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plit
導演韋斯·安德森,一位極度追求細節的完美主義者。
他憑着具有強烈個人美學色彩的作品圈粉無數。
他的作品裡充斥着高飽和度的色彩、嚴謹到苛刻的居中對稱構圖、節奏舒緩的長鏡頭……
比如,2014年的那部獲得9項奧斯卡提名的《布達佩斯大飯店》,豆瓣至今仍然高達8.9分。
如童話般夢幻、鮮明的色調,構圖上大量使用工整的中軸對稱和黃金分割。
強迫症患者看了,感到極度舒适~
從此,韋導成了人們口中的“對稱狂魔”,“好色”導演。
就在前幾天,這位鬼才導演的新作終于在流媒體上線了!
《法蘭西特派》
The French Dispatch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實屬命運多舛。
實際上,早在2019年片方就已經公布了卡司名單:
奧斯卡最佳男配本尼西奧·德爾·托羅(《毒品網絡》、《邊境殺手》);
奧斯卡影帝艾德裡安·布洛迪(《鋼琴家》、《布達佩斯大飯店》);
奧斯卡最佳女配蒂爾達·斯文頓(《邁克爾·克萊頓》、《奇異博士》);
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帝候選人“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四次入圍奧斯卡的西爾莎·羅南(《贖罪》、《小婦人》);
……
近50位好萊塢一二線大咖,其中包括4位影後、9位影帝。
一張海報上都寫不下的神仙陣容,可謂吊足觀衆的胃口。
本片原本定為去年戛納電影節開幕片,然而受疫情影響,隻能讓衆人又望穿秋水了一年。
好不容易熬到今年,戛納首映當晚,該片果然全場爆滿、一票難求。
放映結束後,全場起立鼓掌,掌聲整整持續了9分鐘。
如此火爆程度,更是将大家想快點看到電影的欲望推到極點。
萬萬沒想到,之後這部電影又從原本定檔10月16日于北美上映,改為無限期延遲。
還好這次終于等到它!
相信很多朋友已經在第一時間一睹為快。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部被吹爆的影片,豆瓣竟然跌破8分。
難道真如評論區所說,韋導黔驢技窮了?
先不着急下定論,下面我們就來展開說說。
就像在談及創作初衷時,韋導所說的:“希望拍攝一個在法國生活的美國人的故事。”
《法蘭西特派》的故事背發生在20世紀的法國,一座虛構的小鎮——無趣鎮,一家身處法國的美國報社。
片中的《法蘭西特派》報,以真實存在的《紐約客》雜志為原型。
而韋導從十幾歲開始,便是這本雜志的鐵杆粉絲。
電影裡,原本暢銷全球的報刊,卻因為年邁的主編突然離世,而宣布停刊。
不知不覺,最後一期已經上架。
一本足夠立體的影版《紐約客》也将翻開序章。
靈動、活潑的當地特色專欄,騎自行車的記者(歐文·威爾遜 飾),以第一視角,帶觀衆領略這座擁有250年曆史小鎮的風土人情、人生百态。
既有不同時代的對比, 也涵蓋各種瑣碎雜事。
比如隐藏在地鐵裡的老鼠、霸占着屋頂的流浪貓。
比如關于每周會從河裡打撈出多少具屍體的統計。
比如夜幕降臨後,古老小鎮裡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安靜的、和諧的、神秘的、詭異的……撲面而來的煙火氣,看似雜亂無章,卻也足夠全面,以接地氣的方式帶觀衆快速了解無趣鎮的前世今生。
接下來,步入正題。
藝術與藝術家、政治/詩歌、食色鮮香,三個專欄,風格迥異,卻也包羅萬象。
三個看似無趣的故事,隐藏在背後的細節卻引人深思。
比如,第一個故事《混凝土傑作》的主角,是一個因殺人分屍而被判坐牢50年的畫家(本尼西奧·德爾·托羅 飾)。
即使入獄,也無法抵擋他創作的熱情。
美人獄警(蕾雅·賽杜 飾)成了他的專屬裸模。
一個偶然,身為商人的獄友發現了他的這幅作品,也從中嗅出了商機。
幾番談判,兩人終于達成協議。
商人刑滿後,帶着畫作出獄,辦展、炒作、搞噱頭。
巧舌如簧的他一頓操作,這幅畫已然被炒成天價。
監獄外,沒有人見過畫家的真實面目,他卻成了圈子裡“神”一般的存在。
監獄裡,畫家卻對此一無所知。
直到3年後,在商人的煽動下,一衆業内人士、社會名流,迫不及待想要揭開神秘畫家的廬山真面目。
就這樣,他們買通預警,混進監獄。
商人心裡盤算着,把畫家所有作品統統占為己有。
誰能想到,這些畫作竟然直接畫在了監獄的承重牆上!
詭異的是,一位收藏家最終還是得到了這些畫作。
甚至搞了架火炮運輸機,把整面牆搬到了美國。
于是,便有了畫家的名作——《鋼筋水泥承重牆壁畫》……
咦?這故事怎麼越往後看越有種熟悉的味道?
看來不管哪個圈兒,都少不了盲目崇拜、跟風追星的腦C粉。
再加上一系列的包裝、炒作,即使沒有真材實料也能走紅。
然而,這樣被造出來的所謂“流量”,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甭管是紙媒時代,還是媒體更為發達的今天,唯有實力,才能越走越遠。
當然,除非你像畫家一樣,根本不在乎這一切。
相比于商人費盡心思想想讓他成功,他的内心深處卻更渴望失敗。
另外兩個故事,在這裡不再劇透。
各位可以親自到電影裡一探究竟~
看到這,你或許會問,如此高級感滿滿的一部影片,為啥會是R級?
還不是因為某些猝不及防的大尺度畫面~
此外,這部影片仍然延續了韋導極具辨識度的個人風格。
整部影片的規格以4:3寬畫幅 黑白影像為主,2.31:1銀幕畫幅 彩色影像為輔。
值得一提的是,和韋導以往作品不同的,便是片中大量采用了黑白影像。
一方面,黑白色調更符合報刊的特性,這不僅是對《紐約客》的緻敬,更是對紙媒時代的懷念,提醒着每一個觀看的人這部電視是“獻給記者們的一封情書”。
另一方面,黑白與彩色之間的轉換,亦如過去與未來、虛設與現實的過渡。
如果你是第一次觀看韋導的電影,或許會覺得枯燥乏味。
但如果早已是他的忠實粉絲,則會有足夠的耐心去細品、去探索視覺之外的更多細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