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學教授曾做了這麼一個實驗:在一群素不相識的人中随機抽樣,給挑選出來的人寄去了聖誕卡片。雖然他也估計會有一些回音,但随後所發生的一切還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給他回了一張節日賀卡。
那些給他回贈卡片的人,根本就沒有想過打聽一下這個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誰。他們回贈卡片的原因就是,不管怎樣,自己不能欠别人的情。這個實驗巧妙地證了心理學上的“互惠原理”,在人們的行為中所起的作用。
“互惠原理”是一種得到了對方的恩惠,就想要回報對方的心理。如果對方給予我們某種好處,我們就要以一種相似的行為去回報他的恩惠,而不能對他人的友好無動于衷,更不能以德報怨;如果我們需要從某人那裡獲得某種利益,不妨先付出,讓對方心存感激,不得不采取适當的回應。
愛默生曾說過:“人生最美好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真誠地幫助别人之後,同時也幫助了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大多數人都有這種互惠心理,在得到别人的恩惠後,都會想方設法地回報對方。比如一個人幫了我們的忙,我們也會幫他的忙,或者送他禮品、請他吃飯以示回報。
互惠心理的産生源于我們内心深處的負債感。我們一旦受惠于人,就如同芒刺在身,有了一種虧欠對方的壓力,而如果我們能夠回報給對方等值甚至是超值的恩惠,就能夠很快地從這種心理重壓下得到解脫。另外,在社會群體裡,一個“知恩不圖報”的人是極不受歡迎的。在這種群體的壓力下,我們為了避免被群體孤立,哪怕自己極不情願,也會采取互惠的方式,以保持與群體相一緻的行為。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互惠原理的運用最為普遍。隻要對方用友好的方式對待我們,我們就會以更友好的态度回報對方。即使是面對自己的敵人,一點點溫情和友善,也會在不經意間化解彼此的敵意。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曾在《影響力》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戰的雙方都會訓練一批特種部隊,負責溜進敵軍的戰壕,然後抓一個士兵回去審訊。一次,一個德國兵成功地越過了德軍和盟軍的無人地帶,出現在盟軍戰壕中一個落單士兵的面前。這個士兵當時正在吃東西,由于毫無防備,隻好乖乖投降。但是,他在舉手投降的同時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将手裡的面包分給了面前的德國士兵。這名德國士兵被他的舉動深深打動,不忍心把他抓走,最後兩手空空地回到了德軍的陣營。
正是對方分享面包的行為,喚起了德國士兵内心深處的互惠心理,讓他産生了一種自己得到了對方的恩惠,應該回報對方的想法。在劍拔弩張的戰場,一塊小小的面包就能打動冷血的敵人,那麼在今天的職場,我們不妨用一點小小的恩惠感動我們的領導、同事或下屬,以此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職場中,如果我們能多為對方着想,必要時給予一些小恩小惠,對方會回報你更多。比如,領導在工作中不小心出錯,造成不良後果,如果由領導承擔責任,就會有損他的威嚴。這時,我們不妨主動将責任承擔下來,領導保住了面子,同時也覺得虧欠了下屬,他一定會在今後找機會回報。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的下屬犯了一些小錯誤,你不妨主動承擔責任。你的寬容大度,會讓下屬感激涕零,也就更加忠誠于你。
在商業領域裡,互惠原理大顯神通的例子也一樣随處可見,較為常見的現象是商家“免費試用”的營銷手段。在很多超市裡,經常會看見一些促銷員端着飲料、糖果等食品,笑容可掬地請你品嘗。品嘗了促銷員遞過來的免費食品後,我們就很難做到把牙簽一扔,然後轉身離去。大部分的顧客在品嘗完樣品後,都會買回一些這樣的食品,盡管自己并不太喜歡這種口味。
中國有句俗話: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免費試用的妙處在于,這些樣品本身就是一份促銷員贈送給顧客的禮物,顧客無意中接受禮物後,就會産生一種負債感,因此隻能通過購買産品的方式,以減輕那種負債的壓力。
在安利公司,流行着一種免費試用的推銷策略:推銷員将一組安利産品放在一些潛在的顧客家中,告訴他們這些産品都可以随意使用,不收取任何費用。沒有人會拒絕推銷員的好意,然而在使用過後,他們又會産生一種強烈的負債感,隻好掏錢買下一部分安利的産品。
雖然互惠原理有利于幫助我們促進公平合理的交易,但現在它卻常常被一些不法商家用做促成不平等交易的工具。當我們接受了别人的小恩小惠後,在這種負債感的壓力下,我們甘願用更大的恩惠去回報對方,這容易讓我們落入“互惠”的圈套,被誘進一場不公平的交易中。
以上文章來源于《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如内容有誤或侵權請聯系作者。
有心理問題,找心理學說!心理學說:普及健康心理學,推動全民心理健康蓬勃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