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97)
特别說明,文中方藥僅供中醫醫師交流研究用,請勿自行使用。
經考古人員考證,漢代中藥一兩為15.625克,一錢匕=1.5~1.8克,一分=3.9~4.2克,我們實際運用時,可根據患者病情緩急輕重,按一兩=3~16克進行換算。水一升為200毫升,一合為20毫升。
另:宋代之後的時方,一錢為3.75克,一分為0.375克
最近有一個朋友,問了我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即熱邪不在髒腑,亦不在皮膚表層,而在肌肉深層,當如何解?
熱分虛實,實者急,虛者緩;實者病程短,虛者病程長;實者病位淺,虛者病位深;既然病邪不在髒腑,亦不在皮膚表層,而在肌肉深層,則多為實證。
邪正鬥争的幾個階段,可用“互有進退”四字來形容。
外邪入侵,第一階段,正邪膠着于肌表。正氣強,皮膚腠理結實者,可将外邪格拒于肌表之外,戰線僵持于皮部,此時患者無汗,正氣在皮下郁而化熱,此為太陽傷寒證,當用麻黃湯類方解之,稍稍發汗,則熱退邪去;正氣虛,皮膚腠理疏松者,外邪直中肌部,此時既有發熱,又有自汗,脈象亦弱,這是一種消耗性發熱,此時當用桂枝湯類方補益肌表,解肌退熱。
若正氣再撤,正邪相搏于脅下,患者出現寒熱往來,休作有時,又因脅下臨近肝膽、胃腸,患者飲食也受影響,出現嘿嘿不思飲食,此時為少陽證,當用柴胡劑和解之。若熱再往前踏入一步,則為陽明證矣。
所謂熱邪在肌肉深層,不在皮膚表層,亦不在髒腑,此為少陽證和太陽證之間的一種狀态。
此時,患者惡寒漸輕,身熱漸重,汗少頭痛,心煩不眠,脈浮微洪。一方面,外邪遲遲不退,仍需發汗解表;一方面,正邪交織于肌肉深層,不斷消耗肌部津液。
患者會出現“項背強幾幾”,也就是項背強直,因為從人體形體結構上說,頸部肌肉最為薄弱,所以一旦出現肌部津液匮乏,最先受影響的就是頸項部,可謂“肌津不足頸先知。”
此時當用葛根湯類方主之。
葛根,味甘平,治消渴,身大熱,主治傷寒中風頭痛,亦可解肌發表出汗。
葛根有解肌退熱之效,亦有生津止渴之能,是化解這個階段熱邪的主藥。
此時用藥仍需分清虛實,身體較實,且無汗惡風者,用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方: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以上七味藥,用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傷寒論 第31條
在此方中,葛根為主藥,可開腠理,解肌退熱,亦有滋補津液之功。麻桂合用發汗解表。生姜,大棗,甘草守護胃氣,補益氣津。芍藥味酸,微寒,藥力向内,向下,能引導肌部,肉部,筋部的熱邪向心下回流,最後從膀胱肅降。同時芍藥,甘草相伍,亦有緩急止痛,解除痙攣之功。
如患者體虛,自汗,則去麻黃,減少方子發汗的力度,此為桂枝加葛根湯。
若患者病情不重,頸部津液虧虛程度尚輕,也可用時方,例如《醫學心悟》中的柴葛解肌湯。柴葛解肌湯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子,柴胡此藥,再煎後,藥力專注于脅下,可和解少陽,不再煎時,則可透表解熱。
柴葛解肌湯方藥如下:
柴胡一錢二分 葛根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芍藥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 生地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貝母一錢
水煎服。心煩者加淡竹葉十片。谵語者加石膏三錢。
——《醫學心悟》
主治發熱頭痛,不惡寒而口渴者。
柴葛解肌湯中沒有麻黃,自然就沒有了麻黃可能會帶來的興奮,失眠,不安,心律紊亂,患者服用後會舒适一些。此方用以柴胡、葛根解肌透表,配伍知母、黃芩、貝母以清熱;白芍、丹皮、生地黃以滋津液;甘草和中,調和諸藥。
但是此方發汗解表之力不及葛根湯,患者服藥後,病情痊愈的速度會稍緩一些,而且此方甚涼,再稍稍加一些生姜,以溫中,呵護胃氣,會更妥當一些。
下一篇繼續聊,熱邪滞于肌肉深層,肌津嚴重匮乏,引起項背強急,口噤不開,角弓反張,剛痙,柔痙,又該如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