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大學生到基層工作?這是小雪成為教師的第一年今年7月,她走出大學校門,9月,邁入鄉村小學校門從學生到老師,人生角色得以順利轉換,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怎麼評價大學生到基層工作?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這是小雪成為教師的第一年。今年7月,她走出大學校門,9月,邁入鄉村小學校門。從學生到老師,人生角色得以順利轉換。
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選擇到中西部地區和鄉村基層任教。9月2日起,全國31個省份啟動2022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報名工作,筆試将于10月29日舉行。當日,“教資筆試報名系統崩了”的話題沖上熱搜。數據顯示,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由十年前的17.2萬人次躍升至今年的1144.2萬人次。與此同時,相關政策正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走進基層、走上教師崗位。
一端是基層教師崗位的内生需求,另一端是教師崗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在擇業中表現出對教師職業的青睐。9月7日,在給北京師範大學“優師計劃”師範生的回信中,囑托學子們“畢業後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這讓無數大學生心中的“基層教書夢”更加堅定。那麼,在促進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任教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下得去”,更多高校畢業生投身基層教育事業
今年畢業、原打算留在深圳工作的劉蒙最終選擇了河南一所中學的教職。這本是她等待深圳工作錄用通知過程中随手報名的應聘考試,沒想到很快收到了學校的入職邀請。
盡管學校“遠離市中心、交通不甚方便”,但“離家近、待遇也不錯”,對她很有吸引力。
最終,她選擇了成為一名教師,因為不想放過“當下最好的機遇”。
師範專業錄取分數線上漲和師範專業日趨熱門,已經變成不争的事實。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劉佳認為,教師職業的穩定性、教師社會地位的提高和教師身份認同的強化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共識。所以,高校畢業生到基層任教、到中西部任教也成為“熱門”的職業選擇。
同時,近幾年為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到基層任教,各地各校采取了不少措施。加強政策引領、提升人才培養的适應性、加大特崗教師培訓力度……為高校畢業生到基層任教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近年來,西南大學在雲南、新疆、西藏、貴州等地建立了12個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近8年培訓教師10萬餘人,為雲南昌甯、重慶石柱、貴州遵義等地累計送教100餘次,協同培育教師5000人次。
華東師範大學舉辦“新生第一課”講座,鼓勵學生到基層學校任教。學校設有全國首家以師範生為主體的孟憲承書院,邀請校内外專家和就業工作者進行就業政策解讀和宣講。該校2022年已落實去向的本科畢業生中,約43%選擇去基層中小學任教。
自2016年起,江蘇師範大學為江蘇省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培養鄉村定向師範生,打造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努力培養鄉村“四有”好教師”。至今,共有6563名畢業生在江蘇中小學就業,其中鄉村定向教師1063名。
河南師範大學專門為畢業生開展特崗教師考前培訓,幫助2022屆畢業生掌握特崗教師考試相關内容,做好考前準備,進一步提升就業質量,截至目前已培訓28場。5年來,已有1500餘名畢業生選擇加入特崗教師隊伍。
實際上,從劉佳在河南、貴州、甘肅等地的調查情況來看,近幾年來,部分地方特崗教師的數量正趨于飽和,有些地區甚至已經出現外溢的情況。“從教師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來講,政策效果非常明顯。其中地方人才歸鄉現象很明顯,高校師範生留在中西部任教的意向逐步增強,并逐漸成為當地教師隊伍中的專家型教師。”
“用得好”,高水平師範教育持續引導畢業生赴基層任教
促進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任教,師範院校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在北師大“強師工程”縣域教育發展論壇上指出,實施“強師工程”,師範院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根據我國人口多、學生多、區域間發展不均衡的國情,師範院校在一個較長的曆史時期内仍應成為教師教育的主體。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介紹,啟動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中央安排50億元支持師範院校建設。實施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每年為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培養1萬名師範生。實施“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依托高水平師範大學支持薄弱地方師範院校建設。
