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叔叔阿姨,現在我為大家朗誦丁玲《夢珂》中的片段……”上午,清脆的童聲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中響起,“囡囡小劇場”首場線下演出啟動,并以這種特别的方式宣布《丁玲小說手稿三種(影印本)》正式出版。
“讓10後通過文藝演繹參與到紅色讀物的發布過程中,将幫助他們更沉浸地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也進一步豐厚全域‘大思政課’。”虹口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虹口區被譽為“天然的紅色學堂”,囡囡小劇場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會址紀念館專為“囡囡們”打造的宣傳紅色文化、展現自我風采的舞台。此次出版的丁玲手稿包括處女作《夢珂》及《莎菲女士的日記》《暑假中》三部小說,這些丁玲的早期作品,反映了她從小資人家走向革命戰士的思想改變。11名青少年通過“囡囡小劇場”的演繹,展現了百年前一名青年作家的成長,赓續紅色血脈,也讓孩子們從誦讀原文中感受文學魅力,發揮文學作品的美育功能。
整場“囡囡小劇場”演出長達30餘分鐘,包含朗誦、演講、器樂演奏、歌舞等形式,涉及内容除了作品節選,還加入了丁玲生平、作品介紹、曆史叙述等。指導老師汪佳敏說,由于參演的都是小學生,幾乎不了解丁玲,因此劇本的撰寫是在左聯紀念館提供研究材料的基礎上,從孩子的視角、以孩子的語言進一步講好紅色故事。
在準備階段,汪佳敏先給孩子們上了堂文學課,介紹丁玲及其作品,再讓大家從基礎材料入手提問,不斷豐厚講稿。比如,孩子們發現三部作品分别于1927年12月、1928年2月和5月在《小說月報》上密集發表,“倒追原因”得知是1927年葉聖陶接任《小說月報》主編,在收到新人新作《夢珂》後非常欣賞,便主動問丁玲邀稿。于是丁玲用兩周完成《莎菲女士的日記》,之後又很快寫就了《暑假中》。而《夢珂》的誕生,緣于丁玲在創作前兩年的人生經曆:她曾入明星電影公司試鏡、去南國電影劇社試演話劇,最後放棄做演員轉而從事文學創作。丁玲的外貌和性格,可以從沈從文的《記丁玲》中了解:她是“圓臉長眉大眼睛”,還“全把女性氣氛收拾起來”。而如今能見到這批文稿,則得益于與丁玲有着多重契合的謝旦如矢志保存,并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陸續無償捐獻給上海魯迅紀念館……在孩子們的“深挖”下,手稿出版前後的故事和有關的人物一一浮現,并最終被編入劇本,更好地講清了文學作品背後的故事。
為了演好這出“開幕大戲”,在過去的兩周中,孩子們除了背誦台本,還通過自己的方式加深理解——即将升四年級的汪鄭好利用暑假,在文學博士母親的幫助下,閱讀了同時代的魯迅作品《朝花夕拾》,加深對左翼文學的了解;與她同齡的高羽辰,畫下了自己理解的《夢珂》創作過程插圖,幫助記憶的同時更傳遞出她對這段過往的認知;開學就要六年級的徐啟元則翻出自己此前在左聯紀念館擔任“小小講解員”時的講解詞,在時代背景中理解作品……“孩子們在尋找人物的過程中,在原址的沉浸式演出中,在朋輩的分享中,真正地進入了作品,最終呈現出有理解、有層次的舞台。”汪佳敏說。
今年是丁玲首次到滬100周年、加入中國共産黨90周年、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獲蘇聯斯大林文藝獎70周年。新書發布後,專家學者們召開了“從丁玲手稿看丁玲的小說創作——《丁玲小說手稿三種(影印本)》出版座談會”,紀念館裡還舉辦了“斯人如虹————丁玲相關文獻微展”。與會者表示,此次手稿影印本的出版,相當于以“見字如面”的方式提供了大量信息,為丁玲研究、丁玲作品研究以及紅色文化、文學史研究等帶來多元視角。比如,《夢珂》首次使用“丁玲”作為筆名,從手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署名處字迹曾遭塗改,原本的署名是什麼,又是誰想到了“丁玲”這個名字?這些都将為豐富學術研究提供新角度。
作者:單穎文
攝影:葉辰亮 單穎文
編輯:占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