液,可減少運動時兩骨間關節面的摩擦和緩沖運動時的震動。
7、脫臼:關節頭從關節窩滑脫出來。(由于進行體育運動或從事體力勞動,因用力過猛或不慎摔倒所緻。)
二、動物的行為
1、按行為表現不同可将動物行為分為:攻擊行為、取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而按獲得途徑不同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2、先天性行為指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體内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對維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織網、蜜蜂采蜜、螞蟻做巢等。還有菜青蟲取食,
學習行為則是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适應環境能力也就越強,對生存也就越有意義。
3、社會行為:營群體生活的動物,群體内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從而具有的行為。(注意:并非所有營群體生活的動物都具社會行為,如蝗蟲群體沒有。)
4、社會行為的特征:①群體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②成員之間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還形成等級。
5、通訊:一個群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産生某種行為反應的現象。分工合作需随時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動作、聲音、和氣味等。
6、蝶蛾類昆蟲的雌蟲可産生性外激素,通過性外激素吸引雄蟲來交尾。據此,可以制造昆蟲性外激素誘殺昆蟲或幹擾使昆蟲不能識别同種昆蟲的性外激素。
7、探究《螞蟻的通訊》一個群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産生某種行為反應,這種現象叫做通訊。
(1)提出問題:螞蟻是怎樣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設:螞蟻是靠氣味傳遞信息的。
(3)設計實驗,完成實驗 ‘
在設計實驗時,在離蟻穴較遠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應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為螞蟻的種類很多,食性也不盡相同,有的為肉食性,有的為植食性,有的則為雜食性。在飼養螞蟻時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螞蟻生長繁殖的适宜溫度是19~29℃,10℃ 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氣濕度為90%~95%,飼養沙土含水量為10%---15%。
(4)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支持假設。螞蟻的通訊方式之一是依靠氣味。
第三章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動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維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②促進生态系統的物質循環 ③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2、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态,這種現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動态的平衡,即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圍繞某一數值不斷變化的。
3、食物鍊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着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其中任一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整個生态系統。正是由于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種生物與環境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4、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病蟲害,方法: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蟲。
二、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1、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類食用、藥用、觀賞用等,與生物反應器和仿生關系密切。
2、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做“生産車間”,生産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個生物或生物的某個器官即生物反應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應器是“乳房生物反應器”,是對動物的基因進行改造。 它意義在于:生産成本低、效率高,設備簡單、産品作用效果顯著,減少工業污染等。
3、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的方法。常見仿生例子:宇航員穿的“抗荷服”,冷光燈,雷達,薄殼建築,智能機器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