任友群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建立了以215所師範院校為主體、510所非師範院校共同參與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實現由“中師、專科、本科”三級教師教育向“專科、本科、研究生”三級教師教育躍升。基礎教育教師培養培訓成效顯著,實施部屬師大師範生公費教育,十年招生8.5萬人,90%畢業生到中西部任教。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作宇介紹,針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招不來、留不住、教不好”等突出問題,北京師範大學積極思考、主動作為。實施“啟航計劃”,通過自籌經費設置獎金,開展校企、省校合作保障職後發展等舉措,引導優秀畢業生投身中西部基礎教育事業,實現“扶上馬、送一程、服務終身”;實施“教師能力提升計劃”,探索“線上 線下”“能力 學曆”培訓模式,搭建教師培訓與學曆教育銜接“立交橋”,建強紮根地方的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實施“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和診斷計劃”,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中小學精準把脈,提供改進提升方案,為國家決策提供支持。
今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文件,即《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文件提到,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支持下,實施教育強國推進工程,支持50所左右師範院校加強教學科研設施建設。同時,建設一批國家師範教育基地,加強一流師範大學群和一流教師教育學科群建設,這是師範教育的“高水平”。另一方面加強“整體性”,實施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聚焦薄弱師範院校建設,由高水平師範大學和地方高水平師範院校一起,以組團方式幫助30餘所薄弱師範院校加強人才隊伍、學科建設,促進師範教育協同發展、整體提升。
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教授鐘秉林表示:“在學會工作期間,我明顯感覺到這幾年各級各類教師的培訓力度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正在走向關注素質能力提升的新階段,符合教育和教師工作規律,符合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
“留得住”,高校課堂要增加地方性知識
甯萌是一所非師範類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成為一名鄉村教師。一年多來,她已經逐漸适應小學英語教師的工作。常常有人問她:“你一個研究生,怎麼來教小學呢?”她回答:“能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有什麼不好呢?”
鄉村教育和想象中相比有落差嗎?“肯定是有的。”甯萌笑笑說,“比如學校離家比較遠,單程30多公裡,通勤時間比較長。但隻要熱愛,再疲憊也能堅持。”
為實現年輕教師在基層和鄉村安居樂業,近年來,關于保障性住房、績效工資、編制保障、職稱評審等各方面的政策落實與改革都實現了較大飛躍,教師們的“痛點”得以有效解決。
劉佳認為,新畢業生有不适應的情況,原因在于很多學生局限于課堂、校園之中,觸摸不到真實的鄉土,學校課程很難涉及地域文化特色,缺乏開發承載地方性知識的鄉土課程的意識和制度安排。“學生們對鄉村的情感,依然是一種概念式、理想化的情感,而不是來自真實的生活情境。對鄉村認知的薄弱、鄉村取向的缺乏是師範生培養過程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
劉佳認為,即将成為教師的畢業生們鄉村認識、鄉村情感、鄉村文化責任相對薄弱,這些問題不能等他們到了當地才去解決。對傳統師範院校來說,在學校課程設置裡就應該增加學生對鄉村文化、鄉村風貌的實踐體驗,增強畢業生對鄉村、對基層的認同感。并且,不少師範院校的教師也存在城市取向或書本取向的問題,再加上相對封閉的課堂,導緻高校畢業生和真正的鄉村生活有很大距離。“我正在做的一項嘗試是,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教學,培養服務鄉村振興人才‘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情懷。”劉佳介紹,在傳統師範課堂上,從培養高階能力及情感價值入手實現“課程扶志”,在專業理論課程體系中,加大對“一懂兩愛”重大主題教育内容的課程設計和實施,形成整體性、系統性、融合性的“一懂兩愛”“大思政課”實踐育人體系,有助于培養具有“歸農”情懷和時代精神的“美麗鄉村”建設者。
另外,畢業生到了基層之後,教師專業發展能否得到有效提升也是能否“留得住”的關鍵。劉佳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基層學校,尤其是縣域一級學校,可組織整體化、專業性的培訓活動和教研活動。各個學科選取較為突出的教研員,通過資源共享、課程開發等方式,給剛畢業的年輕教師做出示範,實現專業引領,以此帶動剛入職的年輕教師,形成教育教學共同體。這樣能切實幫助年輕教師提高教學水平,也能使其發現鄉村任教的樂趣、增強職業認同、身份認同,進而産生對當地的文化認同。
(記者 楊飒)
來源: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